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支那
2014/02/09 15:40:49瀏覽144|回應0|推薦0

大概多數的中國人都不喜歡被稱為「支那人」。也許就因為在二戰前後,被日本人稱為支那的,那段恥辱的歷史,使中國人對這個名稱產生嫌惡感。戰後日本社會也不再用此稱呼了。只是前前日本東京都知事,固執地使用此名稱,並佯稱並無惡意。他是明知故犯的。

差不多等於死語的這個稱呼,除了這個前前東京都知事以外,我在偶然的幾個場合,恭聽了幾次這個稱呼。一次是在日本販賣的一片「台灣人生」的DVD中聽到這個稱呼。台灣受日本教育的世代,在稱呼中華民國時,就用了這個名稱。對於戰後出生的我,聽來總覺得不自在。

另外,是去美國旅行的時候,有機會和來自沖繩的一位老太太吃飯,由於彼此都通日語,就以日語來對談。這位老太太,雖然是沖繩人,但在十代時和沖繩美軍結婚,就移居美國,和戰後的日本處於隔絕狀態,她在10代以前所受的教育,就那么原封不动地留在脑海里。

她和我說話時,總說「支那······」。這位老太太和藹可親,她在使用這個「支那」的用語時,十分自然,完全沒有惡意,我也就沒有去糾正她。

日本的前前東京都知事、台灣人生DVD裏的受日本教育的世代以及沖繩的老太太,大概差不多屬於同一個世代。在那個時代,國家包辦教育,他們所受的教育,就是如此。以後因為各種因緣,有些人有了轉變,有些人固執不變。有些人把他們在那個時代收受的教誨,當成信念,終身奉此不誤。

語言本身,並不帶有任何特殊的價值觀,它所以為人愛用或嫌惡,是社會與歷史付加的價值觀。

( 在地生活亞洲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taiwan2014&aid=1102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