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政大傳播學院EMA碩專班一年來學習經驗
2022/08/27 21:03:50瀏覽1591|回應0|推薦11

  新生工作坊學姐請輔導員分享一下一年來在EMA學習這些看似很學術的知識,對於工作上有什麼樣的幫助,筆者在此以文字稍做說明;我的學習經驗主要是讓我知道原來十多年來從事的工作,傳播學者都已經有很精闢的論述。

一、認知基模

  經歷職場的歷練洗禮,各位學弟妹腦海中都有各自的寶庫,入學後將多次聽到老師說:「各位坐擁寶山卻無法提煉出來,在這裡將協助大家開發」,這是什麼意思呢?以開車來說,剛學的人眼裡會看著方向盤、確認腳踩著油門、手抓著排擋、檢查後照鏡,每個動作全神貫注、小心翼翼往前,但可能一上路遇到車就手忙腳亂,或開得再慢還是出狀況。

  開車多年的老手,啟動、打檔、出發,腦裡邊盤算著工作邊聽著廣播音樂或跟乘客聊天,開車的程序、過程如半反射動作;此即專家與生手的差別,專家累積的大量的工作經驗,當事件發生,馬上就能依照適合的知識,已如直覺反應般在半自動的情況下處理,《莊子‧養生主》中有精彩的描述:「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无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每個人在職場上都建立各自的認知基模(理論架構),遇到外界刺激將在腦海中進行概念化,立即給予適當且有組織的安排;譬如命案現場一片混亂,警察尚未查明案情,生手記者與專家記者到場後,因認知基模大不相同,行動跟著迥異。每位同學都已經是專家,有各自的認知基模,這就是各位的寶山,來到政大學習,老師首先會協助大家打開寶山的入口,讓大家看清楚、說明白各自的寶藏為何。

二、打破認知基模

  以本身為例,在與老師切磋的過程,明白跑新聞十多年以來,每個人都鑲嵌在社會網絡上,身為節點,每天都在行動、進行各種連結,利用人情交換、顧面子、攀關係、搏感情,共舞的過程,累積與提取社會資本;每天都在做的事,學者早已有大量論述,自己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會做不會說,到現在才整理得出個人的認知基模為:

  社會記者採訪封閉屬性組織的警察單位,凡涉及刑事案件卻有「偵查不公開」的法律明文規定,當「新聞自由」遇上「偵查不公開」,如何突破層層限制?記者運用「社會智能」,透過人情、面子、關係網絡的建構,與員警彼此認同成為「圈內人」,當能獲得警察團體認可同屬一國、水乳交融時,此時已成為互利共生、有關係就沒關係的「圈內人」,有助於取得新聞線索。

  但是這套認知基模並不適用所有場域,即使在原本場域也不是萬世不變;太熟悉個人的認知基模,凡事都用自己的一套來認知,會出現很多盲點。譬如警界中的一個潛規則,與議員、有力人士關係出了狀況,要舉辦餐會大和解,當議員敬酒時,「跟我喝就是看得起我」、「不喝即是不給面子」,這個認知基模在社會的場域很適用,雙方把酒言歡,喝了一攤,很多事都能夠擺平。但在其他場域、不同對象,「喝酒喬事」這套可能完全不適用;用擺一桌的方式處理,可能適得其反。

  因此要打破個人的認知基模,學習知識、現象、概念化、概念、理論化、理論、小世界、六度分隔、社會資本、中介結構、學院智商、多元智能、人機互動、差序格局、報恩報仇、社會資本、行動思考、共舞展演、同化共生、傳播技藝、為什麼常識不可靠;在學習中發覺不同的認知基模,補充擴大個人的知識體系、理論架構。

三、抗拒改變的心智模式系統

  心智模式系統是人們從經驗中累積,賴以導引自我行為的觀念和結果、生活習慣,若是過去建立工作、休息、娛樂、工作的循環模式,當想要轉為工作、休息、讀書、工作,建立新的「加強型反饋」,企圖改變原本心智系統,將立即面臨過去自我慣性、惰性的糾纏,抵銷所有改變;即使以再強大的意志力、自律與決心抗衡,可能都不一定有用。原有心智模式並非難以撼動,而是僅僅改變一個生活習慣,就是要改變整個系統,人從內心深處到生理身體都在對抗這個改變。

  如果想要改變,可以2007年上映的電影《蜘蛛人3》(Spider-Man 3)劇情說明,當蜘蛛人要與附身的外星生物猛毒(Venom)分離,卻根深蒂固、難以擺脫,用盡全力亦難以驅逐;只能不斷地、持續地、堅定地掙扎,一步步、一點點,往正確的方向向上、向前行進,但惰性、慣性將緊追不捨、尾隨在後,如同猛毒般,稍微拉開距離,立刻追上將人層層包覆,全力拉扯、捶打,也難以撼動。

  過去工作、休息、娛樂、工作的循環模式,只是想要加入「讀書」的循環,建立新的自己,想要改變一個部分,就是挑戰其他組成部分,從心理到生理的自己都將與有改變想法的自己為敵、抗衡,自我拒絕改變;此時,只能一次次、一點點修正,以極大意志力、自律與決心,參照個人情況,將自己放在更高層次思考,以迴旋梯的形式建立新的「立足點」,一次次讓自己向上修正,讓心智模式系統一階一階往上。

  「轉移」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如果不能馬上進行讀書、寫作,至少先將精神、注意力放在其他願意進行、對自己有益的正向行為,如運動、打理外型、清潔家務、健康飲食,慢慢再鼓勵、引領自己轉向到想要面對的目標。在「平衡型反饋」拉扯下,轉變的過程可能跌落至「回歸點」,但只要持續執行,之後將越來越順利,重要的事實是:一定要認知自己並沒有真的回到原來的那個自己,也沒有掉落至迴旋梯最初起點;只要保持改變的想法,就仍在迴旋梯上。透過反思,再往上踩一階,踏上新的「立足點」,一次次摔落,再一次次往上。

  明瞭心智模式系統極難撼動,只要堅持回來,讀書時再讓雜念少一點、心中雜音再小聲一點,一次一次踏上新的立足點,建立新的回歸點,立足點與回歸點兩者都將在迴旋梯的越來越高處;有時踩不動了,在迴旋梯上休息,沒有關係,只要知道「自己正在改變過去的自己、自己並沒有回到過去的自己」,一點點的改變都將如蝴蝶效應,如石子投入水中,必然產生漣漪,改變正在發生,需要的只是堅持改變。休息夠了,再往上多踩一階。

  在努力改變的過程,一次次、一點點,一直到再也毫無雜念、雜音,一心一意、全神貫注於讀書、寫作中。開墾自己的心智模式系統,想想為什麼要改變的理由,決定要改變,就一步步、一關關堅持突破,達到專注、意識集中,甚至達到「心流」狀態,聽不到、感知不到任何干擾,只感受到自己專注地閱讀、寫作,意識與活動合一,發揮到極致,進入一種顛峰體驗。

  凡事之難,難在抗拒、不願面對,覺得難以做到,並不是難在事物本身,只要願意去做,實際去做,踏出腳步,持之以恆,即是朝著目標前進。

四、只是想拿學位不要來

  開學前將面臨教授耳提面命「來到政大,就是重新當回學生,不論在外面是什麼身分,都要放下好好讀書,利用學校的資源,實現當初想要回到校園進修的理想;如果不是這樣的想法,而是有別的目的或動機,請你離開」,老師嚴肅明白地指出「不想讀書不要來,只是想拿學位也不要來」。

  可能會有一種感覺,原本以為搭上一艘美輪美奐的知名遊輪,可以在晴空萬里、浮光耀金的海面,愉快地展開一段難忘的遠行;然而,難忘是難忘,真實卻是在風雨飄搖、載浮載沉的小舟上,膽戰心驚的穩住不要掉下船,洋流將小舟帶到海中,這趟旅程只能繼續前行,穿越雷電交加的重重迷霧。

  來政大上山練功,如同炭治郎跟鱗瀧師傅上狹霧山,過程中可能會趴下去以為再也無法前進,老師會一次次將學生擊成碎片,打入深谷,只能想辦法掙扎凝聚身軀、努力掙扎重回山峰;即使完成所有訓練後,最後老師仍會要求「劈開巨石」,來學東西就是要被打碎成見、放下一切好好學習,老師會將成見打碎的很徹底。

  這一年來,筆者日日夜夜、夜夜日日、捨生忘死、如火如荼地撰寫大大小小作業、報告、論文,時常會覺得真的再也寫不出來:「為什麼要自己找罪受、為什麼要來讀這個書、如果只需要好好工作與好好休息,該有多好」。好幾次對著天空發呆想著「真的好想好想好想放棄」,連在夢裡,都是不斷在打報告、製作簡報、修改講稿、上台然後被人打斷「你在講什麼?」焦慮感從醒著時蔓延到睡夢中,繼而半夜驚醒。我們這屆,有人未入學即退學,有人讀完一上後即休學。

  面對老師的紮實磨練,卻也會想,老師出越多作業、報告、提案、導讀,就是大幅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但老師都仔細認真的閱讀,提出中肯、切中要害的建議;歷經超級嚴格、抽筋換骨、重煉血肉的修業,從老師手上拿到學分,一再被打碎、一再自我復原的過程,其實讓學生逐漸累積強大的自信。

 「我受過蘇蘅老師、百齡老師的訓練」,政大傳播學院在職專班位每位同學、學長姊都是非常辛苦,面對老師設下的重重關卡,宛如踏入深山與幽谷,在迷霧裡徘徊前行,望著遠方微光,期盼天空逐漸明亮,卻只有自己在希望與絕望中掙扎;只有領悟光不在外而在內,本身要變成光,照耀輝映身邊當下,才能一起穿越無邊無際的黑暗,迎來老師的通關肯定,在老師手中鑄打出論文最後的模樣。

五、學術與實務的對話

  從事記者以來,從不懂規則、直接下場玩遊戲的菜鳥,到經歷大大小小關卡,知道怎麼玩、終於搞懂場域中實務上的遊戲規則是什麼,但直到進入政大傳院之前,無法說出來是怎麼回事;現在知道是在玩什麼樣的遊戲,以及遊戲為什麼會發展成現在的狀況,學者從圈外研究新聞圈內人,建立學術上的遊戲規則,圈內人則可依據實務經驗交流對話,提供一點個人想法。

  譬如「智能配置」理論,談「智能」是人類將心思所想,透過日常生活實踐分散於符號、四周自然或人造物質等,若要運用這些人造物完成活動目標,過程中受到情境限制,必須以有限資源解決或突破。舉實例說明,記者到醫院,目標是採訪殺警案死者家屬,公關可能會阻擋,家屬可能不同意受訪或拍照,記者在現場如何運用有限資源完成任務?

  記者為了完成任務,透過機緣感知人造認知物,依據心思所想意向組合工具、環境、資源,將心中知識元素卸載,依當下情境達到效能最佳化;考量內外情境,過去累積的默會知識,在醫院最好的採訪方式通常是「不要採訪」,收起相機、筆記本、記者證這些人造物,這些東西此刻幫不上忙。唯一可使用的人造物即是「語言」,站在家屬旁邊陪伴,聽他們說話,偶爾給予適度安慰,視情況不同而即興創作。

  此外,學弟妹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會發現學者提出的遊戲規則,有些在實務場域中是不合理的、不可能做得到,或是對於實務工作屬於「誤解、並不是這樣的」,將來待學業有成,或許在適當機會、場合為實務工作澄清,進行學術與實務的交流對話。

  最後,知道這些、學習這些,生活習慣順利轉變為工作、休息、讀書、工作,對工作又有什麼幫助呢?身處社會結構、媒介結構與行動者動態交纏互動過程,在傳播學院中首先建立出個人的認知基模,提取出專屬於個人的寶藏,回過頭來檢視過去、現在的不足處,默會知識不再只能心領神會卻說不出口,而是能具體論述,進而學習擴充,將更新升級版應用於職場。

  另外,從暑假開始,老師、學長姐嚴格控管「時間」,發言三分鐘即三分鐘,回應一分鐘就只能是一分鐘,「時間」是人事物運作的衡量單位,設定時間基準點,往後拉長看到過去,往前伸展預示未來,人在時間作用中探索發展。當學習到能夠嚴格掌握控制時間,也能控制自己的學習、工作與人生。

  莊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生命短暫如螢燭之光,知識無窮無盡如星河大海,以有限的生命追逐無限的知識,即使投入所有的時間心力也僅能窺見其中極小部分的一隅;那麼,進入政大傳播學院EMA碩專班、做研究的意義何在?只要能在知識長河中為軌道做一點點修正,或注入點滴個人心血結晶,永存其中,就是短暫生命所留下永恆的價值。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ndinsky&aid=176958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