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親近自然,直到涼風拂面、鳥語花香圍繞
2008/07/04 22:38:55瀏覽1751|回應13|推薦150

親近自然,直到涼風拂面、鳥語花香圍繞

自然法則,讓我們明白一些本來簡單,卻被我們過度思索而複雜化的道理。相信,只要願意多親近自然,任何一個小角落,都可以成為讓人靈感源源不絕的所在。

文‧圖/邱麗文

搬到郊區以前,生活總是充滿著「效率」。每次出門,總想「順路」而多安排幾件事,導致總在趕時間,搭捷運也幾乎都是小跑步從左側上樓,心靈始終被川流不息的人群推擠再推擠,也不斷被都市的快節奏反覆洗刷著……。有時倦了,或心情感到沮喪時,就會莫名產生瘋狂的念頭,像是天崩地裂、世界末日之類的幻想,或是渴望突然被小叮噹的竹蜻蜓拉起,遠離人潮,再飛、再飛……。
 
大自然,有助於孩子們的身心強健

「多久沒到戶外走走、親近大自然了?」當朋友看到我整天窩在水泥城牆裡,連運動都是到健身房,而且不管是跑步或踩腳踏車,眼睛還是盯著電視時,忍不住問了我這句話。親近大自然?從小到大,我都生活在車水馬龍的大都市,家人或朋友也都沒有踏青的喜好,所以很少與大自然實際共處的經驗。因此,對大自然的認識,幾乎都是透過影像或書籍,反覆聽聞大自然影響人類思考的種種事例。但是,還是過著緊湊的水泥叢林生活。

《童年沃野》描述著:兩位父親看見自己的孩子在荒野中,展現出豁然且樂在其中的行為時,所交換的想法。書中強調,「童年的地理世界都是從家和家人開始的。」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描述在大自然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不管是浸淫在荒野中,或是學習觀察鳥類、小蟲或哺乳動物,都能夠幫助身心的強健,像是:降低侵略性、提高與同儕間的合作關係、對責任的接受度、過人的耐心等等。甚至,還能夠養成充滿創意的思考,而不是只會模仿主流價值的生活模式。

書中的兩位父親,從小就受到自然界的洗禮,當他們成為了人父之後,也將自己在自然中的體驗與孩子們分享,並經常帶孩子到原野中,讓孩子可以透過與大自然的真實接觸,體會父親經驗傳承的真正意義。而這樣的沃野經驗傳承,似乎在台灣的孩子身上不容易發現。

居住在鄉村的孩子,童年雖然比較有機會在自然環境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卻多半都是孤獨的自得其樂,因為父母多半忙於工作,無法經常陪伴左右。少了親情的鼓勵與適時的啟蒙,這些孩子在長大之後,還願意繼續親近大自然的比例,就遠不如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了。至於成長在都市的孩子,由於親近大自然的比例更少,就更沒有主動親近大自然的習慣了。

美景當前,卻總是視而不見

由於父母忙於生意,幾乎全年無休。我的童年,就在吵雜的市場中與危險的馬路中度過。直到小學的畢業旅行,才有機會看到北海岸的海景,還有野柳的女王頭。當同學們聊著過年回鄉下的種種野趣,我總是插不上話,當然也從來沒有抓過泥鰍、烤過蕃薯,甚至,從沒有爬過樹……。有時,同學看到我一臉茫然的神情,就會笑我是「城市俗」,我也不以為意,還會主動自我調侃是「童年失歡」,任由同學們開玩笑。一個嚴重缺乏戶外活動經驗的城市人,所有的休閒活動,幾乎就是到餐廳聚餐、到KTV歡唱、到電影院或書店求知……。

長大後,比較有機會與朋友們結伴到鄉間遊覽,卻總是因為不懂得分辨稻米與玉米,而繼續被鄉下長大的朋友笑稱為「城市俗」。而我,也從不覺得缺乏與自然界互動的經驗,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後來,搬家到了郊區,每天都看得到綠樹與藍天,也能看到海上的往返船隻。剛開始,總會突然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寧靜感,讓我感到相當放鬆,後來,當眼前的美景慢慢習以為常,放鬆的感覺也跟著失去了。忙碌,仍舊是我的生活主旋律。甚至覺得,住在郊區,每天多了許多通勤市區的時間,感覺更累了。

眼見我的抱怨連連,朋友勸我不要只是窩在家裡,應該經常出門看山看海。於是,我開始試著騎單車運動,才慢慢有了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卻還是不喜歡野外。總覺得,只要走到草坪,就會被蚊蟲叮咬,渾身都不舒服。所以,就算家的附近有綠地,我還是只願意騎單車經過,而不想下車走走。

美景當前,卻總是視而不見,為什麼與書中充滿體會的感受差距這麼多?

毫無生機的荒地,竟然還能每天發現驚奇

半年前,參與了「內觀」的靜坐課程,來到台中縣山區。在十天的課程中,主辦單位為了讓學員保持心緒的寧靜,除了禁止我們交談,還要求只能在特定的空間活動。而禪堂前約莫半個操場大的雜亂草地,就是我們被允許活動的範圍。

課程剛開始,由於不習慣,總會感覺渾身酸痛,所以休息時間一定要活動筋骨。站在這片雜亂草地前擺動肢體,心想,家裡附近的草坪都是一片綠油油,而這片草皮怎麼像個「癩痢頭」,到處都是坑坑疤疤的,真醜。但是,我沒有挑選的權利,除非十天來都不活動,否則這片醜陋的草坪,就會成為每天的必經之地。

由於園區禁止跑步與大動作的肢體伸展,讓習慣快節奏的我,剛開始總感到處處受限,一股受困的浮躁感不斷湧現,幾乎讓我窒息。但是,隨著天數的累積,眼前的草皮似乎慢慢不再醜陋了,而我的浮躁感,也正慢慢消失中。於是,我開始嘗試脫下鞋子,赤腳走在柔軟的草地上。竟意外發現,這個看起來毫無生機的荒地,其中竟隱藏了漂亮的小花、造型特殊的小草,還不時有漂亮的昆蟲、覓食的小鳥……。走在雜草橫陳的大地,竟還能看到許多生機盎然的畫面,更引發了我無盡的思考。甚至,讓原以為靈感早已枯竭的我,又有了寫東西的渴望。

夜裡,夢到了佛陀故事裡的情節:佛陀所踏上的土地,都長出了漂亮的小花。隔天再到草地前,想著前晚的夢,突然感覺佛陀故事裡的這段情節,應該不只是神話。世界上的有機萬物,都是導體也是受體,能夠透過細微的波動散發能量。人是如此,花朵也一樣。所以,當佛陀踏上貧脊的土地,傳遞的旺盛能量,讓所經之處的深埋種子,受到了催化而開出了美麗的花朵。因為這樣的想法,讓赤腳站在草地上的我感到相當喜悅,雖無法散發旺盛的能量滋養大地,卻可以獲得來自大地的自然能量,也算是相當有收穫的。

依循著自然法則的道理,無謂的煩惱就會消失無蹤

由於山區的氣候不定,內觀十天來,溫度變化相當大,有時還在一天之內,出現了低溫12度、高溫29度的情況,天氣更是多變,時而大雨、強風、濃霧,充分展現了「無常」的特質。而感受最深的,自然是我的雙腳,特別是清晨雨後的草地,還有中午烈日曝曬後的草地,究竟是怎樣的感覺?自然是如人飲水的體會了。雖然踏上草皮的觸感相當不同,卻都能令人感到喜悅。

當一株堅韌的小草,碰上了乾旱,如果幸運地遇上了好心人,願意提水來灌溉,小草會拒絕嗎?就生存的本能來說,小草不可能拒絕。看到這樣的情境,突然理解了自己的許多壓力來源,是源於「不願求助」。常告訴自己,不可以接受旁人的幫助,因為不想欠「人情」。但是,如果當自己碰到了生命的低潮期,沒有旁人推一把,就會深陷絕境呢?

小草會毫不考慮接收灌溉,而人,就會因為各人的想法與觀念,而有許多不同的因應態度。驚恐哀傷,只是自己執迷,而愈是偏離自然法則的想法與觀念,就會讓人愈受苦。活在自然法則中的小草,不會拒絕好心人的灌溉,所以能夠避免走向枯竭的命運。接受了幫助而免於枯竭的小草,再發揮自己的功能,幫助了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也包括讓我的腳底感到柔軟。

任何種子,都有循序漸進的孕育過程。當我們種下開心果的種子,就會結出開心果;當我們種下苦瓜的種子,就會結出苦瓜。這就是自然法則的道理,種什麼因、結什麼果,而果實的優劣取決於環境的優劣。我們每個人也都像一顆種子,出生在怎樣的環境,受到什麼觀念的影響,慢慢型塑了各自獨特的樣貌。只要依循著自然法則的道理,無謂的煩惱就會消失無蹤,人也不再容易動輒憂鬱煎熬。

沒想到,這片毫無美感的雜草地,竟能給人這麼多的領悟與體會。並不是因為這片草地有魔法,而是因為,長時間且深入與這片草地互動,這片草地,自然就會透過自然法則的展現,讓我們明白一些本來簡單,卻被我們過度思索而複雜化的道理。相信,只要願意多花時間親近與觀察,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個小角落,都可以成為讓人靈感源源不絕的所在。

再多書本的描寫,也無法取代掌心的感受

發現愈多、體會愈多,對於「無常」的感受也愈鮮明。過往,「無常」這句話,總是書中的禪語,朗朗上口容易,成為落實的態度與觀念,就有困難度了。而這片草坪與天氣的變化,分分秒秒都在演出「無常」的主題。過去已過去,未來還未來,現在是風?是雨?是冷?是熱?一切都是自然法則的演化,不必一直探問為什麼,只需要好好感受「當下」不同樣貌的世界,就夠我們感受的了。

隨著喜悅的情緒蔓延,也開始不感覺到靜坐的辛苦了。甚至,聽到大雨打在鐵皮屋頂上,發出如同亂棍打鼓的聲響,也覺得亂中有序,不感覺是難以入耳的噪音了。清晨時,鳥叫聲也很驚人,卻感覺到生命力旺盛的歡欣。這樣的情景,如果是過往始終處於煩躁中的我,肯定要抓狂的。而如今,卻是深感置身於活力無限的氛圍中,實在令自己相當驚嘆!改變,竟能夠如此不著痕跡。

連續逛了草坪這麼多天,竟然到了最後一天,才發現圍繞草地的細小樹木中,有一棵樹葉不茂盛的菩提樹(對植物知識相當有限的我,還不確定此樹就是書中看過的菩提樹)。由於學員之間禁止交談,於是跑去問中心的事務長,確定這棵的確是菩提樹,就開心地坐在樹前的大理石椅上,感受一下佛陀開悟時的環境。同時,我還撿了許多菩提落葉,準備日後製成書籤送人。

蔣勳在《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書中,描述過菩提葉,「菩提葉像一顆心形,尤其是拖長的葉尖,使人覺得是可以感受細緻心事的人類心臟的瓣膜。」如今,我手中一片片紋路清晰,粗細線條分明的心形葉片,每一片,都有獨一無二的紋路,彷彿人的掌紋、指紋般,暗藏著一片葉子的成長史。此時,再多書本的描寫,也無法取代葉子放在掌心的感受。而這感受,只專屬於當下的體會。

走過花園,有人看到紅花綠葉、彩蝶飄舞,有人看到殘根敗枝、污泥滿遍,也有人,什麼都沒看到。所有再真實的存在,本質上也不過是依附著「心的境界」而生起的幻影,境界一換,就如夢似幻了。「心境即國境」,這樣的道理,沒有歷經過世事變換的人,是很難深刻體會的。

在這個充滿競爭與壓力的環境,也沒有幾個人可以一直單純如未涉世的孩子,在鋪花的林子裡嬉戲,單純只是歡欣,無思無想。不問過去與未來,只看時間「剛好」停留的位置。我們都只是「經過」這裡,世界對待每個「經過」的人,給的感受都不相同。而我們,也不可能收羅所有所有的感受,卻沒有自己的「經過」,不是嗎?

「慢活」,才能與自身、與他人、與更高的力量聯繫

過往,我們為了因應工商業社會步調緊湊的生活,總是要求凡事「快,還要更快」。於是,速食店開始大量出現街頭,速讀、速寫的補習班林立,甚至連醫療,都標榜著速效。一切都在速度中,讓人感到懈怠就是罪惡。只有不斷追逐名與利,還要用最高的速度追求到高知名度與高額利潤,才算是「成功」的人生。但是,這種一切講求速度的態度,到了21世紀的現今,又顯得有些衝過頭了。

社會開始將「快活」的舵,轉向了「慢活」。「慢活」的主張,是教人要慢下來,才能與自身、與他人、與更高的力量聯繫。從餐桌上的「慢食」開始,重新體會有質感的飲食節奏。讓城市的鐘擺放慢,成為步調緩慢的「慢市」,讓遊走其中的人,不再匆匆忙忙,進而解除凡事求快的壓力。

隨著禪修、靜坐、瑜珈、氣功等等的課程逐日增多,「慢動」開始風行。透過「慢動」,人們可以變得平靜、從容、沒有壓力,思考也會因此而比較有創意。過往標榜速效的醫療,往往也伴隨著許多副作用,導致身體因此失去了平衡。近來風行運用宇宙能量來幫助身體自我治療;也就是說,當身體找到了與大自然連結的平衡感,許多疾病就不會繼續危害健康。像是芳香療法、針灸、按摩推拿與能量療法等等的「慢療」,已經被許多人接受。

一切都要慢下來,去體會、去感受,直到整個世代都慢了下來。讓學生少一點功課,多一點從事美術、音樂或單純思考的緩慢時間,讓孩子在美麗的事物中玩耍並成長。慢下來,讓有限的空間可以同時容納各種不同的速度時,這個世界,才能夠變得更加豐富且充滿喜悅的感受。

漫遊在大自然中,直到涼風拂面、鳥語花香圍繞

經常聽到朋友描述內心的渴望與恐懼,總是讓思緒擺盪在擁有與失去的患得患失中。如果,生命因艱難而感受到生存的苦,就不生活了嗎?還是去掉苦?去掉艱難?如果一種辛酸的自我完成,可以視為充滿美感的生命,那麼,苦與艱難,是不是也能視為鍛造美的原料呢?愈是衷心渴望的,愈是恐懼無法擁有;愈是引人狂喜的,也愈是令人憂傷。許多問題,都不會有單純的答案,不是嗎?

內觀回來後,我變得非常喜歡郊外。只有抽得出空閒,就會到關渡自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或是走在住家附近的山坡,往往一逛就是兩三個小時,卻一點都感覺不到時間的焦慮。選一個不是觀光客的必經之地,坐下來閉上眼睛,聽聽寧靜中的大自然的包羅萬象,就會體悟到存在的渺小,進而獲得內在更大的平靜。

「多久沒到戶外走走、親近大自然了?」當我看到朋友整天窩在水泥城牆裡,也會忍不住問了這句話。讓我們漫遊在大自然中,直到涼風拂面、鳥語花香圍繞,與廣闊的天空及大地為伍,也願更多的父母樂於陪伴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親近自然,急,不是應該有的態度。只有不急了,體會,才真正要開始了。(2006,源雜誌)



後記:(2008,七月)

在一切都漲只有薪水不漲的生活中,我們免不了會產生一些焦慮感,擔心生活會愈來愈苦,擔心積蓄不斷縮水,擔心投資血本無歸。但是,擔心有用嗎?會發生的,不會因為我們的擔心就不發生了;如果所擔心的根本沒有發生,豈不白白枉死一大堆健康細胞?

我居住在海邊,窗口可以看落日,聽起來很浪漫,但是,中午過後,可真熱啊!過往夏天,我窩在家裡,又想要省錢,總是熬到受不了才開冷氣;有時,深感置身火爐中自虐的委屈,就不管了,任冷氣盡情平衡我的情緒,又換來電費超支的下場。

呵呵!現在不會了,夏天的午後,我會騎單車到鄰近公園的大樹下看書,或草擬文稿,吹著徐徐涼風,感覺很幸福!而,更幸福的是,每次收到電費的帳單,都比去年同期低喔!如果繼續保持下去,我每次的電費,還能再打折!實在太棒了!

抗通膨與落實減碳,是現今生活的當務之急。多多親近自然,多多體會沒有電的生活,除了有益身心健康,減輕對未來能源短源的憂慮,更實質的助益,就是減輕荷包的負擔。每個星期,至少抽出一、兩個時段親近自然吧!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n82892&aid=2013770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傑克33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沈靜
2008/07/12 21:10

即便在濃密的綠蔭之下,  一顆浮動的心依舊無法感受清涼,  惟有如燁子所言,  順著自然的法則,  依著親近大自然的心,  在山林的環抱中,  讓我們的心得以沈靜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7-22 23:52 回覆:
呵呵!老祖先有言:心靜自然涼!!

紫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親近自然
2008/07/11 10:26

親近自然

以天地為師

與萬物為友

融入大自然   人天合一

身心安頓    大自在^^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7-11 21:56 回覆:
紫衣安安,以自然為師,妳可是前輩啊!

張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儘管遠離塵囂的感覺很棒
2008/07/08 10:32
一旦滯留大自然一些時日  還是會緬懷城市的繁華
但細想
不知自己是眷戀著都會生活  還是拋不開責任 ?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7-11 21:59 回覆:
呵呵!滯留在大自然中,還是要負責任啊!!

水雲瓶子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
2008/07/07 09:47
最近才在思考這些問題說! 我們有默契咧!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7-11 22:01 回覆:
是啊!英雌所見略同!!

筆記阿本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馭風隨行
2008/07/06 02:28

燁子,很棒的一篇文字.阿本家的牆上就掛有一片斯里蘭卡僧人贈與的菩提葉,葉的下端是一張斯國的佛陀石刻像,我很喜愛這樣的組合哩.

燁子在自然的居所中走入自然,親近身旁的河流草木生態,草木有情,與妳馭風隨行.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7-11 22:06 回覆:
呵呵!與全省走透透的阿本比起來,燁子還是十足的“都市俗“

魯秀士(江南舊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慢活
2008/07/05 21:00

慢活才會感到快活。

放下才能簡單,簡單才會快樂。

但放下可不簡單哩!

首頁的照片,左手還緊抓著,似乎還沒放開呢。

要放還真難,不是嗎?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7-11 22:15 回覆:
是啊!要放下,還真不簡單!!
呵呵!秀士真要難為人了,那張相片,可是懸空一個層樓啊!

我攀爬上去,要展現“創意如風,張開雙臂自能體會“的精神
可是被朋友們叨念很久喔!連連罵我野過了頭

♡ 綾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親近大自然.....棒!
2008/07/05 15:34

綾子也喜歡親近大自然,平時工作、住宿....週遭都是高樓,不然就是來來往往頻繁的車子。.....

還記得,多年前....佛光山封山一年,那一年在山上,沒有遊客,四處寧靜,鳥語花香的....。人們,總是喜歡搞破壞。難怪有句話說「最美的地方,就是人類尚未去過的地方」真是悲哀~~~~


歡迎您加入『無聲息的歌唱』CITY。請點圖片連結進入,^(OO)^~文字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7-11 22:26 回覆:
多年前,去了首度開放的“奧萬大“賞楓葉,真是美啊!
後來,聽說楓樹被連年破壞,就又封山了。
哎~萬物皆有情,我們怎麼忍心到處破壞呢??

親近自然,學習理解自然法則,一生受益無窮!!


豆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問候
2008/07/05 09:48

對親近大自然的觀念再教育   是住在大城市的人的共業   住在鄉下的人則無此問題

許多人都是在現實生活利益為重的考量 而失去選擇居家環境的自由    這也是另一種無奈

日安

綠豆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7-11 22:35 回覆:
是啊!有大自然啟蒙的童年,多半都會喜歡戶外活動的;除非是受到現實環境所迫,沒有機會親近自然。所以,有機會親近自然,應該感到無比的幸福啊!

安安!

黃冠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內觀
2008/07/05 09:46
從禁止交談到悟出佛理,還真需要無比的毅力與個人之慧根。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7-11 22:40 回覆:
是啊!前幾天,真是快“花風“了
不過,已歷時過兩年了,藥效還在,這點付出,就顯得太輕鬆了!!

閑晴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另類心靈治療師
2008/07/05 08:37
大自然是人們最好的另類心靈治療師,祂具有神奇的魔法,無庸置疑
可惜的是,人們正日漸背離祂,並為祂帶來莫大的浩劫

與妳分享兩段有關大自然的摘錄文字

這土地每一部份都是神聖的。
每一根閃亮的松針
每一片溫柔的海岸
每一縷黑森林中的水氣
每一塊林中空地
每一隻振翅鳴叫的昆蟲
都是神聖的


凡是發生在地球身上的事
必將發生在地球兒女的身上
生命之網並非由人類編織
他只是網上的一線
凡是他對這網所做的
他乃是對自己所做

(以上文字摘錄自西雅圖的天空-
印地安酋長的心靈宣言一書,雙月書屋出版)
讓我收集彩虹的顏色,
寄給大地之母.
讓我收集湖泊的珠淚,
傳給天空之神.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7-11 22:44 回覆:
謝謝回應與分享喔!安安!!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