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暖化的故事,正開始蝴蝶效應發酵…
2007/10/15 21:12:15瀏覽2913|回應12|推薦120

暖化的故事,正開始蝴蝶效應發酵…

海平面的美,有天將會成為淹沒夢想的禍水?城市的璀璨燈海,有天將不再耀眼?冰山雨林草原都消失了…。暖化的真相很殘酷,雖不願面對,卻還是要面對。

文‧圖/邱麗文

每到颱風前夕,天上的雲彩總是特別美。大自然,也相當有人性,不但愈美麗愈危險,還跟上了流行,罹患了憂鬱症。地球病了,變得有自殺傾向,因為人類持續製造溫室氣體,讓它感到悶熱且疲倦,很多失常的症狀就陸續出現了。地球已失去平衡,並開始了一連串的連鎖效應,造成很多生態的浩劫,物種的滅絕,氣候的混亂…。

暖化的故事,正開始蝴蝶效應發酵…

這幾年,氣候混亂的現象早已不是新聞。該冷的地方一直出現高溫,該熱的地方卻創低溫記錄,而且,專家早已預言,這樣的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2006年,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在全球上映,內容是一場介紹全球暖化的成因、現況,還有因應對策的演講,主講人是美國前副總統:艾爾高爾(Al.Gore)。本來,我對這部影片興趣缺缺,因為主角是政治人物。後來,經朋友強烈推薦,近期才到出租店找來看。
演講中的高爾,專注且認真。他不斷揭露全球迅速暖化的驚人事實,並呼籲大眾與各國政府改變現況來拯救地球。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所有的現象都有累積超過五十年的科學數據來佐證,讓人一掃過去看災難片的懷疑態度。似乎,這幾年關於氣候的災難電影,都是有本有據的。200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高爾敗選了。這代表了,他推動的環保議題,並不被美國的主流價值所接受。於是,他開始一個城市接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接一個國家,說著關於暖化的故事,如今,演講已逾千場!蝴蝶效應也開始發酵了…。
是什麼讓地球生病?最直接的傷害來自:大量排放在大氣層的溫室氣體。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使用燃料,導致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迅速增加。溫室氣體太多,太陽光無法完全反射回外太空,於是,地球就像被一層陽光毯子團團裹住,熱出了許多毛病。

全球暖化,不是政治議題,而是道德議題

各種形態的排放廢氣、熱帶雨林的快速消失、快速增加的人口…,都是造成溫室氣體過多的原因。當地球愈來愈熱,就會導致南北極冰河融化、海平線上升、森林火災頻傳、草原沙漠化與沙塵暴侵襲、珊瑚白化、暴風雨的威力變強、地震與海嘯頻繁發生、高山水源乾涸、水旱災交替出現、傳染病散播、物種因氣候混亂而亂象叢生(蜜蜂回不了家、毛毛蟲提早出生、北極熊找不到棲息地、候鳥糧食短缺…)甚至大量滅絕…。
影片看到這裡,一股冷,從背脊上竄。如果,這些充滿證據的科學報告,真的不是危言聳聽,那麼,我們不是正在坐以待斃嗎?或許我們這一代逃得過,下一代怎麼辦?相信,許多看過電影的人,都會產生與我類似的感受。但是,忽視問題永遠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因為理解人性的好逸惡勞,高爾選擇不斷演講,一次又一次敲擊著我們原本的觀念,迫使我們睜開眼睛來面對事實,直到願意解決問題的集體意識,真正從深沈的睡眠中喚醒 :「我們不能再放任政治人物和政策的漠視態度,我們應該立即有所作為,因為全球暖化不再只是科學或是政治上的議題,而是道德議題。」高爾大聲疾呼,千萬不要把《不願面對的真相》當作科幻電影,否則,我們將錯過挽救地球危機的黃金時刻。

當年電影中的情節,部份已經在真實世界上演了

2004年的電影《明天過後》,應該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日新月異的電腦特效,讓影片的視覺效果如臨其境,卻也因此讓人們只將其視為滿足感官刺激的災難片,而少了更深的思考。不過,當年電影中的情節,部份已經在真實世界上演了。2006的《日本沈沒》,有點像是明天過後的日本版!或許因為日本離我們太近,所以感覺與我們息息相關。透過動畫的視覺效果,我們看到了日本各大城市的災難現場,相當觸目驚心。
人類的歷史有多久?幾萬年?而文明的開始,卻只有幾千年。歷史記錄,1900年全世界有16億人口,今年,地球有61億人口,而估計,本世紀之內,會突破90億人口。這樣算正常嗎?如此多的人口,不斷消耗自然資源,地球受得了嗎?
也許我們沒有機會經常出國,卻可以透過電影或相關影片看到世界各地美麗的風景。如今因為暖化的問題日益嚴重,許多美麗的場景,都已經消失了,只能在記憶中翻轉再翻轉。《不願面對的真相》沒有聲光特效,沒有影音震撼,只是一幕幕多年研究的數據資料與今昔對比的圖片,卻引起人們無比深沈的悲傷。
海平面的美,有天將會成為淹沒夢想的禍水?城市的璀璨燈海,有天將不再耀眼?林立的水泥叢林,不斷搶去綠樹的家園,不斷為地球加溫…,冰山雨林草原都消失了…。暖化的真相很殘酷,雖不願面對,卻還是要面對。
電影,常不只是電影,因為有些好的電影,總是能點出當代的現貌與迷思,如果願意深入影片的情節,都會獲得不小的收穫。相信,只要是熱愛電影的人,應該都會認同我的思考。電影散場了,地球還繼續承受愈來愈熱的威脅,這才是最恐怖的情節。

全球發高燒排名第一的台灣,快想辦法退燒吧!

根據聯合國發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統計,每年每人排放量的全球前三高,分別是美國的19噸、澳洲的17噸、台灣的12噸。就個別城市來看,高雄因每人每年平均 34.7噸,成為全球最烏賊的城市,排放量是全球平均值的八倍!為什麼「燒」的如此嚴重?
2003年八月,台北出現了攝氏38.7度的高溫,打破了百年紀錄。往後,高溫的新聞一再出現。2007年三月,台東颳起破百年紀錄的37.4度焚風,這麼熱的春天?改變,總在不知不覺。曾經在合歡山上的皚皚白雪,如今何在?沒錯。台灣發燒了。近年,經常出現冬眠的動物睡不著,一年開一次的花朵再開又開,多情得不得了。
在全球抗暖化的聲浪中,台灣實在沒理由置身事外。但是,面對相關的新聞,卻總是冷淡以對,是台灣人太樂觀?還是真的被嚇大的,蝦米攏嘸驚!就算已經高居烏賊榜首,還是視若無睹?繼續熱炒兩岸問題,為入聯而到處送禮…,就是不願面對眼前的真相。
未來,台灣將出現一年水災、一年旱災的怪現象。到時,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態,將會受到滅絕式的威脅;或者,開始朝高緯度遷移。屆時,漁民再也捕不到烏魚,東南亞的蝴蝶飛來台灣,櫻花鉤吻鮭因無法適應高溫而消失,蚊子全年無休瘧疾隱憂再起…。
台灣是屬於高科技的國家,發明的能力也有目共睹,真的沒有意願對抗暖化付出一點貢獻?其實不是沒有的,只是聲浪太小,民間感受不到。以節能、減碳為核心價值的綠建築,早已成為當代建築的主流思潮。目前,台灣至少有一千棟的綠建築,估計可節省下十億元的電費,並降低二十六.五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是,一千棟的數量,對比隨處可見的水泥建案,還是小巫見大巫。此外,太陽能光電產業的成長幅度連年都超過三成,這也代表了願意用太陽能來減輕用電負擔的人,已慢慢增加中。
現在,高雄已在部份路段改用路標、路燈、紅綠燈三合一的太陽能共桿路燈,希望儘快擺脫全球第一烏賊的惡名。當人們走在愛河畔,享受著浪漫時光,照映這條多情河的,都是柔和且不傷地球的太陽能。這樣的感覺,應該更浪漫吧!

為了搶購「名牌」而流血掛彩,並留下了滿地的塑膠袋

今年七月,Anya Hindmarch與英國環保團體「We Are What We Do」合作推出環保包。背帶上一句「I'm NOT A Plastic Bag」,直接點出了減用塑膠袋的訴求。七月6日這天,全球同步銷售這只環保包,目的是為隔天的五大洲「全球暖化接力演唱會」暖身,也算共襄盛舉。到了7日,演唱會的盛況全球矚目,更吸引了全球各大頻道的整天放送。而台灣,只有公視轉播了,其他的有線新聞台,甚至連新聞片段都沒有。
當天,只有少數的環保人士,前往正在貢寮舉行的搖滾音樂祭,透過穿著白色T恤宣達環保的理念…。為什麼當這麼多的地球人,同時在為一個議題串連時,我們的媒體,卻沒有什麼動靜?甚至,連報導全球同步銷售的環保包,也不是將重點擺在「環保」,而是擺在「名牌」的話題上。最後,在七月7日這天,看不到任何全球同步的抗暖化訊息,只看到一群人為了搶購「名牌」而流血掛彩,並留下滿地的塑膠袋。
演唱會中,看到曾經紅極一時的搖滾樂團,在久違的舞台上,唱著他們的成名曲,灰白的頭髮,衰老的面容,卻是令人感動的。特別是聽到PINK FLOYD的成名曲《THE WALL》,情緒顯得相當激動。這些讓人痛苦的牆(溫室氣體),何時才有機會移除呢?

我們要做什麼?能做什麼?

世界各地,都在探討如何將對大自然的污染,減少到最低。面對海水步步進逼,許多國家已開始從國家安全的層次來思考對策。據了解,荷蘭政府已訂定「免於氣候變遷的恐懼」措施,首先要將有十億美元產值的鬱金香花田遷往內陸,隨後把填海造地的國土還給大海。此外,政府將全國行政區重新配置,以打造適合未來的生活環境,臨海的地區,設計適合水陸兩棲的房子,當海水漲高時,房屋也隨之浮升,形同威尼斯的水都風情。
英國政府從2001年起,開徵「氣候變化稅」,用意在鼓勵企業選擇節能技術,開發節能產品。而民間也不斷出現綠豪宅,讓人在兼顧享受與環保的情況下,過著快樂且無損大地的品味生活。除了民宅,倫敦的新地標──瑞士再保大樓,這棟被暱稱為「小黃瓜」的現代主義經典建築,除了新穎,更是不折不扣的環保大樓。除了大量使用環保建材,還配備電腦控制的百葉窗,可以隨氣溫、風速和光照來自動開關,大大節約能源。
前陣子,政治大學因住宿費調漲而引起話題,透過新聞的畫面,看到校方代表說明:「一年要花將近2千萬買柴油燒熱水洗澡。」看了這則新聞,我的情緒有些不平。一個教育的殿堂,似乎沒有一點想要節能的觀念,如果只是使用熱水洗澡,以台灣的氣候,應該可以用太陽能的方式來儲水,卻要整天燃燒油料來維持水溫,面對這個人人討論暖化危機的大環境,實在感覺我們的教育界,早已失去了當觀念領航者的資格。
在北歐,部份國家從70年代石油危機後,就開始力行環保。經過多年來的落實耕耘,如今,丹麥已從一個100%的石油進口國,變成歐盟唯一能出口天然氣的國家。瑞典,目前仍持續開發替代性燃料,預計將在2020年停止使用石油,成為全球第一個「無油經濟體」。北歐的環保事例,經常被當成全球性的典範,但是,如果永遠羨慕而不行動,甚至,明明是不為也非不能也,那就要好好自我檢討了。台灣這幾年,還在不斷開發高耗能的產業,甚至視環評為絆腳石。但是,每當環保的聲浪高起,就隨口說要效法北歐,這樣光說不練的態度,實在讓人汗顏啊!

莫因善小而不為啊!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所以保護它是每個人的責任。地球有了憂鬱症,對症治療的「百憂解」如何取得?相信,如果沒有政府與民眾通力合作,藥效就很難發揮了。
眾所周知,製造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汽車,販售省電的電器用品,嚴禁化學廢料燃燒等等,都是政府該做的事情。但是,如果這些政策的推動,會影響選票,就坐視高污染的工業繼續危害地球,坐視環保節能的產品(像是:太陽能設備、油電混合車輛等等)因為製程的高成本而缺乏市場競爭力,這樣的政府,就是不入流的。
就民眾方面,雖無法改變政府的政策,還是可以隨手做環保。如何力行?多吹自然風少開冷氣,多走路少坐電梯,盡量節約水電,自備環保筷與購物袋,盡量吃節令食物,落實資源回收……。環保不是比賽節能,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落實。每個人都可以量力而為投入環保的行列,這樣積少成多,不但可以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達到省錢的目的。
老祖宗的智慧,莫因善小而不為啊!不要總認為,不差自己的一份。
長泳選手路易斯,到南極游泳一公里。在過去,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過去的南極,是陳年白雪冰封的!路易斯透過媒體鏡頭,強調,「是為了突顯全球暖化問題的嚴重。」雖然他的聲音冷得直哆嗦,我卻感到一陣暖流,這是一則感動人的新聞。
如今,「全球抗暖化」的蝴蝶效應也開始發酵了…。希望,來自全球的善行,真能發揮颶風般的威力,及時挽回地球垂死的生命。

覺醒,就是開始為人類的幸福而努力

其實,不只自然界有暖化,在現代人的心中,也同樣出現了暖化,造成了心浮氣躁,人際衝突不斷。原有的淡定與悠閒,不知何時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持續的摩擦與衝突。唉~~~人心的暖化,似乎也到了危險的邊緣,而過去人與人之間的冷靜、理性、耐性,都像北極的冰塊一樣,逐日消失中。自然界的暖化,追根究底,也是源於人心的暖化。就是因為人心的暖化,才會大量揮霍,不知道愛惜資源;也因為人心暖化,才會粗心大意,任意傷害草木;更由於人心暖化,才不肯用一些心思,投入生態維護和資源回收。治標不如治本,如果想要預防暖化,就需要先著手治療人心的暖化。
王文華在《樂活人生倒數計時》的文章中,提到了3S的觀念:就是「Simple簡單」、「Small渺小」、「Sustainable永續」,如果每個人都從自己開始,落實過3S的生活,且花心思在對大眾有益的事物上,這樣,不但人生樂活了,地球也會開始樂活的。
電影《水中的女人》給人一種思考與覺醒的感受,導演透過一個床邊故事,來串連整場電影,跳脫了成人世界的「理所當然」。童話故事的開端,描述人類早期與水中仙子娜芙親密相依,但是,當人類因為貪婪與爭鬥而失去靈性,也慢慢無法與娜芙溝通了。雖然如此,善良的娜芙還是不放棄對人類的愛,他們冒險從水裡出來,前往人類的居住地,找到特定的對象,並賦予對方「覺醒」的力量,完成任務再回到水中。只要是被選中的對象,看到娜芙的第一時間,胸口都會產生微微的刺痛感,隨後,人生的目標就會非常清晰,彷彿被上天賦予了某種使命,將在往後的人生貫徹執行。
覺醒,就是開始為人類的幸福而努力。我想,如果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也是娜芙的化身,而其中被選中的人,就應該會感覺到心口微微刺痛,隨後就會覺醒了!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是很難的,只有自己可以。也許,有空去看看這部電影吧!看看心口會不會有種微刺的感覺?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全球暖化的真相很殘酷,雖不願面對,卻還是要面對。真希望,在全球通力合作的情況下,地球可以擺脫憂鬱的陰霾,重回充滿希望的生命軌跡,而憂鬱症是不是絕症,就看我們如何對待而定,給它希望,療癒就指日可待,不只對地球,對人,也是如此!!
普立茲獎的攝影作品:一隻禿鷲,正虎視眈眈地盯著垂死的非洲小孩。當照片得獎後,攝影師卻持續受到了輿論的指責,最後,內疚自殺了。換個場景,有個人在人來人往的地鐵站暈倒了,大批人潮不斷通過他,卻都沒有停下來,最後,這個人因延誤就醫而死亡,而當天目擊的所有人,也沒有人因為良心不安而自殺。這兩件事,差別就在是否「非我不可」。這,是一種人性的自然表現,而全球暖化的議題,就像是躺在地鐵站等待幫助的人,大家都知道了,卻還在觀望,還在等別人主動去做……。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豈能眼睜睜看它因為無人救援而走向死亡?!(2007,源雜誌)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n82892&aid=1301717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6 08:15 【udn】 購買前先比價!毀滅 前夕 倒數 救援比價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諾姆.莫爾(Noam Mohr)
素食的優點多於二氧化碳減量
2008/06/11 13:55
素食的優點多於二氧化碳減量

除能立刻降低全球暖化效應的優點之外,改食用無甲烷排放的食品,要比找出降低二氧化碳排量的切入點更為容易。

首先,不需限制溫室氣體減量,因為在採行素食的過程中,即可以達到該效果。原則上,甚至可以做到100%減量,只會略微產生一點負作用而已,相反地,要透過減少二氧化碳達到相同的減量效果,無法避免對經濟產生破壞作用,即便是信心十足的二氧化碳削減策略,也還達不到削減一半的程度。

第二,改為較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飲食,比改變石化燃料技術,以消除二氧化碳的排放要快,大部分的反芻動物農場,牲畜進出率為一至兩年,所以減少肉品消費,幾乎可以立即明顯降低甲烷的排放,汽車和發電廠的更新率,換言之要花數十年,即便很便宜,而且也有無廢氣排放的燃料可供使用,但當今我們經濟所仰賴的大量基礎建設,也要花多年的時間建造,並且緩慢地逐步替換。

同樣地,甲烷不像二氧化碳可以在空氣中存續一個世紀以上,它只能在大氣中循環八年,所以降低甲烷的排放量,可以快速地讓地球清涼一點。

第三,削減二氧化碳排放,要和汽車與石油企業等強權和富豪事業相抗衡,耗時費力。環保團體已就高效能燃油的休旅車,及淘汰無法符合現代環保標準的發電廠等議題,進行多年的遊說行動,仍然無疾而終。而在此同時,素食品卻隨手可得,而且每餐都能發揮減少農牧業甲烷排放的作用。

另外,民意調查顯示,民眾關心全球暖化現象已經很普遍,而熱心環保人士卻時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除非是剛好要買車或大型電器,多數人都想盡點心力、做些改變,但除了寫信給國會議員和關掉電燈之外,卻不知道要由何處切入。減少或避免肉品消費,是關心全球暖化的民眾,每天都能採取的幫助地球行動。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降低源自飼養牲畜的溫室氣體,對環境有很多附帶利益,因為較少的甲烷含量,可以減少對流層所含的臭氧量,它會污染及危害到人類健康和農作物。此外,排放甲烷的工廠化農場,同樣也耗盡國家的供水系統,大部份的野生環境被剷平,供做牧場用地和種植飼料作物。增建牧場以滿足西式與日俱增的肉品食慾,已經是造成第三世界國家伐林及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在美國,工廠化農場囤積排泄物的鹹水湖,是造成水源污染的頭號元兇,確實,由於畜牧業對石化燃料的高度需求,一般美國人的飲食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污染,遠超過一個蔬食者。

良心建議

‧各類型的組織團體,應考慮將推廣素食,列入抗全球暖化活動的主要項目之一,至少積極倡導環保的人士,應該在任何對抗全球暖化的活動中,建議個人可以採取的實質行動,提到素食。

‧政府應擬定政策鼓勵素食,可採取的機制包括對肉品課徵和汽油一樣的環保稅,提供農牧場轉型補助金,鼓勵種植農作物而非畜牧,或由政府經辦加強素食方案,例如學校營養午餐或發行素食糧食券等。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6-13 22:51 回覆:
謝謝回應!獲益良多!

諾姆.莫爾(Noam Mohr)
素食是人類遏止氣候變遷的最佳利器
2008/06/11 13:53
全球暖化讓全球環境面臨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威脅。但因為焦點全部集中在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的環保組織所發表的數據,無法顯示我們今天所得知的其他氣體,才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元兇。結果,他們自然就忽略可以在一生當中,有效降低全球暖化效應的最佳對策:倡導素食。

全球暖化與二氧化碳

環保團體認為全球暖化對地球形成的威脅最大,這個面向是正確的,全球氣溫已經至少高於過去千年以來的記錄,而且增加的速度遠超過科學家的預測值,該預期後果包括沿海氾濫、極端異常氣候的增加、疾病的蔓延和大量的物種滅絕。

很遺憾地,環保團體投注的焦點,只放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方面,國家立法全神貫注在提高燃油經濟標準、降低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投資替代能源等方面。對一般消費者的建議也集中在二氧化碳面向:買燃油效率佳的車和家電,並且減少使用頻率。

這是很嚴重的誤判,根據傑姆斯漢森(James Hansen)博士等人所發表的數據顯示,由大氣中觀測導致暖化的主要因素,不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雖然聽起來像是在質疑全球暖化的研究工作,但實際並非如此:漢森是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院(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主任,擁有「全球暖化論始祖」的封號。他長期支援抗暖化行動,其理論曾被艾爾高爾及經常為環保組織所引用,他常和以推翻科學驗證過程為目的的質疑者辯論。他的結論受到全球暖化專家們的普遍採納,包括傑姆斯麥克卡西(James McCarthy )博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第二工作團聯合主席等大人物在內。

 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源,確是實際導致全球暖化的主因,加上未來五十年我們即將面臨的全球暖化現象,這些事實將會如影隨形。如果我們希望抑制未來半世紀的全球暖化趨勢,必須正視非二氧化碳的廢氣排放,並採行因應對策,而最佳的策略就是素食。

甲烷與素食主義

最重要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顯然就是甲烷,而全球最大的甲烷來源,就是畜牧業。

甲烷所造成的全球暖化效應,幾乎是所有其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總和。甲烷是一種溫室效應威力,比二氧化碳強21倍的溫室氣體,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高達工業革命前的31%,甲烷濃度卻已超過兩倍。人為因素的二氧化碳排量,只佔自然界來源的3%,而甲烷卻是自然界的1.5倍。事實上,人類所致甲烷的釋放作用,可能加重暖化情形,反過來刺激濕地有機微生物的腐敗--這是自然界甲烷的最主要來源。

由於全球人為所致的暖化現象,幾乎有一半是甲烷排放所造成,因此,減少甲烷排量應是當務之急。甲烷的來源包括煤礦業和垃圾掩埋--但遍布全球的最大來源是畜牧業,一年可以製造一億噸的甲烷,而且該數字仍在持續上升中:全球肉品消耗量在過去五十年已翻升五倍,而且看不到什麼減少的跡象,約85%的甲烷源自牲畜的消化過程,雖然一頭牛所釋放的甲烷量相當少,但全世界數以億萬計的牲畜,對環境產生的集體效應卻相當鉅大。畜牧業另外15%的甲烷排放來自大量的「鹹水湖」,用來儲存未處理過的牲畜排泄物,而且在美國早已被環保人士以污染水源的禍首名義,成為眾矢之的。

結論很簡單:減緩全球暖化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說是減少或避免肉品消費。只要加入素食(或嚴格一點:純素)行列,我們就可以遏止甲烷排放的最主要來源--這個要為當今造成全球暖化效應,負起幾乎一半責任的溫室氣體。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6-13 22:54 回覆:
全球暖化效應的最佳對策:倡導素食
值得多多推廣ㄛ
 

紫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非洲
2008/05/21 15:37

禿鷹虎視眈眈看那瘦如柴骨的小孩

這故事很令人感傷

那位拍照得獎的記者後來自殺了   也令人唏噓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5-21 19:03 回覆:
是啊!良心的譴責與輿論的躂伐,都是心思敏感者的催命符啊!!

紫衣安安!!


蘇丹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杞人憂天...
2008/04/02 10:57

杞人憂天....
我家住在大海邊,
離岸不過三十米,
我兒子擔憂說:
如果再發生什麼南婭大海嘯,
不知要逃到哪裡去好?!...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4-09 22:05 回覆:
那,咱們可是處境相同!

我家離海也相當近,po在文章上的那張相片,就是在窗口所拍

大家都要落實減碳生活ㄡ!!

瑞安
小地方
2007/11/19 22:01

「解決大問題,由小地方做起!」呵,深得我心。

重要的是「由下而上」由「自發性」而且「由個人的理智與客觀審慎」引領造成的變化,有時比由上而下的政策,或是人云亦云的一窩蜂還要有效,並且安全。由上而下,全世界的環保團體成氣候的能有幾個?先進國家的環境法案一年可以制定幾個?如果只是一味強調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忽略了例如土壤生態維護、海洋陸域水體水質生態維護、資源合理配給規劃、對立衝突的和解......有時候某決策衝過頭,矯枉過正露出弱點,再讓某一個因素回頭冷不防給我們致命的一擊也說不定。由下而上的自覺,也算是一種「多樣性」吧!多樣性高的族群可以活的久,這是我的信念。

燁子(win82892) 於 2007-11-20 23:41 回覆:
瑞安的想法很深入,有觀念,更有對策與信念!
燁子似乎也只有點頭的份,無法有相對的回應!
謝謝關心暖化的議題,也感謝這些延伸的論述!

有沒有想開個格子,系列發表高論啊!來當燁子的鄰居吧!

瑞安
對我們美麗地球的理解--與本文的相互激發
2007/11/18 21:31

近來讀完(其實早該讀了)麥克˙ 克萊頓的<恐懼之邦>(State of Fear)有感,欲藉機一吐為快。

首先,對於書中的論調,我採部分贊同而部分反對:

首先我寧願相信地球真的在加溫中,也覺得先把最糟的情況想清楚,萬一真的有什麼事發生了,不會陷入不理智的癲狂狀態(群眾的行為絕對不可預測),才能審慎的分析判斷而後動。而作者似乎是寧願將此議題不置可否,待到出現「決定性證據」時再來煩惱即可。但是我想問:如果真的出現「決定性證據」,煩惱還有用嗎?

災難性的氣候變遷不來則已,一旦出現,它的變化就難以預知,而且迅雷不及掩耳。(全球氣候說來算是一種非線性系統--即眾所周知卻又知之不甚詳的「混沌」--也說一但「倍週期分歧」的現象出現,代表進入反饋的效應放大,也就是整個系統可能會以劇烈震盪的形式呈現,原有的規律迅速崩潰--如果原本有規律的話。)((按:只是我小小的信念,與前述之小說無關。話說作者在<侏儸紀公園>裡多麼的大聲疾呼一個系統落進不可預知是多危險云云......))

言歸正傳,作者的其餘論點亦語多可採、可議。例如說,我們真的了解「正常的氣候模式」嗎?就像如果我們不知道花自己花園裡的植物是陽性植物或是陰性植物、土壤間隙要透氣還是緊實、水分的需求如何、開花臨界日照多久、依賴氮磷鉀等許多肥料中哪些還是不須施肥......,怎麼能確定我們心裡想的、手中做的「園藝」是正在幫助植物欣欣向榮,抑或正在慢性謀殺?人類的確燒掉了大量的化石燃料,排放了多得不可思議的甲烷、二氧化碳到地球大氣中。但我們對於地球這個極度複雜的系統有多少了解,緩衝機制的存在與否,還有其耐受度(能承受最大量的溫室氣體)如何?這些問題,到目前大多仍不明朗。

但是,作者卻寧願相信這「比一條鉛筆線還要細」的二氧化碳(見原文,以美式足球場的寬度比喻大氣的容量,氮氣占70%,氧氣佔全長1/5,其餘類推)對地球的影響微乎其微,這絕對是自欺欺人,君不見羅倫茲(Edward N. Lorenz)最早的氣象模擬--雖然用的是考量當時電腦能力而簡化過的公式--只不過是少了幾個小數位,氣候模式就可以顯示出猶如寒流之於暴風雨的極大變異。我們知道,就猶如勒沙特列原理(Le Chatelier's principle)雖然會向抵消外加變因的方向達成新的平衡,但事實就是--原先的平衡的確已被改變了。燃燒化石燃料,這個變因的影響雖然令人不勝憂心,甚至大眾的看法已分成兩極端,有人言之鑿鑿稱我們正將世界導向末路;有人一口咬定一切都很好,不須庸人自擾。說實在,這兩造都不會讓我們對此一議題有任何更深入的理解。

高爾先生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一起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這是諾貝爾獎史上因關注全球氣候變遷而受肯定的先例,值得我們慶賀。也希望麥克˙克萊頓的呼籲:「我們對於如何『經營』目前的環境所知太少,而這個是我們在實驗室中任何的數據模擬都不能給我們答案的,這時只有實際的、不同規模的田野調查能夠幫助我們收集更多可靠的知識。」能夠被聽到並實行。

事實上,生物圈二號(Biosphere2)中不實際的星際旅行目標不看,其研究的空氣土壤水源與生物的交互作用就已頗有規模。<失控的進步>(A Short Story of Progress)作者隆納.萊特說的好「人類到目前的進步,已經將我們的地球基本上轉變成一座封閉的、整體的系統。如此,我們不也正是浩邈宇宙中孤獨的一艘航艦嗎?」我們的文明,竟然已經進步到一個對不可見物(如極大及極小尺度,極高能或極低溫的環境,遠至宇宙邊緣的輻射紅移等等......)的了解還比我們觸手可及,性命財產實繫於斯的環境理解的這麼少,這不該令人感到驚駭嗎?這是否說明了我們自以為是的愚昧,和眼高手低的詭異習性?這樣說好了,我們在某些領域已經取得了的確足以驕傲自豪的成就。但,在一些方面我們反倒無知得像個孩子。

是 該急起直追了!

燁子(win82892) 於 2007-11-19 17:57 回覆:
謝謝回應!同感!同感!

雪人娘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原來!
2007/10/22 20:38

"台灣發燒了。近年,經常出現冬眠的動物睡不著,一年開一次的花朵再開又開,多情得不得了。"

我家屋頂上的杜鵑已經開了再開,現在還持續"多情",原來是台灣發燒的結果!

燁子(win82892) 於 2007-10-22 20:57 回覆:
是啊!暖化讓許多生物的作息都混亂了!它們雖無言,卻不是毫無感受!

初八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重視
2007/10/18 18:25

這是身為現代人都應該面對與重視的問題,每個人都盡自己的一份心力,關心並落實環保,相信可以逐漸改善。

從現在開始永遠不嫌遲~


投石水起波,無爭豈招過;有意心不定,無煩須無惑!
燁子(win82892) 於 2007-10-22 21:02 回覆:
是啊!只要認同某些觀念,就去實行。

行路漫漫,理念相近的人,總能互相打氣的!

Nicky ku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搶救地球
2007/10/17 07:20

地球暖化是一個好~~大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從事情做起....

家中改用省電燈泡、浴室使用省水蓮蓬頭、外出用餐自備環保碗筷、外出購物使用

自備購物袋、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吃在地食物、節約用水、用電、用紙.......

知道很簡單,重要的是要做到啊~~

現在就從自己做起,別忘了,要帶著孩子一起做!

燁子(win82892) 於 2007-10-22 21:04 回覆:
謝謝回應與分享ㄡ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暖化
2007/10/17 05:34
暖化
燁子(win82892) 於 2007-10-22 21:06 回覆:
謝謝回應與分享ㄡ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