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超越人性的寂寞聖賢
2007/08/25 18:57:02瀏覽1057|回應2|推薦22

超越人性的寂寞聖賢

多數的人性,都是自私自利的。而極少數純然無私的人,就成為超越人性的「典範」。描繪典範,讓貪婪的人性獲得些許淨化,這樣的傳媒,就非常有價值了。

文‧圖/邱麗文


與朋友聊起「典範」的話題,發現真正能夠長久影響世人的典範,多半都是具有虔誠信仰的宗教家,否則,就是英年早逝的革命家(如果沒有英年早逝,往往會被利欲引誘而變成政客)。似乎,多數自許「平凡」的人,總認為那些超凡入聖的展現,是永遠到不了的境界,既然到不了,就連動也不動了?反正,自己與多數人相同,不會感覺到寂寞。但是,有沒有人想過,這些典範的人生如何累積?聖賢的來處,是怎樣的環境與背景?為什麼這些與我們沒什麼不同的人,可以寫下歷史的典範篇章?而平凡的多數人,又覺得自己「不行」改變世界?



德雷莎修女



多數的人性,都是自私自利的。在這個不擇手段無限擴充慾望的社會,如果還有充滿理想且帶著強烈濟世使命的人,往往容易惹人臆測。臆測什麼?臆測這樣的「包裝形象」,背後一定有更大的獲利空間?為什麼不相信堅持理想的人?因為只有不相信,才不會顯得自甘媚俗有多墮落?如果這是多數人面對「典範」的普遍心態,那麼生活在功利社會的聖賢,勢必隨時要感受到不被支持的寂寞。


德雷莎修女,由於父母給她的愛源源不絕,讓她對自己的行事判斷始終充滿自信。8歲那年,父親為了幫助受難的印度人而被逮捕,隨後過世,讓她經常活在懷念父親的回憶中。18歲生日那天,她對母親表明了成為天主教修女的意願,隔年來到印度,親眼目睹街頭上滿是貧病老殘,當下決心一生奉獻給受苦的蒼生。


在充滿苦難又複雜的印度,印度教對抗回教,回教的律法又不認同甘地,眼看就要分裂了。1946年,修女幫助一位受傷的印度教孩子,讓原屬的修會大為困擾,為避免被捲入教派禍事,決定將她調離。走在前往車站的路上,放眼都是苦難,籠罩著她的內心,並體會到,「我的家不是在修會,而是在加爾各答的街上,和最窮的人一起生活。」於是,她決定不離開,甚至捲起袖子跑到街上照顧貧病老殘。同時,持續寫信到羅馬總會,爭取成立新修會,準備走自己的路。


1950年,仁愛修會正式成立,從此,德雷莎修女褪下修女袍,換上印度窮人的白色沙麗,在充滿苦難、內戰、飢荒的地方奉獻心力。她的寧靜與溫柔,還有善良的心,撫慰了無數底層的人民,也讓許多人被這份無私所感召,加入了她的陣容,「我們所做的一切,僅僅是海中的一滴水,但如果我們不做,這滴水將永遠淹沒在大海中。」這股蝴蝶效應吹了幾十年,全世界林立救濟院、痲瘋病中心、垂死之家、巡迴診所及愛滋病服務中心,讓更多貧病老殘得到妥善的照顧。



加爾各答的天使



1979年,德雷莎修女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她致詞,「生命就是生命,讓我們隨時保衛生命,展開你的微笑,幫助最弱勢的人,病人、窮人和老人,保衛我們的孩子,遠離冷漠和死亡的社會,保衛生命,從出生到死亡……。」領獎時,修女請求取消為她準備的國宴,並將這筆金錢捐給印度人民,換得一日的溫飽。

雖然德雷莎修女的善行已深受各界肯定,卻仍有「深信她應該有所圖」的媒體,不斷散佈負面新聞,而再多的詆毀,都沒有中斷她的腳步,卻不時打擊著她柔軟的心。某天,她對敬重的凡艾森神父說,「當我和人們談到上帝的愛,談到祂現身在窮人之中,我的話就充滿力量,然後我會微笑。但在我內心深處,我不能笑,因為那裡只有黑暗。」神父說,「妳曾經對我們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黑暗,但從妳的行為當中,我看見了祂的愛。」修女說,「好像有一陣海浪拍打著我,我無法再繼續下去了。」這段對話,讓我深刻感受到她的堅持與脆弱,神性的無私奉獻,有時也難以承受一波接一波的挫折與攻擊。


一路支持她的凡艾森神父,是她唯一可以放下肩上重擔的知音,兩人相扶持的情誼,世間少有。因為心臟病加重,德雷莎修女病危。當夜,凡艾森神父對神祈求,「讓我代替她吧!」隔日,修女心臟手術成功,神父則在禱告中安詳離世。病癒後的修女,在神的面前禱告,「如果我的苦痛和黑暗,能帶給你安慰,就讓我做你想要我做的事吧!」少了知音的支持,德雷莎修女只好持續武裝自己,往後的歲月她仍持續奔走各國,傳播神愛世人的理念……。


隨著修會的規模愈來愈大,彷彿就像組織龐大的跨國企業。這一切,看在修女眼中,都是不必要的,「想要更簡化、更沒有組織。這樣的孤獨,真令人難以忍受。」1995年,德雷莎修女赴紐約的大飯店開會,詢問身邊的服務生,眼前這一瓶礦泉水要多少錢?「美金三元!可以讓加爾各答的孩子上學一年。」還有豪華的設備、飯店的租金等等,她的情緒顯得格外低落。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絕對不能害怕,與世界的價值觀相牴觸



聽著充滿商業思考的業務簡報,德雷莎修女終於忍不住表示,「我沒有發願要追求金錢,我是發願要守護貧窮。」台上的幹部回應,「全球有300所收容中心,成千上萬的人仰賴我們,我們是傳遞愛的跨國協會,但如果缺乏長遠的計劃,我們就無法繼續生存。」修女無奈回應,「並不是批評有計畫的人,但是對我而言,我選擇了另一種服事主的方式。」台上的幹部回應,「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問題很重大,我們必須以投票方式來表決,凡事都必須透過規章行事。」


面對眼前這一幕,修女想起早年前往梵諦崗,請求教宗在當地成立收容中心,教宗卻回應她,「雖然我身為教宗,許多事情仍然身不由己啊!」她不想再受到組織制約,只想回歸原有的單純,於是當下表明,「從今天開始,這個跨國協會將不存在,寧可回到30年前。」台上的幹部激動回應:「修女,這是違法的。」修女繼續說,「立即撤銷銀行的戶頭,不要再辦雜誌,不要訂旅館,不要再開任何會議。我們要回到根源,回去跟窮人一起生活,一起過窮人的生活。」


當下,所有人都傻了,轉而向當初大力鼓吹制度化的神父求救。沒想到,神父卻說,「我的確花了30年的時間才明白,修女是對的。」回到加爾各答,這位神父對修女說,「當初這麼做,是害怕這一切消失。」修女回答,「我們絕對不能害怕,與世界的價值觀相牴觸。」


往後的日子,德雷莎修女繼續在加爾各答街上過著簡樸的生活,直到過世前,都與最窮困的人守在一起。而她的善行,仍然影響著世界上的追隨著,沒有因為缺乏組織推動而式微。世界各地都引用著她常說的禱告詞,「主啊!利用我來傳遞和平吧,在仇恨的地方散佈愛,罪惡的地方散佈寬恕,懷疑的地方散佈信心,絕望的地方散佈希望,憂愁的地方散佈喜樂。只有饒恕人,才能被饒恕。施即是受。」1997年,她病逝於加爾各答,享年87歲。2003年,教宗追封她為羅馬教廷最高榮譽之一的真福品聖人。



人性的角力,時時刻刻都在考驗著每個人



德雷莎修女的故事,隨處都展現了人性的脆弱,卻又突顯了信仰虔誠的無限力量。修女一路堅持守護貧窮,沒有因為地位日益神聖而改變初衷,那句,「我們絕對不能害怕,與世界的價值觀相牴觸。」深深感動了我。世界的價值觀?怎樣的行為模式才是「世界的」價值觀?其實,不就是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吧!


尋求安逸、穩定,再擴充活動空間,也是人性的自然寫照。所以許多曾經滿懷理想的慈善組織,歷經了規模擴大、組織化、企業化、集團化、國際化之後,就很難再保有早年創會的清新本質了,甚至陷入權力鬥爭、資源濫用、自我神格化等等的迷思。只有像德雷莎修女這樣力挽狂瀾,回到最初發心的環境,早年創會的清新本質,才可能繼續保有。


為什麼,多數規模龐大的慈善團體,都很難做到如此純粹?畢竟,團體是多數人的聚合,自然會展現多數人的心念,所以德雷莎修女才會一心堅持,「更簡化、更沒有組織。」就算堅持心念如她,也改變不了龐大組織裡的人心浩瀚。世間,就是因為像德雷莎修女的人太稀有,她才能成為我們追隨的典範。追隨她的心念,並不一定就能等同她,人性的角力,時時刻刻都在考驗著每個人。每個人都有自然表露的人性面,也有潛力推己及人成為扭轉世界的典範,一切都在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是隨波逐流?還是力挽狂瀾?


守著最初的信念,耕耘出來的果實才不會走味。如果慈善事業擁有跨國企業般的龐大規模,卻將許多力氣都用在組織策略的研討上,加上推動這些策略的幹部,不一定都有主事者的無私,那麼「行善」的本質,勢必會走向被扭曲的結果。這個社會應該要有更多簡單規模卻中心思想明確的團體,才不會浪費太多善心的資源。像德雷莎修女回到根源,其枝葉早已遍及全球。她不用改變,世界還是因她而改變。所以,只要單純做認為對的事。至於會不會有影響力?時間自然會顯現答案。記得電影《把愛傳出去》,沒有組織推廣的小男孩,善行還是可以透過接力傳遞而遍及全球。



切˙格瓦拉



德雷莎修女是虔誠信仰的宗教家,用寧靜與溫柔,還有善良的心,撫慰了無數窮苦的人民。另一位典範人物—切˙格瓦拉(後人暱稱為:切),不但被左派及自由派人士視為挑戰帝國霸權的精神領袖,還被沙特譽為「當代最偉大的英雄」,其貝雷帽、大鬍子的帥氣造型,更成為風行全球的流行圖騰,不斷被複製與傳送。

1928年,切生於阿根廷鄉間,母親出身地主家庭,曾是個叛逆少女,並成為當地率先蓄短髮的女性之一。父親繼承曾祖父加州淘金的家產,充滿活力且想像力十足。這個家族與眾不同,他們豪放不羈、慷慨、聰明絕頂。2歲時,切因為游泳導致氣喘發作,從此與病魔纏鬥不休,卻讓他鍛造出無比剛毅的性格。


就讀高中階段,二次大戰仍然如火如荼,父母曾公開反對納粹,當時的切,與政治還沾不上邊。1947年,因為深受祖母過世的打擊,切決定進醫學院。大學時代,他雖然氣喘,仍然熱衷打網球與高球、橄欖球,並有「火爆小子」的綽號。為了不想養尊處優,學生時代的切就到處打工,加上平時喜歡閱讀又身處於動亂的時代,他開始對政治產生了興趣,卻從未投入。他想尋找一種使命,但大家卻把職業掛在嘴邊,大學生活讓他感到失望。


23歲,醫學院畢業前夕,切與阿爾貝托格拉納多,結伴騎摩托車旅行,行經布宜諾斯艾利斯、巴塔哥尼亞、智利、安地斯山脈、馬丘比丘、聖帕柏羅、秘魯亞馬遜麻瘋村、委內瑞拉瓜希拉半島。一場漫無目的自助旅行,兩個原本只想單純遊山玩水、體驗人生,卻隨著旅程開展,目睹且體驗了土地所承受的種種創傷、苦難與不義。貧富的懸殊、階級的對立、種族的剝削、帝國的壓迫……。南美洲之旅結束,切有意想不到的改變,看世界的角度,從此也不同了。(這段旅程,後來被拍攝成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將醫治病人的精神昇華,投入改造世界的夢想中



原本,一心只希望可以利用醫術幫助別人,旅行後卻改變了。「世界上太多不公平了」,發覺內心那騷動不安的靈魂無法擺平,切決定棄醫從政,將醫治病人的精神昇華,投入改造世界的夢想中。1952年,古巴發生軍事政變,首都哈瓦那就像美國的賭場與妓院,雖然無比繁榮,卻到處林立著貪污、腐敗的氣息,鄉間更是艱苦窮困。1955年,在因緣際會的安排下,切與正在流亡的卡斯楚有了正式的交會。由於律師出身的卡斯楚急切希望有醫生能夠加入革命的陣容,切基於對卡斯楚的欣賞,一口答應,正式參與了革命。

在革命中,切找到了他的使命。他發現自己不怕死亡,並且在反抗軍的興衰存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革命成功了,卡斯楚成為古巴的領導者。而切,也從外國人變成真正的古巴公民,並積極進行農業改革、工業改革,致力消除文盲,推動「新社會主義人」(無私堅定的形象,願意為團體奉獻一切)的理念,並於1959年開始進行世界遊走,走訪中國與蘇聯……。他不僅用自身的行動證明,也在各種場合不厭其煩地表達他的思想,但是沒有政治與外交手腕的他,說話總是直言不諱,並且不經意就樹了敵。雖然理想推動的過程並不順利,切仍然好強地深信,世界會因為他的努力而轉變。結果,他的經濟政策沒有一樣被推動,他的「新社會主義」理念,更讓他被身邊人視為:「過度」理想化。


當核武被蘇聯置入古巴,引發了世界大戰的危機。美國對古巴實施貿易禁運,讓古巴與蘇聯的關係變得更緊密。就在此時,切慢慢感受到蘇聯是個腐敗的國家,加上自己在古巴也不再不可或缺,於是有了重新投入世界革命的想法。他先到世界各地演講,談第三世界的困境,並指責社會主義強權的中國與蘇聯,他想讓世人了解,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真諦。「一個可以讓世界更美好的希望,一個值得用生命做賭注的夢想,值得在世界上的每一洲的每個戰場奮戰至死。」演講中的切,仍充滿著理想與浪漫的革命情懷,但是真正的知音卻已經愈來愈少。



聖賢們!因為被理解而不再寂寞



若沒有悲天憫人的態度,社會主義便無法存續。幾經思考,切決定離開古巴,「革命的最高、最終的理想,是使人走向自由。」他留書給卡斯楚,提及「我留下建設者最純粹的希望,並離開我最摯愛的人,我會把你教導我的信念,帶到新的陣線。」留給孩子們的信中寫著:「你們應當永遠對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的任何非正義的事情,都能産生最強烈的反感,這是一個革命者最寶貴的品質。」。1965年,懷抱著人道精神的切前往非洲,又轉往玻利維亞,在當地組織了游擊軍隊,卻得不到玻國的支持。


1967年10月9日,切在無花果村被射殺處決,遺體還開放民眾自由參觀。卡斯楚得知切的死訊,公開對古巴人民演說,「我們需要一個典範,一個不只屬於現代的典範,一個會萬古流芳的典範,我衷心的認為,這個典範就是“切”。」30年後,切˙格瓦拉才被運回古巴,並引發了“切”的流行風潮,新生代都視他為「革命浪漫主義的最後偶像」。很少革命英雄、特別是被視為共產主義信徒的人能像切一樣,跨越信仰、意識形態、種族、文化等鴻溝,在全世界人民,特別是在青年人心中贏得崇高地位。切的傳奇,賦予他永遠年輕叛逆的地位,也讓所有充滿理想、企圖改變世界的人,有了追隨的典範。


如果對宗教的信仰,能夠鍛造出真正的奉獻人格,當然值得推崇的。如果獻身革命,是協助窮困且沒有能力走向自由的人,得到尊嚴,當然也是值得推崇的。雖然多數的人,並沒有那麼無私(警界、教育界、政治界、宗教界、各界皆如此),這也是人性的自然寫照。如果多數的人都傾向無私,世界的現貌就不可能是這樣。所以,傳媒能夠不斷透過各界「典範」的描繪,讓聖賢們因為被理解而不再寂寞,也讓貪婪的人性獲得些許淨化,就已經非常有價值了。(2005,源雜誌)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n82892&aid=1187027

 回應文章

紫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超越人性的寂寞聖賢
2007/11/24 13:37

德雷莎修女是紫衣心中欽佩尊崇的聖人典範

透過這些示現人間的天使   菩薩 ......世界變得更美好有愛

透過大愛    撫慰痛苦的人心     拔除人的無助及悲苦

燁子(win82892) 於 2007-11-26 22:19 回覆:
紫衣也是,不斷傳播善美的人間菩薩。

燁子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人性的脆弱與堅強
2007/08/25 19:02
那句,「我們絕對不能害怕,與世界的價值觀相牴觸。」深深感動了我。

世界的價值觀?怎樣的行為模式才是「世界的」價值觀?

其實,不就是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吧!
http://blog.udn.com/win82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