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408章[臺北市文山區] 尋覓鐵觀音
2023/11/04 22:40:35瀏覽238|回應0|推薦1
旅行日期:112.05.19、112.05.28
關鍵字:貓空龍牙茶坊、貓空壺穴、樟樹步道、迺妙茶廬

寫散文和寫其他文類一樣,首先要有好的內容。如果沒有好的內容為骨隨,一切外在的經營安排都無意義了。什麼是好的內容呢?在我看來,無非是在於「真摯」二字。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皆不足取法。只要是作者真摯的感情思想,題材小大倒不必分高下,宇宙全人類的關懷固然很值得入文,日常生活的細微感觸也同樣可以記錄。

──林文月(1933.9.5.—2023.5.26.)

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正式宣布,新冠病毒不再屬於「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不過,這並不代表全球新冠疫情的結束。5月16日,臺灣進入第四波疫情,Omicron XBB變異株更在23日取代Omicron BA2.75成為本土主流病毒株,大陸、香港、澳門、日本,以及南韓等東亞國家及地區疫情都呈現上升趨勢;縱使如此,暮春之際,臺北市郊的貓空遊人依舊熙來攘往。

相較於纜車貓空站周遭擁擠的店家,貓空龍牙茶坊位在海拔502公尺的貓空圓山西南麓,坐擁指南溪上游清幽的環境。從指南路三段40巷的入口順著階梯下行,激起串串清響的泉水聲中,迎接客人的是一排頂著黃色圓球的路燈,令人感到意外的,茶坊用餐區多半不在室內,而是一座又一座鮮紅色戶外傘蔽蔭的桌椅,其中一兩座鮮紅色的小亭子供應烹茶所需的熱水,更令人驚豔的是,野餐桌椅周遭盡是翠綠茶園。經過幾番尋覓,終於在樹林間找到木材搭建的餐廳。

餐廳位置隱密,其下用餐區順著指南溪上游兩岸布置,此情此景,彷彿東晉永和九年(354)書聖王羲之與群賢匯聚於會稽山陰的蘭亭,正好,這裡也有山嶺環繞,桌椅周邊種植茂林脩竹和蕨類,有些鮮紅色的戶外傘之間以小橋相互連接,橋下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不禁使人升起流觴曲水的雅興;稍稍幸運的是,當時的蘭亭沒有絲竹管絃之盛,龍牙茶坊倒是在庭院裡擺設放送國樂的音響,人們一觴一詠,便足以暢敘幽情。

戶外傘下有著燈光照明,茶坊主人更特別架設電扇袪除炎熱,不一會兒,茶點和熱茶端上桌面,五種風味的手工小饅頭、外型有如發糕的叉燒包,還有包裹蝦米和豬肉、口感像是粽子的紙包竹葉飯精心擺放在蒸籠裡。一只茶壺、幾許茶葉,注入熱水等待片刻,不久淬鍊成色澤金黃的溫潤茶湯,一般而言,第一泡不宜飲用,第二泡醇厚回甘,第三泡以後口味漸淡,幾乎與白開水沒有差別,可惜並不是品質特別優良的茶葉。茶坊主人向我們說,許多人喜歡晚上前來貓空享用消夜,所以茶坊營業時間往常持續到午夜零點整。

2.

雖然多次拜訪貓空,卻不曾見過「貓空」的廬山真面目。距離貓空龍牙茶坊大約800公尺左右,臺北市鐵觀音包種茶研發推廣中心前的停車場是「茶香環狀步道群」的起點之一,全長約2.5公里的步道群包含健康步道、壺穴步道、茶展中心步道,還有與指南路三段40巷並行的小天空步道;從健康步道朝溪谷下行,途中除了茂密樹林,更能夠望見青翠茶園,雖然面積不大,在臺北市已經是相當稀有的農村景緻。遇見岔路口,依照路標指引改取壺穴步道,通過壺穴吊橋不久即可發現隱藏在樹林背後的「貓空」。

「貓空」不是貓,而是指南溪上游的壺穴地形,分布壺穴的溪床寬約20公尺,長度約200公尺,早期當地人以閩南話稱之為「皺坑」,直到日據時期,日人測量土地、編輯地目和地號時,採用諧音命名為「貓空」;空山不見貓,但是有熊貓相伴,吊橋橋頭和步道沿線的石椅不乏熊貓的石雕,不曉得除了竹林,熊貓是否也喜愛山間的鐵觀音茶園呢?

鐵觀音的栽培,相傳最早為清乾隆年間福建安溪(今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茶農魏蔭所發現,由於篤信佛教,魏蔭認為茶樹是觀音菩薩的餽贈,又因為製成的茶有如鐵黑般沉重而得名「鐵觀音」;光緒21年(1895)張氏先祖將鐵觀音引進臺灣,起初種植於新店大崎腳,後來越嶺遷移到木柵貓空,大正五年(1916)茶師張迺妙在臺灣勸業共進會所舉辦的初製包種茶品評比賽榮獲特等金牌,終於使鐵觀音發揚光大。從壺穴步道上攀至小天空步道,不久即可回到停車場。

3.

雨天時山區雲霧繚繞,所有的高壓電塔,還有鐵皮搭建的茶坊都看不見,增添迷濛的美感。不只有茶香環狀步道群,位於纜車貓空站西側的樟樹步道同樣穿梭在鐵觀音茶園中,步道入口附近的貓空龍門客棧前設置自動販賣機,其中更有清熱降火的鐵觀音冷泡茶;離開羅列茶坊的指南路三段38巷,花崗岩鋪設的步道沿線不見遊人摩肩擦踵,只見飄浮山嵐當中生機盎然的田園。

除了水牛藝術裝置、大樹下穀倉形狀的涼亭、栽種茭白筍的水田,還有傳承自迺妙茶師的鐵觀音茶園,樟樹步道最讓人流連的景點莫過於轉動水車的生態池,生態池旁則是一片如茵的魯冰花田,雖然不是花季,花田仍舊寫意。

探索壺穴景觀,是漫步樟樹步道十天之後的再訪,這天時逢颱風瑪娃來臨前夕,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卻得知迺妙茶盧主人、張迺妙茶師的孫子在兩年前與世長辭,享壽93歲,一層樓平房大門深鎖,期望在其他茶坊尋得同樣能產出十泡的鐵觀音,最終一無所獲;想起《蘭亭集序》所言:人之相與,不過俯仰一世,曾經和茶爐主人悟言一室之內,或者放浪形骸之外,欣賞雨後茶園的景色,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徒留無盡的悵惘。

漫遊貓空,是對新事物的探索,也是對於舊情景的回憶,我一直記得第一次光顧迺妙茶廬,大雨過後山外臺北沉浸在湧動雲海當中,氣象萬千。這裡距離塵世不遠,是可以仰觀宇宙之大,又可以俯察品類之盛的地方。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8004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