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410章[臺南市楠西區] 西拉雅) 鹿陶洋江家聚落
2023/11/25 22:56:16瀏覽390|回應0|推薦2
旅行日期:112.06.24
關鍵字:鹿陶洋江家聚落

燦爛金黃的阿勃勒,沿著國道三號向南漫延,通往深山的臺84線同樣沐浴在金黃耀眼的陽光之下;正逢芒果產季,香氣馥郁的愛文芒果結滿樹梢,農會附近商家門面盡是一籃又一籃色澤亮麗、散發濃郁芳香的芒果禮盒,至於周遭人聲鼎沸的冰店,人人眉開眼笑,忘情地享用一盤一盤有如金字塔般、層層疊疊的金黃芒果冰沙。

離開玉井市區,藉由臺三線朝向深山更深處前行,大約費時七分鐘車程隨即抵達鹿陶洋江家聚落。被視為全臺規模最大且保存相當完善的傳統客家大型農村聚落,鹿陶洋江家聚落大約210公尺深、160公尺寬,佔地約3.5公頃,保存長達兩百年歷史的土角厝與竹編厝,以及日據時期興建的紅磚屋和洗石子屋,正如臺灣近三百年來農家建築變遷的縮影。

1.

清康熙60年(1721),鹿陶洋江家第12代祖先江如南(字信篤)與長子江有福(福興公)從大陸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井邊鄉二都下割社渡海來臺,並且隨身攜帶東峰大帝(江寬山)香火及竹材卜杯一付;乾隆五年(1739),江如南次子江如溝(會川公)赴臺與父兄會合,最初選擇大埔壟內埔尾(今楠西里)暫居,又東遷檳榔腳(今東勢里),最後落腳鹿陶洋現址。其中,次子江如溝娶妻鄭氏,育有五子,長子公取、次子公第、三子公賓(夭折)、四子公先,以及五子公月,江家即以四房代代相傳。

座落於鹿陶洋山之下,宗祠是聚落的中心,建築格局呈現四進三院,自外向內依序為拜亭、公廳、神明廳,以及祖祠堂。第一進的拜亭即為「迎賓亭」,作為宗祠的玄關,平時是居民休憩閒聊的場所;第二進的公廳又稱作「五間厝」,是族人開會與招待客人貴賓的公共集會場所;第三進的神明廳供奉神明和各房歷代的祖先神位,最後第四進的祖祠堂曾經多次重修,現為民居。民98年(2009720,鹿陶洋江家宗祠登錄為歷史建築

跨越宗祠前的廣場和大榕樹,鹿陶洋江家聚落西面半月池與東面鹿陶洋山相對應,依據風水修築的半月池一度出租轉作漁塭,民國85年(1996)改造成蓮花池,民國98年(2009)闢建步道、涼亭,以及休憩平台;就在蓮花池落成同一年,位於半月池西南隅、樹齡約90歲的大榕樹因為臺三線拓寬工程面臨遷移,時任主事江水河與留學西班牙的藝術家賴佳宏共同匯集族人,在12月3日舉辦宋江陣祈神儀式浩浩蕩蕩移植到現址,繼續護佑鹿陶洋江家聚落。

2.

民國105年(2016)2月6日高雄市美濃區發生芮氏規模6.6的地震,臺南市震度七級,鹿陶洋江家聚落宗祠和其中14戶民居遭受重創,經過多年整修,直到民國110年(2021)11月竣工開放;根據文字導覽,環繞宗祠周圍的住宅總計136戶,包含左邊(龍)六條護龍,右邊(虎)七條護龍,十幾代江家後裔聚居而未分家,整個聚落採取企業化管理,嚴禁興建高於宗祠高度的樓房,更傳承宋江陣傳統文化。

鹿陶洋江家聚落最可貴之處在於,聚落內仍有多達二十餘戶居住人家。整體古厝群包括土角厝、磚墻、鐵皮屋、混凝土墻、竹編墻等等十餘種建築模式,其中,宗祠周圍的竹管厝據說是民國36年(1947)興建,原有的五間房舍仍有四間獲得保留,民國86年(1997)整修成今日樣貌,竹管厝以竹子作為骨架,壁面同樣以竹子編製,覆蓋混和粗糠與泥土的面層,最外層再敷上一層石灰;至於尋常可見的紅磚厝屬於傳統一條龍民宅,面寬三間,下堵磚造,上堵則是編竹夾泥牆,側邊牆面開有拱門,牆上設有ㄩ字形鳥踏,屋脊為實心方型的小脊,屋簷採出屐起形式。

3.

穿梭在街頭巷尾,鹿陶洋江家聚落的生活日常依舊持續著,隨處可見停放屋外的摩托車,或者屋簷下晾曬的衣物,接近後方田園的角落,許多芒果樹結實累累;對我來說,聚落內最別緻的風景莫過於通向古井的挑水路,當自來水普及之前,聚落居民的飲用水完全依靠古井提供,挑水路上於是時常出現村中壯丁往返挑水的情景,至於古井周圍,早年不乏婦女汲水洗衣的身影。

從宗祠、半月池、挑水路到古井,不時令人感覺好像走進明代詩人歸有光的作品〈項脊軒志〉裡的情境;在此同時,正逢臺南少有的雨天,水溶溶的雨景尤其難得,有時飄灑雨絲,有時陽光普照。古井附近的田園矗立一棵繁盛的百年紅肉檨,是日據昭和六年(1931)間,鹿陶洋江家聚落十八世江萬全──時任首屆祭祀公業主事兼鹿陶洋部落保正出訪日本特地攜帶回臺所種植。

往事如煙,紅肉檨年近百歲,百年的馥郁芬芳,今已亭亭如蓋矣。

延伸閱讀;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80098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