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413章[臺北市信義區] 國家鐵道博物館的新生
2023/12/23 22:44:16瀏覽382|回應0|推薦6
旅行日期:112.09.16、112.10.01 
關鍵字:瑞芳車站(新北市瑞芳區)、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下午4點47分,守候多時的「藍皮文博號」終於抵達瑞芳車站。

作為「2023臺灣文博會」(以下簡稱「文博會」)的序曲,隸屬於文化部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以下簡稱「鐵博籌備處」)從9月9日起,展開長達九天的「藍皮文博號:文化走讀藍皮記憶」專列行程;「藍皮文博號」上、下午各開行1班次,上午班次將以南港為起點,沿途停靠猴硐與大里,最後到達宜蘭;下午班次則是由宜蘭出發,沿途停靠頭城和瑞芳,最終返回南港,創下「藍皮解憂號」觀光車隊成立後首度在臺灣北部開行的紀錄。

「藍皮解憂號」車型多半是1960年代後半葉臺鐵運用世界銀行貸款所購買的多款鋼體客車,是臺灣在1970至1990年代鐵路交通運輸主力,民國110年(2021)轉型為觀光車隊,行駛於西起枋寮、東至臺東的南迴鐵路;「藍皮解憂號」最主要特色在於藍色車體塗裝及可開窗、無空調的設計,車廂內部兩側擺設面對面的長條椅,洋溢濃烈的懷舊氣氛。

1.

接續專列行程之後,鐵博籌備處在文博會期間以「鐵博‧新生」為主題,開放博物館園區內的鍛冶工場、客車工場、總辦公室,以及澡堂四大展區,並且提供藍皮文博號免費試乘體驗,往返於園區西側月台廣場附近的鐵博西站和客車工場內的鐵博東站之間。穿越松山文創園區,通過菸廠路及市民大道高架道路橋下,往昔封閉且神祕的臺北機廠隨即映入眼簾,

啟用於日據昭和十年(1935)10月30日,臺北機廠因為維修車輛基地面積需求增加而設置,經歷二戰空襲和工場數度增建,近年因應臺北鐵路地下化和高鐵延伸至南港,維修作業在民國102年(2013)遷移至桃園市楊梅區富岡車輛基地,民國104年(2015)臺北機廠全區列為國定古蹟,民國108年(2019)「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

「全區保存、分區修復、分期開放」是鐵博籌備處的目標,因此,目前園區內大多數建築物依然封閉;由鐵博西站朝東望去,自北向南分別可見柴電工場、組立工場,以及原動室。柴電工場始建於民國51年(1962),是臺鐵因應一九六○年代動力柴油化,大量增加的柴油車輛檢修需求所築;組立工場於昭和十年(1935)落成,最初為蒸汽機車的檢修工場,鐵路電氣化後轉變成維修電力機車的空間;原動室聳立高達45公尺的煙囪,是鐵博籌備處內最醒目的地標。

2.

民國113年(2024),鐵博籌備處預計首先開放園區北側區域,又因為其中包含的總辦公室和澡堂內部陳設為常設展,在有限的時間裡,此行決定優先參觀期間限定展示的鍛冶工場及客車工場。

落成於昭和十年(1935),鍛冶工場可說是臺北機廠年代最久遠的建築物之一;其中,工場中央的臺工145號蒸汽鎚為1889年由英國製造,更是機廠內已知年代最早的機具,而蒸汽鎚與重油爐所在地坪稱為「土床」,具有耐高溫效果,也便於清理煉鐵時產生的灰燼。十月的第一天,天氣多雲有時陣雨,規模宏偉的工場於是也成為避雨的理想場所。

藉由參觀鍛冶工場,認識轉向架彈簧生產的過程。「轉向架」是安裝在火車車廂下方,引導車廂在鐵道上穩定行駛的儀器,傳統無動力轉向架主要由框架結構、輪軸組與軸箱、懸吊系統(懸吊彈簧和避震器),以及韌機系統組成,早期轉向架所需的金屬零件都出產自鍛冶工場,避震彈簧更是當中主要的製品,透過裁切、加熱、彎折或捲繞、淬火、回火製造出避震彈簧中的「鈑簧」與「卷簧」;西部幹線電氣化之後開始廣泛採用空氣彈簧轉向架,只剩下部分莒光號、復興號、E1000型電力機車、貨車仍使用鐵製卷簧轉向架。

縱使四周開窗協助通風,鍛冶工場內部依舊相當炎熱且危險,考量到職工安全,鍛冶工場工作每兩小時一班,配給仙草乾提供職工烹茶解渴並且消暑;儘管工作環境嚴苛,職工善用精準火候做飯、煮湯,或者在工場西南隅曬衣、燙衣,甚至運用壞鐵擲入裝水的鐵桶燒水盥洗。參觀過程中,工場內不時放送震耳的鏗鏘聲響,使人感受到昔日鍛冶器具的盛況。

3.

穿越「車輛進出場線」,和鍛冶工場一樣,客車工場隨處可見字體斗大鮮明的警告標語。具備蝴蝶屋頂造型連棟廠房的客車工場,整體建築群除了鋼構的跨接柱身外沒有其他隔間,是以往負責客車維修的場所;文博會期間,鐵博籌備處推出「臺灣鐵道軍事運輸」特展,探索謎樣的鐵道軍事運輸,同時展示部分典藏車輛,更有「藍皮文博號」往返客車工場與月台廣場之間。

客車工場中央,前後依序排列的平車、篷車、油罐車,以及大物車實體呈現最令人歎為觀止。「35F6082號平車」是臺鐵在民國57年(1968)向世界銀行購料所打造,廣泛應用於載運貨櫃和軍事運輸,民國109年(2020)由鐵博籌備處修復後靜態展示,平車上的「M113裝甲運兵車」出產自美國FMC公司,當今俄烏戰爭也被使用在戰場上;平車後方的「25C10024號篷車」是昭和14年(1939)從日本引進,車廂車側和拉門設置車窗,前後設置貫通門,可以同時擔綱載客和載貨之多重任務,鐵博籌備處特別將其塗裝以傷兵車的樣貌呈現。

接續篷車之後,「30L3006號油罐車」最早為空軍後勤司令部所有,車側繪有「空軍專用」和空軍軍徽,民國90年(2001)被臺鐵收購,本型車車體長達16.3公尺,載運容量是臺鐵罐車之最,民國110年(2021)年底運抵鐵博籌備處展示;最後的「30D13號大物車」製造於臺北機廠,大物車車體使用大量鉚釘,車身中段下凹,常用於載運工廠大型機具或是大型軍用物資。

不僅交通運輸,鐵道更深具軍事價值。除了一般鐵道,只提供軍事運輸的「特種支線」聯繫機場、油庫,還有營區;如今,連接陸軍汽車基地勤務廠(新北市鶯歌區岳崙營區)的中興一號線和連接陸軍兵工整備發展中心的中興二號線是目前僅存的兩條特種支線,透過相關文字與圖片解說,也使得曾經存在的嘉義分廠線、三張犂線,以及神岡線得以重現眼前。

4.



鄰近總辦公室和澡堂,原本是員工食堂的大禮堂落成於民國60年(1971),正式名稱為「文康中心」,包括員工餐廳、廚房,以及標誌「真情愛臺鐵」五個大字、足以容納千名員工的集會大廳;根據文字導覽,大禮堂屋頂是鋼製桁(音同航)架構造,運用少量鋼筋支撐大跨距,兩坡屋頂架構在中央頂部採用鉸接方式,當屋架兩端因為強風或地震造成不均勻沉陷,或是因為溫度變化造成熱脹冷縮,將保有位移彈性或可增強結構穩定度。文博會期間,大禮堂提供遊客休息,並且販售便當和冰淇淋。

接近鐵博籌備處市民大道出入口,澡堂在民國89年(2000)被列為市定古蹟,是臺北機廠全區第一座擁有古蹟身份的建築。半圓屋頂和角柱幾何造型構成的澡堂提供臺鐵職工下班前盥洗之用;文博會期間,澡堂浴池展區結合纖維藝術家陳穎亭的創作,展現以往職工生活軌跡,重現澡堂的「氤氳時代」。



傍晚六點左右,眾人聚集在市民大道出入口附近的廣場上,響亮汽笛聲中完成簡單卻隆重的文博會閉幕儀式,「這是文博會的結束,卻也是國家鐵道博物館重獲新生的開始,我們明年見!」

延伸閱讀: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8019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