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10回[新加坡。市中心] Maxwell 麥士威
2024/11/02 22:34:49瀏覽92|回應0|推薦1
旅行日期:113.03.28、113.03.30、113.04.01
關鍵字:地鐵麥士威站、佛牙寺龍華院、麥士威熟食中心、新加坡城市規劃展覽館

民以食為天。

位置接近牛車水中央,地鐵麥士威站(Maxwell)是地鐵湯申東海岸線(Thomson East Coast Line, TEL)於2022年11月新通車路段的其中一站。配合Art in Transit計畫,藝術家Justin Lee在車站內繪製作品《Old Chinatown In New Maxwell Life》,藉由一個在熟食中心吃飯的孩童,反映出新加坡貧困的過往,以及貧富不均的社會問題。

離開地鐵站,造型宏偉的佛牙寺龍華院(Buddha Tooth Relic Temple and Museum)映入眼簾,這是我對牛車水的第一印象,更是《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在新加坡一書序言所引用的圖片:

“Small enough to feel intimate yet big enough to retain a degree of mystery, Singapore is a place I love to disovering again and again.” (新加坡夠小,讓人感覺親密;卻又夠大,足以保留某種程度的神秘感。新加坡是一個我喜歡一再尋找新發現的地方。)
--Ria de Jong

1.

根據佛牙寺龍華院的說法,寺院裡的佛牙舍利是緬甸Cakkapala尊者於1980年所發現,並且供奉於Bandula修道院。2001年,Bandula修道院向新加坡護國金塔寺(Golden Pagoda Temple)募款,因此促成隔年Cakkapala尊者對新加坡的訪問,佛牙舍利更在護國金塔寺展出;隨後,Cakkapala尊者將其中一顆佛牙舍利贈與新加坡,期望可以興建寺廟加以保存。

2003年,新建的寺院被命名為「佛牙寺」,建築風格以曼陀羅(mandala)為基礎,並且融入中國唐代的佛教藝術,最終在2007年全面竣工。除了寺院本身,佛牙寺龍華院設置劇院、餐廳,以及博物館,更成為牛車水最具辨識度的地標。

途經詹美回教堂和馬里安曼興都廟,南橋路東側先後與莫罕默阿里巷(Mohamed Ali Lane)、安祥山(Ann Siang Hill),以及厄士金路(Erskine Rd.)等街道交會;其中,莫罕默阿里巷口可見藝術家葉耀宗(Yip Yew Chong)創作的《Paper Mask & Puppet Seller》(賣紙面具和木偶的小販),重現1960年代新加坡建國初期市井小民的面貌。穿越重重店屋,遇見亞坤咖椰吐司以後,麥士威熟食中心(Maxwell Food Centre)已經不遠。

緊鄰地鐵站出口,與公車站共構的計程車招呼站(Taxi Stand)引入注目。為了維持都市交通秩序,新加坡廣泛設置提供計程車停靠的招呼站;一般而言,招呼站具備「Taxi  Only」標誌,並且以「Queue Here for Taxi」導引乘客上下車。望著計程車依序進入招呼站前的專用道等候乘客,南橋路上的「I❤SG」雙層巴士與汽車暢行無阻,流水般駛向南方的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亮麗的紅瓦白牆店屋背後的達士嶺(Pinnacle@Duxton)一如屏風。這般井然有序的市容,不禁令人凝視許久。

2.

麥士威熟食中心的前身是開幕於1928年的麥士威市場(Maxwell Market),日佔時期(1942~1945)市場內曾經經營一間政府合作商店「Kumiai」(組合),在此同時,戰時的物資匱乏迫使人們到市場撿拾被丟棄的蔬果;戰後,社會福利部(the Social Welfare Department, SWD)成立人民餐廳(People’s Restaurants),提供民眾廉價且營養的餐食。

將原有中國廣場(China Square)的小販搬遷至此,麥士威市場在1987年轉型為熟食中心,最初以別稱「拉車麵」的乾菜麵(kangchia mee)、花生湯,以及鹹煎餅(ham chin peng)廣受歡迎,2001年5月全面翻新。如今,由四棟並排雙層斜屋頂所組成的熟食中心內,懸掛紅燈籠的用餐區高朋滿座,一探新加坡料理的真味。

天天海南雞飯(Tian Tian Chicken Rice)是熟食中心最熱門的熟食攤位,除了藏青色的招牌,終日綿延至戶外的排隊人龍也是辨別攤販位置的線索。花費一盤新幣6元的價錢,加上排隊等候十分鐘的時間,附贈一小盤辣椒醬的海南雞飯終於上桌,雞飯份量偏小,雞肉口感偏柴,辣椒醬口味嗆辣,幸好米飯香甜,又有清脆的哈密瓜當配菜點綴,似乎與想像中海南雞飯的滋味不太一樣。「金華魚片米粉」以魚頭米粉、魚肉米粉,以及魚片米粉為招牌,加入椰奶的米粉湯口味甘甜,米粉屬於外型粗短的水粉,略帶彈牙而不軟爛。

「Cocoa!」

酷熱天氣裡,用餐區的圓桌上盡是排球大小的椰子,「麥士威」冷飲店一邊是老闆娘豪邁地將整枝白甘蔗置入機器,嘈雜運轉聲中榨出一杯又一杯冰涼且甜蜜的甘蔗汁,另一邊則是老闆從店內端出現剖的椰子,椰殼裡盛裝滿滿的新鮮椰子水。無論甘蔗汁或是椰子水,都是疲憊旅人的救贖。

「老伴豆花」本店位於舊機場路小販中心(Old Airport Road Food Centre),麥士威熟食中心的分店面向麥士威路(Maxwell Rd.),店門口坐著一名老婦人,豆花等冰品儲藏在冰箱當中。豆花分成原味與杏仁兩種口味,口感綿密濕潤一如奶酪,是熟食中心最令人驚艷的美食。除了豆花,還有仙草、豆漿,以及龜苓膏可以選擇。

3.

跨越卡達耶那魯街(Kadayanallur St.),麥士威熟食中心對面是成立於1999年1月的新加坡城市規劃展覽館(Singapore City Gallery),隸屬於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URA),展覽館透過三層樓展間述說新加坡的城市轉型和未來計劃。

透過三樓的歷史地圖,窺看兩百年多來新加坡都市演變,從十九世紀湯申(John Turnbull Thomson, 1821~1884)測繪的地圖,1960年代藉由聯合國協助擘劃的「概念總藍圖」(Concept Plan),深遠地影響新加坡都市規劃,一直到當代中區(Central Area)擴及烏節與濱海灣,成為現今新加坡的都市地景。

最震懾人心的,當屬展覽館二樓的中區模型(the Central Area Model),長11公尺,寬10公尺,中區模型以1比400的比例,運用輕木板和壓克力呈現新加坡壯麗的都會樣貌,而模型更因應時代變遷而定期更新。作為新加坡中區的核心,濱海灣(Marina Bay)的開闢起始於1967年,當今規模則是源自建築師貝聿銘(I. M. Pei)的建議;座落於濱海水庫(Marina Reservoir)南方,濱海灣花園的花穹和雲霧林兩座植物冷室,還有鄰近的濱海灣金沙酒店清晰可辨。

放置於模型周邊的平板,不但可以放大觀察模型的細節,更可以認識新加坡都市規劃的理念。福康寧公園一如綠寶石,新加坡河口聳立朝向大海的魚尾獅;令人驚喜的是,地鐵索美塞站附近的人行天橋正如畫龍點睛般增添烏節路的生命力,更可以由模型邊緣找到此行住宿旅館所在的International Building。幾番尋尋覓覓,不只找到牛車水最顯著的地標--佛牙寺龍華院,也端詳小印度(Little  India)附近的街道,以及環繞蘇丹回教堂(Masjid Sultan)的甘榜格南(Kampong Glam)許久,那是未來幾天即將探索的旅程。

延伸閱讀: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8125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