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02回[新加坡。市中心] Merlion Park 魚尾獅公園
2024/05/11 22:34:29瀏覽221|回應0|推薦4
旅行日期:113.03.28  
關鍵字:地鐵萊佛士坊站、萊佛士雕像、新加坡河、加文納橋、魚尾獅公園

「我現在很滿意地報告......英國駐麻六甲海峽南部入口的控制站,結合非凡的當地優勢和特別令人欽佩的地理位置,已經在柔佛王國(the Kings of Johor)古都:新加坡建立,」
Stamford Raffles,13 February 1819

這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在我們步出地鐵萊佛士坊站(Raffles Place)時映入眼簾,仰望了一陣子,漫步至新加坡河畔;加文納橋(Cavenagh Bridge)和愛琴橋(Elgin Bridge)之間,一彎清澈的河流,兩岸羅列覆蓋紅瓦的舊建築和蓊鬱樹林,周圍林立玻璃帷幕高樓,展現新加坡典雅與氣派兼具的都市風格。

跨越加文納橋行走至萊佛士雕像(Statue of Sir Stamford Raffles),許多觀光客在嚮導的引領之下,騎乘自行車遊覽河岸風光;背倚新加坡河畔,萊佛士雕像的基座分別以英文、中文、馬來文,以及坦米爾文寫下:「湯瑪士.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在一八一九年正月廿八日於此歷史性地點首次在新加坡上岸,並以其才智與遠見改變新加坡的命運,由一個沒沒無聞的漁村成為一個大海港和現代都市。」

1.

1781年7月5日,湯瑪士.史丹佛.萊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以下簡稱「萊佛士」)出生於牙買加莫蘭特港(Port Morant)附近名為「Ann」的船上,14歲開始在英國東印度公司(the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EIC)擔任職員。1818年,萊佛士成為明古連(Bencoolen)副總督,當時南洋群島被看作「更遙遠的印度」(Further India)的邊陲地帶;儘管如此,萊佛士認識到麻六甲海峽對於通往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於是開始尋找適合提供貿易商「恢復元氣」(refreshment)的航運中繼站。

1819年1月28日下午4點,在新加坡首任駐紮官法誇爾(William Farquhar)的建議之下,萊佛士率領八艘船隻在新加坡河口登陸,隨後與柔佛蘇丹國天猛公阿都拉曼(Temenggong Abdul Rahman)取得聯繫,並且在同年和柔佛蘇丹侯賽因.沙阿(Hussein Shah of Johor)簽訂《新加坡條約》(Treaty of Singapore),萊佛士代表英國承認侯賽因.沙阿為柔佛蘇丹國的合法統治者,英國則得以在新加坡建立貿易據點(factory)。

1824年3月,英國和荷蘭簽訂《倫敦條約》(Treaty of London),這成為今日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印尼疆界的基礎。1858年,萊佛士在新加坡河畔建立的商業區被命名為「萊佛士坊」,1970年代以前,許多印度商人居住在此,其中不少銀行家來自今日印度坦米爾那都邦(Tamil Nadu)錫沃根加縣(Sivagangai)和布杜戈代縣(Pudukkottai)雀替爾社群(Chettiar community),是中盤商和零售商的經濟支柱。除此之外,穆拉納.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Masjid Moulana Mohamed Ali)是新加坡唯一的地下清真寺,1994年遷移至UOB Plaza現址。

2.

從萊佛士雕像到加文納橋的河岸,正好也是亞洲文明博物館(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的外緣,沿線設置鄧小平、胡志明、尼赫魯,以及現代菲律賓之父荷西.黎剎(José Rizal)等人的塑像;更有趣的是,河道兩側有時遇見的雕塑作品,更刻劃出近兩百年來新加坡社會的變遷。

《新加坡河岸的商人》(The River Merchants)是雕塑家歐世鴻(1931~2021)的創作,描繪早期蘇格蘭籍商人亞歷山大.勞里.約翰斯頓(Alexander Laurie Johnston)在華族商人與馬來族領袖之間扮演中間人的角色,後方則有印度和華人苦力;1820年,亞歷山大.勞里.約翰斯頓公司(Alexander Laurie Johnston & Co)創建於此,各國商船近悅遠來,這裡因此被稱作「Tanjong Tangkap」(丹戎當卡),是馬來語「吸引人的岬角」的意思。不僅是新加坡首任商業總會(Chamber of Commerce)會長,新加坡傳統店屋「五腳基」(five-foot way)的設計據說也是源自約翰斯頓的構想。

落成於1869年,加文納橋是新加坡歷史最悠久且唯一的懸索橋,名稱取自EIC所屬海峽殖民地(the Straits Settlements)最後一任總督威廉.奧菲爾.卡文納(William Orfeur Cavenagh),建設公司為蘇格蘭格拉斯哥的P & W MacLellan,並且雇用大量印度囚犯修築;1909年,正對著維多利亞劇院(Victoria Theatre)的安德遜橋(Anderson Bridge)通車,加文納橋從此變成行人專用橋。

雨樹(rain tree)下,一個小販推著攤車在加文納橋旁販售三明治冰淇淋,至於安德遜橋旁,許笑雕塑的《繁忙的商業中心》(A Great Emporium)呈現手持算盤、經商致富的「頭家」,還有苦力苦難的一生:;藉由安德遜橋走回新加坡河右岸,富麗敦酒店(Fullerton Hotel)建於1928年,早年先後曾經是郵政總局、商業總會,以及新加坡俱樂部(the Singapore Club),甚至在1958年架設燈塔導引船隻,2001年整修成旅館重新開幕。

1977年至1987年間,清理新加坡河計畫(The Clean-up of Singapore River)的實施恢復河岸石牆景觀,「河岸邊的居民、小販和船舶都逐一遷離,新加坡河再也聽不到孩童們的笑聲。」《第一代》(The First Generation)的創作者張華昌如此感慨。

3.

「Free!Free!Free!」經過富麗敦水船屋(The Fullerton Waterboat House)和一棵亞參老樹,一個傳教士在濱海橋下(Esplanade Bridge)向路人發放免費環保袋傳遞福音,而著名的魚尾獅公園正在不遠處;根據《馬來紀年》(Sejarah Melayu)記載,相傳13世紀時,來自三佛齊(Srivijaya)的王子桑.尼拉·.烏他瑪(Sang Nila Utama)在海上遭遇風暴之後抵達一座名為「淡馬錫」(Temasek)的島嶼,他見到一隻紅身黑頭白胸的動物,認為是象徵吉兆的獅子,於是以梵語將島嶼重新命名為「Singapura」,意思是「獅子城」。

1823年1月,萊佛士將新加坡建設成為自由港,奠定現代新加坡繁榮的基礎。1972年9月15日由時任總理李光耀揭幕的魚尾獅塑像,高度8.6公尺,重量70公噸,獅身代表「獅子城」(Singapura),魚尾則代表「ˇ淡馬錫」(Temasek),是爪哇語「ˇ海之鎮」的意思,設計藍圖由鄭世強(Kwan Sai Kheong)繪製,並且由林浪新(Lim Nang Seng)雕塑而成,更是新加坡的精神象徵。

魚尾獅塑像原本矗立在新加坡河口,2002年濱海橋竣工以後遷移至現址;面朝壯麗的濱海灣,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濱海灣金沙酒店,以及中央商務區一覽而盡,濱海灣外是大海無涯。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8059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