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4/20 22:34:26瀏覽1451|回應0|推薦4 | |
旅行日期:113.02.10、113.02.11
關鍵字:小半天、石馬公園、麒麟潭、永隆開山廟、小半天橋
強烈大陸冷氣團自七日起南下,導致全臺小年夜至大年初一天氣濕冷,夜晚維持攝氏10~12度低溫,直到初二才漸漸恢復晴朗;正因為如此,初一和初二連續兩天前往鹿谷走春,雖然地點相同,卻因為天氣的變化,感受到截然不同的風景。 位在濁水溪左岸與阿里山山脈起頭,漢人進入鹿谷大約始於十七世紀末葉,起初在鄉境內築寮獵羌,鹿谷早年因此得名「羌仔寮」,道光11年(1831)初鄉林鳳池舉人從福建武夷山引進36株軟枝烏龍茶栽種,是凍頂發展茶產業的濫觴,日據大正九年(1920)當地被命名為「鹿谷」。除了縣道151號,另有鄉道投55線與竹山鎮延平相連接。 1. 山路蜿蜒,經過大約半小時的車程,終於從竹山登上海拔大約500公尺的小半天。根據文字導覽,明永曆22年(1668)鄒族曾經與漢人為了土地資源在竹山爆發戰爭,明鄭參軍林圯(音同宜)陣亡,漢人退居斗六門(今雲林縣斗六市),後來漢人重新集結,並且將勢力擴大至鹿谷;明永曆36年(1682)4月,蘇姓、林姓先民從從東埔蚋(今竹山鎮延平里)向東方跳望,只見遠山雲霧繚繞,其中有一小塊臺地彷彿懸在半空中,於是將這片新家園稱作「小半天」。 面對鹿谷鄉果菜市場,石馬公園自從日據時期以來原本是一片公墓用地,民國96年(2007)重新整建成栽種河津櫻、八重櫻、山櫻、梅樹、櫸木,以及馬齒牡丹的公園。作為孟宗竹的發源地,小半天的竹林早期曾經遭受祝融,隔年清明時節,先民竟然在石縫裡發現新生的孟宗竹筍,幾經悉心照料,使得孟宗竹林恢復生機,由於發現竹筍的石頭狀似馬匹,因此得名「石馬」;不只有樹林,石馬公園坐擁池塘和涼亭,甚至矗立一尊石馬雕塑訴說「石馬」事蹟。 2. 座落在凍頂山和麒麟山之間,麒麟潭是一座外觀貌似倒卵形茶葉的人工水埤。大約在清嘉慶五年(1800),大坪頂(今南投縣鹿谷鄉)邱姓與黃姓先民合力開闢大水窟陂,又名「蓮花池」,引水灌溉周遭農田;民國63年(1974),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蒞臨此地,他認為鹿谷既然坐擁鳳凰山,則應該擁有麒麟相襯,於是將鳳凰山下的大水窟陂更名為「麒麟潭」,池畔的尖仔尾山也改稱「麟麟山」。 環繞麒麟潭北面的仁義路地勢略高於陂塘,麒麟潭南面的堀邊巷則串連潭邊店家與民宅數間;其中,「湖濱簡餐」是一間販售山產與合菜的餐館,從餐館內簡樸的擺設,到老闆略顯不耐的口氣,並不會讓人對餐點產生任何期待;沒想到,每一道菜餚都充分展現廚師精湛手藝,令人讚不絕口:炒龍鬚菜滋味鮮甜,爆炒大蒜與辣椒激發微辛的刺激,鳳梨蝦球口感爽脆彈牙,美乃滋襯托出鮮蝦與鳳梨的甘美,招牌茶油雞肉質鮮嫩,醇厚醬汁點綴羅勒及薑片更是相當下飯的調味。 民國112年(2023)7月,麒麟潭西北隅的水上步道啟用,水上步道全長約130公尺,步道北端草坪上新設的麒麟雕塑增添池畔的丰采;然而,麒麟潭北岸露營區所見的湖光山色依舊最是迷人。鳳凰山海拔1,696公尺,名列臺灣小百岳之一,山頂立有一等三角點基石,雄偉山勢確實就像展翅的鳳凰,鳳凰山下的民居錯落有致;一掃雲霧朦朧,晴空下的麒麟潭水光瀲灩,隱約可見鳳凰山的倒影,數點晶瑩冬梅綻放,是昨夜凜冽寒風別離時的餽贈。 背倚麒麟山的永隆開山廟創建於光緒九年(1883),相傳明永曆年間,前來鹿谷建立漢人根據地的福建漳州先賢為庄民奉獻良多,但是,這位先賢過世之後並沒有留下確切的姓名身份,庄民感念其德澤而推崇為「莊」姓,尊稱「莊開山公」且立廟供奉。距離開山廟不遠的階梯直下池畔,那裡是就讀高中時的我與麒麟潭的第一次邂逅。 3. 離開麒麟潭,重返小半天,橫越在鹿谷市區與小半天之間的北勢溪之上,全長370公尺的小半天橋落成於民國103年(2014)4月,運用「三跨式脊背橋」工法興建,橋柱高60公尺,是全臺最高的脊背橋。距離小半天橋不遠,曾經遭受卡玫基颱風和薔蜜颱風侵襲的舊道及明隧道當今尚能通行。 尋常以為熟悉的風景,隨著如梭歲月的流逝,再度親臨現場,轉眼間已經是多年以後的事情。記得一樣在我就讀高中時,全家人同樣在大年初一前來石馬公園走春,那時滿園櫻花盛開,住在南部的堂姊婉箴仍未出嫁,當母親從她口中得知「臺南冬天很冷。」不禁露出詫異的眼神。 登高遠眺,沉浸在半天的悠閒裡,印象中矇矓的鳳凰山景,清晰地呈現眼前。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