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05回[新加坡。博物館] Fort Canning Park 福康寧公園
2024/08/03 22:32:19瀏覽298|回應0|推薦3
旅行日期:113.03.29 
關鍵字:地鐵多美歌站、福康寧公園、Fort Canning Green、Raffles Garden、Fort Gate

俯瞰新加坡河的福康寧公園(Fort Canning Park)海拔約48公尺,又稱為Bukit Larangan或是政府山(Government Hill);至於「福康寧」(Fort Canning)一名的來由,源自1860年竣工,以首任印度副王及總督(Viceroy and Governor-General of India)第一代坎寧伯爵查爾斯.坎寧(Charles Canning, 1st Earl Canning)命名的軍事堡壘。

地處交通要衝,地鐵多美歌站(Dhoby Ghaut)和福康寧公園相距不遠。據說,早期居民會在今日鋪設為百勝路(Brass Bassa Rd.,又名「勿拉士峇沙路」)的溪流洗衣,因此以印地語Dhoby(洗衣工人)和Ghaut(碼頭)組合成「Dhoby Ghaut」,衍生為「大型開放空間」的意思。作為地鐵南北線(NSL)、地鐵東北線(North East Line, NEL),以及地鐵環線(CCL)交會處,地鐵多美歌站更是新加坡首座三鐵共構的車站。

1.

天空蔚藍,白雲飄浮,早晨的陣雨不留下一絲痕跡,除了我們之外,沒有任何人攜帶雨傘。檳城路(Penang Rd.)上車水馬龍,比鄰福康寧路(Fort Canning Rd.)是寧靜的環山道,至於山上的白思華路(Percival Rd.)則是紀念二戰期間擔任馬來西亞陸軍總司令的白思華中將(Lieutenant-General Arthur Percival)。中間的大廈設置電扶梯,便利行人往來地鐵站和福康寧公園之間。

相傳19世紀以前,福康寧公園被稱為Bukit Larangan,是馬來語「紫禁山」之意,早期殖民者甚至在山上發現興建於14世紀的大型宮殿遺址。19世紀初,新加坡首任駐紮官法誇爾(William Farquhar)於此地拔起第一把槍,設置懸掛英國國旗的旗杆。1822年總督府建於今日Fort Gate的位置,並且將此地取名「政府山」或是「新加坡山」(Singapore Hill),當地馬來人則稱為Bukit Bendera(旗幟山)或是紀念第四任海峽殖民地總督文咸爵士(Sir Samuel George Bonham)的Bukit Tuan Bonham。

草地如茵,樹木姿態優美,加上只有標示英文的路標,如果不是因為天氣燠熱,簡直讓我誤以為自己身在五年前曾經拜訪的奧克蘭。由於公園裡的路徑錯綜複雜,迷惘了一陣子,汗流浹背的我們一度陷入焦慮和不耐;幸好,導覽地圖上標示的哥德大門(Gothic Gate)在轉彎處一座涼亭背後出現,大門色調一如鮮奶冰磚,簡直是酷暑中的救贖。

2.

哥德大門是Fort Canning Green的入口,大草坪左右各有一座,建於1846年,設計者為工程師Charles Edward Faber上尉,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哥德復興式建築(Gothic Revival architecture)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十字架下方的「IHS」分別代表希臘文「耶穌」的前三個字母:Iota、Heta,以及Sigma。藉由文字導覽,才知道大草坪從1822至1865年是基督教墓園,大約600人曾經埋葬於此,其中三分之一是華人基督徒;1970年代,大多數墓碑被遷移,其中超過兩百座整併成兩側磚牆。

跨越大草坪,Fort Canning Centre背後的Napier Monument是新加坡首位法律代理人(Singapore’s first Law Agent)William Napier之子James Brooke Napier的紀念碑,過世時年僅五個月又24天;至於紀念碑前、一棵壯碩的乳狀黃檀(Tamalan Tree)下的兩座穹頂(Copulas)設計者為George Drumgoogoole Coleman,興建年代與目的不明,或許是提供休憩之用。

兩座石砌圍牆上的九磅加農砲(9-Pound Cannon)架設在通往Raffles Garden的步道旁,曾經是Fort Gate的裝飾,更早期可能是政府大廈大草場東側的防禦設施;步道面朝公園正中央一側則是1929年啟用的福康寧蓄水池(Fort Canning Reservoir),水庫門禁森嚴,只能望見外圍重重鐵絲網。縱使步道平坦,彷彿可以提供馬車通行,炎熱天氣迫使我們不得不在Bond Terrace休息片刻,這座以英國中將Lionel Vivian Bond爵士命名的涼亭看似簡陋,其下陰涼且沒有蚊蟲叮擾,更能望見新加坡河對岸的高樓。

3.

遙望濱海灣金沙酒店,Raffles House是1822年至1823年之間萊佛士第三次拜訪新加坡所居住的平房,無論舒適的環境,或是有趣且美麗的視野都讓他相當滿意;1826年之後,平房成為歷任駐紮官和總督的居所,並且分別曾經在1850年和1857年接待印度總督第一代達爾豪斯侯爵詹姆士.布朗.拉姆齊(James Andrew Broun-Ramsay, 1st Marquess of Dalhousie)與時任駐中國高級專員(High Commissioner)第八代額爾金伯爵詹姆士.布魯斯(James Bruce, 8th Earl of Elgin and 12th Earl of Kincardine)。

聳立於Raffles Garden中央,福康寧旗杆(Fort Canning Flagstaff)是過往導引船隻航行的號誌,至於福康寧燈塔(Fort Canning Lighthouse)建立於1903年,塔高36公尺。旗杆在二戰期間被佔領的日軍移除,燈塔則是在1958年功成身退,現今所見的旗杆和燈塔都是複製品。

位在公園東側露臺上,桑.尼拉.烏他瑪花園(Sang Nila Utama Garden)營造出傳說中14世紀宮廷花園的樣貌,花園南北兩側入口分別聳立一對「善惡門」(Candi bentar),並且以中軸線串連花卉、冥想、芳香,以及水果等四個不同區塊的花圃;花園北邊,一座亭樓(pendopo)是與14世紀最後統治新加坡的君主Iskandar Shah有關的聖跡(Keramat),相傳Iskandar Shah戰敗後遁入叢林,相隔兩年建立麻六甲王國。透過考古研究,人們更在公園東邊和北邊發現許多史蹟。

4.

從Raffles Garden返回Fort Canning Centre,在這座建於1920年代、過往當作兵營的藝廊前休息片刻,接著搭乘電梯登上地勢較高的Fort Gate。作為昔日軍事堡壘,Fort Gate竣工於1860年,動員超過500名華人勞工建造,城牆外部為花崗岩、內部為磚塊,中間填充土壤,城池內設置醫院和軍營,目的是為了守衛新加坡海岸線,當新加坡社會不平靜時,也成為當地歐洲移民的庇護所;慶幸的是,直到1907年退役之前,Fort Gate不曾派上用場,現在尚存城門和一小段城牆。

建築於公園北側山坡,福康寧酒店(Hotel Fort Canning)和Fort Cannining Centre興建年代相仿,建築風格也十分相像,最初是英國遠東司令部總部(British Far East Command HQ)行政大樓,2011年轉型為五星級飯店。因為對福康寧公園認識有限,錯過諸如Pancur Larangan、First Botanic Garden,以及Fort Canning Tree Tunnel等景點,然而,當地鐵站沁涼的空調迎面襲來,一切都不再如此重要。

延伸閱讀: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8087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