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417章[雲林縣口湖鄉] 雲嘉南濱海) 一如汪洋中的一條船
2024/02/03 22:48:52瀏覽280|回應0|推薦1
旅行日期:112.10.09 
關鍵字:口湖休息站、金湖萬善爺廟、鄭豐喜紀念圖書館、鄭豐喜故居、椬梧社區

據說,每當順著臺61線途經口湖,都能望見椬梧社區裡高聳的椬梧水塔。不僅是口湖鄉的地標,椬梧水塔更是象徵安居樂業的精神堡壘。
民國110年(2021)2月7日正式開幕,位於臺61線246公里和縣道164號交叉路口的口湖休息站是全臺第一座省道快速公路休息站,目前由全家便利商店營運,除了便利商店門市之外,休息站內設置停車場、戶外休憩座位,還有貨櫃搭建的店舖及廁所,雖然設施簡便,站內功能齊全;更重要的是,這裡成為通往嘉義縣東石鄉、雲林縣四湖鄉、水林鄉,甚至北港鎮的門戶。

口湖鄉座落在雲林縣西南隅,久遠以前,雲林濱海曾經存在一座南北長約15公里的長方形潟湖,外圍沙洲狀似象鼻,早期漢人移民於是稱之為「象鼻湖」或是「樹苓湖」,並且在潟湖南側海岸──也就是今日的口湖建立「下湖港」,因為地利之便,更是北港對外貿易口岸,日據明治34年至40年(1901~1907)間,下湖港被指定為特別輸出入港,昭和16年(1941)將下湖港所在的「尖山堡」改名「口湖」。從口湖休息站啟程,馳騁在鄉間小路上,看見百年來口湖人克服生活的艱難,一如汪洋中的一條船,覓得無懼風雨的港灣。

1.

比鄰口湖休息站,建築宏偉的金湖萬善爺廟紀念距今約二百年前的一場大海嘯災變。相傳早年漢人曾在今日箔子寮漁港附近海濱建立「新港莊」,道光25年(1845)農曆六月初七黃昏,原本風平浪靜的港口一夕之間風雲色變,海嘯捲起浪濤湧向海濱,瞬間吞沒所有沿岸港口和聚落,造成至少7000人罹難,隨後又有大約3000人死於饑荒和瘟疫,史稱「金湖水災」。災變之後,當地曾氏家族的大陸族親和官兵向朝廷請求賑災,敕封所有罹難者為「萬善同歸」。

咸豐元年(1851),倖存居民搭建草廟且舉行牽水狀儀式超渡群英,直到同治13年(1874)才又在今日口湖休息站所在的金湖重建聚落。民國47年(1958)金湖萬善爺廟落成,從原本草廟改建的開基萬善祠分靈奉祀,民國86年(1997)部份廟地為開闢臺61線而東遷廟址;除了奉祀罹難者,廟內同時供奉「戰水英雄」,相傳海嘯來襲之際,一位陳姓壯漢驚見八名孩童困在洪水中,他不顧一切以肩背和雙臂搭救,最後九人仍不幸罹難,後人因此雕塑九頭十八手塑像表達感念。時至今日,每年農曆六月定期舉行「牽水狀」普渡儀式緬懷先民,民國99年(2010)列為國家重要民俗。

2.

離開口湖休息站,沿著縣道164號向內陸行駛,度過口湖鄉公所不久,鄭豐喜圖書館醒目的外觀就出現在道路右側。落成於民國78年(1989)、鄭豐喜圖書館的設立源自作家鄭豐喜期望改善口湖當地學習資源匱乏的遺志,民國64年(1975)鄭豐喜不幸因為肝癌去世,夫人吳繼釗女士為了實現先生的宿願而成立「鄭豐喜文教基金會」,聘請建築師李祖原設計一座具有斜背式船型屋頂、矗立在稻田中央,看起來就像「汪洋中的一條船」的圖書館,象徵無懼生命中的逆境,並且努力不懈。

出生於日據昭和18年(1943)口湖農家的鄭豐喜天生肢體殘缺,六歲時被父母遺棄,先後跟隨耍猴賣藥的趙老伯流浪賣藝及放養雞鴨求生,民國60年(1971)畢業於中興大學法律系,同年和吳繼釗結婚,民國62年(1973)十月出版自傳《汪洋中的破船》;肝癌病逝之後,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親自前往口湖憑弔靈塋,隔年將《汪洋中的破船》更名為《汪洋中的一條船》。時至今日,《汪洋中的一條船》似乎逐漸被人們所淡忘,黑瓦白牆的鄭豐喜故居,依舊屹立在巷道彎曲的後厝村裡。

3.

穿梭在出產蒲燒鰻、烏魚子,以及臺灣鯛的魚塭之間,依循鄉道雲143線向南度過牛挑灣溪;一日將盡之時,最溫暖的風景竟然是在濱臨臺61線的椬梧社區遇見。民國109年(2020)三月,配合地方創生政策,逢甲大學教授身兼計畫主持人呂耀中與地方有志之士攜手推動「椬梧城鎮之心人文景觀再造計畫」,期望在這片曾經生長椬梧的土地上,重新喚醒社區居民的地方認同。

將梧北村設定為計畫範圍,呂耀中教授找尋村中別具特色的地景,並且復刻一九七〇年代臺灣民居常見的鐵花窗工藝;值得一提的是,村裡的每一幅鐵花窗作品都隱藏著「手」的圖案,象徵村民依靠一己之力,譜出屬於個人獨特的生命故事。建於嘉慶20年(1815),椬梧調天府主祀李府千歲,是梧北村信仰中心,調天府牌樓之下,統聯客運站牌之前,黑瓦覆頂的柑仔店創立於民國56年(1967),起初販賣檳榔為主,後來轉變成柑仔店,現在更是梧北村的「問路店」。

4.

按照社區地圖指引,依循名為「復興路」的鄉道雲143線北行,不久即可到達「陳山派詩人厝」。從房舍外牆到厝埕,隨處都可以見到屋主陳山派先生運用漆料書寫的詩詞文字,將自家住宅取名為「屍人厝」而不是「詩人厝」更是屋主謙遜的表現;筆名「洗腎人」的陳山派先生身著橘衣黑褲、頭戴鴨舌帽,在我們造訪時正好站在家門前,他以一口流利的閩南語逐字逐句講述創作的想法,「當然,這些詩句大多沒有特別注意到平仄或是押韻之類的規矩,所以只能算是即興創作的打油詩。」他說。

串連李萬居精神啟蒙館、藥店口古井、椬梧生活館,以及人面老鳥榕的巷道橫貫聚落,除了入口紅磚屋外牆「公論報」拼貼裝飾,「椬梧地、產、景」鐵花窗作品呈現椬梧的物產和地景,更描繪出居民農忙之餘喜愛詩詞繪畫的氣質;人面老鳥榕樹齡超過三百歲,名稱源自接近根部狀似眉開眼笑人面的樹瘤,由於曾經精準預測天災,被椬梧調天府大廟李王公降乩刺封「龍財神榕」。

前有廣場,內含解說空間的「李萬居精神啟蒙館」紀念政治菁英李萬居,座落在精神啟蒙館北面,「藥店口古井」據說是由荷蘭人所開鑿,水質甘美,甚至可以預測天候。行走於曲折巷道中,古樸紅磚屋舍令人神往,而「素人墨水畫家」和「兄妹情誼」兩幅鐵花窗作品正隱藏在藥店口古井附近;「素人墨水畫家」李寶源先生退休返鄉照顧胞妹之餘,喜愛運用墨水畫紀錄日常所見所聞,「兄妹情誼」則勾勒出李寶源先生無怨無悔照顧胞妹的動人親情。

5.

不只有山牆式木構棚架組成的豬舍花園,梧北村外緣另有一座小廟供奉「石將軍」,相傳有一位日本將領戰死此處附身在石頭裡,以往村民只要經過石頭前都會出現發高燒或是拉肚子等身體不適症狀,牽牛經過沒敬拜,牛隻也會莫名跛腳,這成為石將軍廟建立的來由。返回椬梧調天宮,村內長者組成的醒獅團「振興社」,「社區食堂」藉由共食文化提供長者關懷照護,都成為鐵花窗作品的主題。

聳立在鄰近椬梧調天府的三岔路口之上,塔高約16公尺的椬梧水塔建於民國57年(1968),是自來水尚未普及之前當地居民主要供水來源,水塔下更有許多雨燕築巢聚居,古有云:「燕子不進愁門家」,水塔因此也成為村莊裡安居樂業的象徵。發想自聚落內數量眾多的紅磚屋,「城鎮之心人文景觀再造」計畫蒐集村中和窯廠剩餘的火頭瓦,打造出全臺第一座粘貼紅瓦的水塔。

離開椬梧社區折返北上,聽見垃圾車放送「少女的祈禱」樂聲中,跨越牛挑灣溪時遇見的夕陽,是一日最令人欣喜的畫面。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80316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