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401章[新北市石碇區] [*淡蘭南路*]外按古道 (旅行筆記十週年)
2023/08/12 22:50:32瀏覽278|回應0|推薦2
旅行日期:112.07.30
關鍵字:淡蘭吊橋、外按古道、石碇西街

颱風杜蘇芮襲擊南臺灣、澎湖,以及金門之後,七月的最後幾天總算迎來些微涼爽的天氣。根據歐盟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機構(European Union’s 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C3S)和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報告指出,今年七月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更是大約12萬年以來最熱的月份,從東亞、中東、南歐直到北美都出現異常高溫,熱浪、林火、乾旱,以及暴雨等天災頻傳。



如果全球暖化持續加劇,天氣舒適宜人的夏日將顯得倍加珍貴。離開臺北市區,盆地外的市郊不見大雨滂沱,沿著市道106乙向東行駛,到達和市道106號交會的石碇雙溪口,雲隙中竟然透出一絲絲燦爛的陽光。位於雙溪口和石碇老街之間,屬於淡蘭南路其中一段的外按古道依循石碇溪左岸蜿蜒,一九九○年代北宜高速公路建設初期發現古道和舊水圳遺跡,於是順著高速公路橋下重修長達兩公里的步道。北端入口處的淡蘭吊橋,是此行探訪外按古道的起點。

1.



淡蘭吊橋落成於民國95年(2006)10月,和重修的外按古道同時啟用,全長100公尺,跨越石碇溪的赤色橋身在青山綠水之間格外鮮明。度過吊橋,石碇溪左岸的橋塔旁隱藏一座渡口,根據導覽解說,早期居住在石碇和坪林的茶農,甚至來自宜蘭的商人會藉由陸路和水路運送茶葉、大菁,以及樟腦,當人們從古道行走至石碇和深坑交界,也就是今日淡蘭吊橋下的渡口以後,再順著溪流船運至大稻埕販售;隨著陸路交通日漸完備,渡口從此埋沒在荒煙蔓草之下。



從礁溪行經石牌、石𥕢(音同曹)、坪林等農產品原產地,又經過石碇和深坑等貿易市街,作為茶販商旅往來通道,淡蘭南路因此又被稱為「商道」或是「茶道」,直到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期間加以建設成「淡蘭便道」,更是現今北宜公路的雛型。離開淡蘭吊橋及渡口,外按古道起初順著國道五號高架橋下延伸,北宜高速公路高聳橋柱層層排列,石碇溪右岸的市道106乙則是高速公路通車前往來臺北和宜蘭的幹道之一,面對巍峨的皇帝殿,溪流兩岸「三代同堂」的北宜公路景觀別具趣味。

2.



登上渡口附近的木造階梯,途經直立的水泥牆壁,外按古道第一段基本上是水泥和洗石子地磚鋪面,以小溪溝為界,前後各呈一段地形起伏,到達外按橋以後接續一段通向虎爺公廟的柏油路,遇見刻有「古道尋幽」的巨石即進入古道第二段路程;延續水泥和洗石子鋪面,高速公路橋下的古道旁出現一個無人攤販,桌上擺放地瓜葉和空心菜,冰庫裡儲藏冷泡茶和無糖仙草茶,陽傘下的大聲公正以閩南話推銷自家農產品的新鮮和健康。

通過岔路口的景觀平台,古道景觀漸入佳境:碎石子鋪面的山徑,兩旁綠樹蓊鬱,可見廣東油桐、幹花榕、香楠、九芎、阿勃勒等闊葉林植物;其中,九芎是低海拔十分常見且容易辨識的樹種,由於樹皮表面光滑而又名為「猴不爬」,更是理想的水土保持植物;除此之外,幹花榕也是古道上容易識別的樹種,樹皮呈灰白色,擁有板根卻不具有氣生根,果實叢生樹幹或主要枝幹上,果實中隱藏著「隱頭花序」,就像愛玉或是無花果一樣,因此得名「幹花榕」。古道中途的一座涼亭濱臨石碇溪,一棵樹木伸向溪流中央,其上臺灣山蘇花茂盛地生長著。

藉由徒步的方式,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路途上地形的變化,或者溪流的湍急、平緩、寬闊,或者狹窄。離開涼亭不久,步道視野在一處河灣豁然開朗,一座木造小橋跨越河灘地,河灘地上聳立一塊體積比廂型車還大的巨石,巨石下碧綠色的溪水魚群優游,包含三兩尾形體龐大的吳郭魚,露出水面的溪石上則有覓食的夜鷺。此時,我發現手機使用夜間模式攝影,更能清晰地顯現溪水流動時激起的水花。

3.

外按古道第二段的終點行走在一段百年古圳之上,濱水的木棧道底下雜草叢生,已經難以辨識圳道的模樣。離開木棧道,跨越員潭子坑橋,途經筆架連峰石碇端的登山口,隨即進入石碇西街;到達與石碇東街及碇格路交會的石碇市區之前,石碇西街和國道五號高聳的橋柱並行,石碇溪彼岸則是區公所和7-11石碇門市座落的公寓大廈。

民國102年(2013)7月12日,我以新北市石碇區為主題發表第一篇旅行筆記,截至今日書寫筆記401篇,總共紀錄臺灣181個鄉鎮市區,又在民國109年(2020)2月前往紐西蘭旅行,更沒想到的是,自從民國108年(2019)12月以來,全球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直到今日,涵蓋書寫旅行筆記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對我而言,無論旅行或是書寫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相對於社群媒體中獲得的讚數和點閱數,我更享受旅行和書寫的過程,因為享受其中,而時常感覺到愉快且充實。

以集順廟為中心,石碇西街上的居民最早種植大菁發展染布業,西街的繁榮則歸功於茶葉貿易的興盛,往昔廟埕前的石碇茶葉市場,曾經和汐止及竹東並列北臺灣三大茶市;隨後煤礦開採取代茶葉栽培,石碇發展重心從此轉移至石碇東街。創建於清道光18年(1838)的集順廟主祀「保儀大夫」張巡與「保儀尊王」許遠,又稱為「尪公」,是泉州安溪(今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人的故鄉守護神,相傳能夠保佑開墾山坡地順利平安,至於二樓供奉「孚佑帝君」呂洞賓(俗稱「仙公」),又有「礦業之神」的稱號,當地居民心中的信仰,同時顯現石碇歷史發展的軌跡。

從傻瓜相機到日新月異的智慧型手機,世界的變遷不曾止息,而皇帝殿之下的石碇老街寧靜依舊。駐足在秀山橋上,望著與溪流相伴的青石小城,十年後的我對著相同的拍攝角度按下快門。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7974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