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389章[新北市淡水區] 映河
2023/04/08 22:32:45瀏覽264|回應0|推薦3
旅行日期:111.08.24、111.11.13
關鍵字:齊柏林空間、淡水漁人碼頭、得忌利士洋行、馬偕街

終於放晴了!自從國慶連假以來,上班日時常陽光普照,週末卻總是陰雨綿綿的天氣,11月中旬,蔚藍天空與週末時光總算彼此相遇;在此同時,由於齊柏林空間《映河》特展榮獲多項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展期延長至12月11日,正逢聯合國在埃及舉辦COP27(第27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相隔半年後淡水老街的再訪因此顯得別具意義。

接續《見山》和《逐岸》之後,《映河》是齊柏林空間成立以來第三檔年度特展。「映」是攝影成像的奧妙,是映入眼簾的驚豔,以河為鏡、更能反映人心。《映河》總共分為四大展區,分別是「河流開始的地方」、「沉浸在流動之中」、「與河映照的我們」,以及「成為一片寬廣的齊柏林」,別出心裁的展覽布置,使齊柏林空間榮獲德國紅點設計獎(Red Dot Award)、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以及台灣金點設計獎(Golden Pin Design Award)等殊榮。

1.

「河流最初是沒有顏色的,看見的顏色是光學的反射、是環境的映現;河流最初是沒有形狀的,看見的形狀是與地貌的共構、是與城市的交融;河流原初是沒有情緒的,憤怒是來自土石的破壞,傷心是源自汙水的注入;奔騰山雲的映照,溫柔日月的餘映,時間的長河,最終映對著的是人們對自然的初心。」

透過展間文字導引,踏著波光朝流動的源頭走去,轉身來到15幅河流空拍圖像矗立左右,名為「河流開始的地方」的長廊,大約1.5個人身高的直式巨幅攝影作品向走廊中央微微傾斜,組合成上窄下寬的狹長廊道,就像一道峽谷一樣,顯現出臺灣山高水急的地貌特徵,諸如金門峒斷崖、小烏來瀑布、大安溪大峽谷、德元埤水庫等等地景,呈現河川從上游到下游的轉變,還有人與河流的共生關係,在空拍圖像當中一覽無遺。

長廊盡頭通達坐擁大螢幕的展間,一排狀似雲朵般鬆軟的沙發椅依靠牆壁排列,牆面上的大螢幕播放長達六分鐘半的影像瀑布,由50顆鏡頭剪輯而成,讓坐在沙發椅上的觀眾有如「沉浸在流動之中」,用雄鷹似的視野俯瞰高屏溪、烏山頭水庫、陳有蘭溪,或者新店溪的曲流;至於「與河映照的我們」,則是藉著「河流調色盤」、社會各界的「導讀人」,或是也可以「翻翻書」,從〈自然災害〉、〈治洪方法〉、〈蓄水設施〉,以及〈灌溉設施〉等不同角度認識大地上的河川。

展間眾多空拍影像當中,一張俯瞰淡水河口的照片,使我不禁想到今年八月底,一個在淡水漁人碼頭散步的早晨。

2.

那天清晨五點半,結束在淡水馬偕紀念醫院的睡眠檢測,搭乘淡海輕軌前往漁人碼頭,民國109年(2020)11月15日通車的藍海線一期,是接續民國107年(2018)12月23日啟用的綠山線之後第二條軸線,從輕軌濱海沙崙站延伸向西,經過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淡水校區和沙崙,最終抵達接近淡水河口的輕軌淡水漁人碼頭站。

輕軌車站寬敞明亮,且距離漁人碼頭木棧道不遠,路經外觀像是遊艇的福容大飯店,徒步大約500公尺即可抵達,木棧道同樣長約500公尺,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木造涼亭,搭建在河口和漁港之間的堤防上,位居木棧道的中間點,情人橋是一座白色的斜張橋,橋長196公尺,橫跨漁港兩岸;七月以來幾近萬里無雲的夏季持續著,早晨微風徐徐而沒有酷熱難耐的暑氣,這時我才知道:原來,夏日最愜意的時光,只有早起的人才曉得。

朝東方的陽明山仰望,面天山山勢寬宏,頂部渾圓的山頂上兩座高大的反射板清晰可辨,至於淡水河南岸則是巍峨的觀音山與山腳下的八里市街,觀音山背後隱約可見大霸尖山和聖稜線的影跡;就在觀音山和陽明山之間,淡江大橋正在興建,大橋後方的淡水河右岸高樓林立,更遠處是綿延的南港山,臺北市區的樓房是看不見的,只有矗立在南港山面前的台北101一枝獨秀。

3.

離開齊柏林空間,順道參觀一旁的得忌利士洋行。舊稱「烽火段」的中正路末段,相鄰的淡水河水深足以停泊大型船隻,於是成為淡水開港通商後重要的港埠和洋行聚集地;「道格拉斯洋行」(Douglas Lapraik & Co.)在清朝文獻檔案稱作「得忌利士洋行」,是淡水前五大洋行之一,目前只剩下兩棟建築物,一般人認識的得忌利士洋行是前棟「第一檢查場」,後棟「輸入品倉庫」則是在民國108年(2019)4月22日以後轉作齊柏林空間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貿易,得忌利士洋行更經營航運事業,曾經壟斷臺灣航路長達三十年之久,清同治11年(1872)三月,馬偕牧師來臺搭乘的「海龍號」就是洋行旗下的輪船,往後將近30年間,無論匯款、往來書信、友人來訪、工作所需要的器材、教材、藥材,甚至改善農民生計的植物種子和果苗都透過洋行運送;馬偕牧師與其家人搭乘洋行營運的輪船多次往返淡水,晚年罹病到香港就醫,甚至病危時在愛子偕叡廉的陪伴下從香港返臺,得忌利士洋行都不可或缺,馬偕牧師更可說是洋行黃金年代的見證人。

隨著淡水河道淤積,淡水港逐漸沒落,得忌利士洋行的航運事業也被日本殖民政府及其商社聯手擊敗而退出臺灣,日據明治34年(1901)6月2日,馬偕在淡水寓所與世長辭,享年57歲,他一手創建的淡水禮拜堂和滬尾偕醫館持續發光發熱;11月13日,臺灣七日平均確診數降至20,989例,相隔半年再次漫步在馬偕街上,天氣同樣地潮濕悶熱,夜晚的淡水禮拜堂和滬尾偕醫館有著柔和的光雕妝點,耶誕佳節的腳步似乎更近了。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7883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