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393章[高雄市大樹區] 舊鐵橋
2023/05/20 22:38:53瀏覽399|回應0|推薦0
旅行日期:112.01.23
關鍵字:臺灣鳳梨工場、九曲堂綠園道、飯田豐二紀念碑、竹寮取水站、高屏溪舊鐵橋

高屏溪畔,斜張橋巍然聳立,時隔三年半,穿越田寮月世界裡蜿蜒起伏的臺28線,繞經市聲鼎沸的旗山老街接續臺29線,再度望見斜張橋背後金碧輝煌的佛陀紀念館。起自高雄市那瑪夏區達卡努瓦里的臺29線,串連高雄市境內名山大川,路過旗山向南行駛約40分鐘左右,終於抵達坐擁舊鐵橋的九曲堂。

大樹區地名的由來,相傳源自於早年高屏溪右岸灘地上的一棵大榕樹,清同治年間,大榕樹被暴漲溪水沖走,「大樹」這個地名仍舊被保留下來。座落於大樹區南境的九曲堂,地名緣由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早年有九名抗清烈士被捕,清朝官員欽佩其風骨,於是斬首時在他們面前放置九個桶子以免沾污泥地,稱作「九個桶」;另一則是早年此地染布品質優良,被稱為「九腳桶」,後來轉變成「九曲堂」。位居交通樞紐,日據明治40年(1907)10月1日設立的九曲堂車站,以前是通往旗山和美濃糖業鐵路的起點。

1.

不只是舊鐵橋,九曲堂也是鳳梨主要產區,民國106年(2017)開幕的臺灣鳳梨工場,運用當地原有11家鳳梨罐頭工場當中僅剩的泰芳商會第三、四工場三棟建築物所改建,更是全臺碩果僅存日據時期鳳梨罐頭產業建築群。創立於大正14年(1925),臺灣鳳梨工場曾經轉為辦公廳使用,戰後當作國軍汽車保修廠的眷舍,名為「九曲新村」,民國92年(2003)原有眷戶遷出,隔年列為歷史建築。

如今,臺灣鳳梨工場園區內主要分成大樹文史展示館、鳳梨產業展示館,以及旺來會社。大樹文史展示館簡述大樹區的歷史、產業,以及觀光景點,除了文字和影片解說,小小的展廳內也陳列相關文件檔案、詩集作品,還有舊時文物;走出展示館,工場戶外栽種各式品種的鳳梨,諸如臺農19號、臺農21號、觀果鳳梨、MD2鳳梨等等,不過,單從外觀不容易分辨出不同品種鳳梨之間的差異。

2.

園區中央的鳳梨產業展示館,訴說臺灣鳳梨罐頭產業發展的脈絡。起初,在來種鳳梨是臺灣製作鳳梨罐頭的主要原料,由於花腔深、去籽不容易,加上產量低,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大約在明治43年(1910)從夏威夷引進開英種,也就是所謂的「土鳳梨」,大正14年(1925)在大樹設置鳳梨種苗養成所推廣。至於臺灣鳳梨罐頭產業發展起始於明治35年(1902),大正七年(1918)臺北大稻埕商人葉金塗成立泰芳商會,並且在鳳梨種苗養成所成立的同一年至九曲堂設立工場,因為經營罐頭產業致富而享有「鳳梨王」稱號。

昭和五年(1930),全臺總計81間鳳梨罐頭工場,在此同時,鳳梨原料價格高漲,業者削價競爭導致罐頭品質良莠不齊,昭和十年(1935)臺灣總督府將全臺鳳梨工場加以整併,成立「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民國35年(1946)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和其他四家株式會社合併組成「台灣鳳梨有限公司」,民國44年(1955)民營化,一九七○年代更以年產410萬箱鳳梨罐頭稱霸全球。

有意思的是,日據時期臺灣鳳梨罐頭常見的種類包含一號罐、二號罐、三號罐、四號罐、一號平罐等五種,現在流通於市面上的罐頭仍然以三號罐為大宗,善用罐頭和罐頭上的包裝布置成展示館的裝飾,臺灣鳳梨工場更發揮十足創意,將罐頭製作成收納樂高模型的容器,令人愛不釋手;展示館左邊的旺來會社,四周迴廊環繞的紅磚屋內,販售酵素鳳梨冰、鳳梨果乾,以及鳳梨脆果片等甜點,酸甜滋味在齒頰間流淌,就像臺灣鳳梨工場懷舊氣氛使人流連。

3.

臺灣鳳梨工場面前的帶狀公園名為「九曲堂綠園道」,不時可以聽見往來鐵道上的列車發出「滴哩、都嚕、滴哩、都嚕。」的聲響,遊樂場內孩童嬉戲奔跑,更有散步、溜狗的居民,或者兜風的自行車騎士;「一勾堂」是一棟長方體白色兩層樓建築物,提供手作麵包、咖啡,還有茶飲,冬日暖洋洋的微風搭配甜點,是坐在公園旁最愜意的享受。至於公園北邊的鐵道員工宿舍,偶有住家門前張貼春聯,陽光透不進長巷子裡的寂寥。

「飯田豐二紀念碑」低調地佇立在醮伯公背後榕樹下,出生於日本靜岡縣,飯田豐二擔任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技師期間,受命主持屏東線鐵路興建工程,其中又以下淡水溪鐵橋(今高屏溪舊鐵橋)的建設最為艱鉅,大正二年(1913)12月,阿緱(今屏東縣屏東市)至九曲堂之間的鐵路正式通車,飯田豐二卻在六月時因為感染瘧疾病逝,享年40歲,沒能親眼目睹下淡水溪鐵橋啟用;後來,打狗保線事務所所長小山三郎在車站附近立碑紀念,推崇飯田豐二對於鐵道建設的貢獻。

4.

*竹寮取水站

竹寮取水站,原名「打狗水道唧筒室」,日據大正二年(1913)啟用,主體以紅磚砌牆,再以大跨度木結構撐起傳統二坡式屋頂,兩側山牆呈現弧形立面,將取自高屏溪溪水輸送至壽山淨水配水池,供應高雄市自來水所需,民國87年(1998)列為縣定古蹟。

跨越屏東線鐵路,藉著臺29線轉進高屏溪畔的舊鐵橋濕地生態公園;傍晚時分,西斜的太陽將大地抹上一派燦爛的金黃色彩,廣闊河灘地上矗立著許多枝幹健壯的大樹,說不定,早年人們所說的那棵大榕樹並沒有被洪水沖走,只不過隱藏在其中而無法辨別。行走至濕地生態公園盡頭,舊鐵橋和北側新建的鐵路橋樑之間是五彩繽紛的花圃,軌道上往來列車呼嘯駛過,漸深的暮色裡晚風蕭瑟。

連繫高雄市和屏東縣的高屏溪舊鐵橋,又被稱作「下淡水溪鐵橋」,大正二年(1913)竣工,隔年二月通車,曾經享有「東洋第一大鐵橋」美譽。舊鐵橋全長1,526公尺,由23座橋墩和24座鋼桁(音同恆)架建構而成,高度約20公尺的橋墩以紅磚建築為主,河水沖擊部位採用厚約47公分的花崗石材包覆,橋墩頂面安裝四個石材基座支撐鋼桁架。

5.

民國76年(1987),新建雙軌鋼筋混凝土大橋啟用,舊鐵橋功成身退,隨後在民國86年(1997)列為國定古蹟;然而,古蹟保存不易,更屢次遭受風災侵襲,民國98年(2009)莫拉克風災導致高屏溪水暴漲,沖毀多座橋墩和橋桁,如今舊鐵橋高雄端僅存七座鋼桁架,屏東端保留11座。重現舊鐵橋的采風,民國103年(2014)8月,高雄端架設長達307公尺的天空步道,濕地生態公園和高屏溪的景觀由橋上俯瞰一覽無遺,更能夠近距離欣賞往返高屏疾駛的列車。

駐足舊鐵橋上,遙望彼端高聳的北大武山,我想起以前逢年過節回高雄探望最疼愛我的外曾祖母,想起陪伴外祖父往返左營榮總就醫遭遇的悲歡,又或者,想起北大武山下經歷莫拉克風災苦難的朋友們,心中五味雜陳,卻也十分平靜。一如一曲輕快的歌謠,大武山是美麗的母親,您使我的眼睛更亮,心裡更勇敢,我一定會回到大武山下,再也不走了!

延伸閱讀: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7921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