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崇禎皇帝》讀後
2012/04/11 15:10:20瀏覽2292|回應2|推薦6

勤政愛民的亡國之         

          《崇禎皇帝:好皇帝為什麼毀了大明王朝》讀後

 

    名:崇禎皇帝:好皇帝為什麼毀了大明王朝

    者:樊樹志  

出 版 者:本事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勤政愛民的好皇帝,竟是結束這個王朝的最後一位君王。他在位17年,他用心投入國事,勵精圖治,自承「朕自御極以來,夙夜焦勞」,《明史》對他的評價很高,說他「不邇聲色,優勤惕厲,殫心治理」,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也嚴格要求他的皇太子和後宮。他勤於朝政,每天黎明即起,一直工作到疲倦不堪才休息,上朝時儀表端莊,舉止莊重,他能文能武,喜好讀書寫字,書法近於歐陽詢,平日手不釋卷,能騎射、挽強弓,他憂心國事,不重聲色,後宮沒有佳麗,17年來從未安心享樂過一天,可是最後還是無法挽回亡國的命運。他在最後關頭痛心的說:「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這就就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思宗朱由檢。

比起朱由檢前面的幾位皇帝,朱由檢實在是好太多了。他的前面是熹宗朱由校(天啟),在位8年,朱由校目不識丁,但他有工藝的天份,喜好做木匠,技藝精湛無出其右,因為他對政事不感興趣,治國大政全部由太監魏忠賢、王體乾掌理,正直善良之輩盡遭殺害,朝政不堪聞問。在此之前大約100多年,有45位皇帝都不喜歡上朝,這是幾千年來所從來沒有之怪事,皇帝整天躲在深宮之中,從不接見政府官員,卻寵信太監,利用太監和其爪牙到處搜括壓榨,貪污勒索,尤其朱由校的祖父神宗朱翊鈞(萬曆),在位長達49年,據說是沉迷於剛傳入中國的鴉片,當然國政就是由太監把持,到最後甚至不批示公文,6部沒有首長,都御史懸缺10年,囚犯關在監獄,一關就是20年,沒有人去審問,全國官員懸缺一半以上,官員提出辭呈也不批示,後金進犯邊境,告急文書相繼而來,大臣全體跪在皇城前哀求,皇上還是置之不理。當然也有皇帝不寵信太監的,如世宗朱厚熜(正德),他卻整天沉迷於修煉長生不老之術,國事委由大貪官嚴嵩處理,即令貪污事件敗露,只要嚴嵩長跪皇上面前還是沒事。

明朝,就是被這些昏君、貪官、太監一步一步掏空的,柏楊在《中國人史綱》1書中說:「明王朝的皇帝,都好像跟明王朝有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競爭著對它百般摧折,似乎不把它毀滅,誓不甘心。」。

再怎麼強盛的國家,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太監巧立名目,藉口礦監、稅監等名目橫徵暴歛,一些有錢人家如被指為家中有礦苗或店鋪漏稅,就要傾家蕩產賄賂宦官,否則必家破人亡。宮中設詔獄錦衣衛、東廠、西廠,等於是太監的特務,原有的司法程序都被架空,朝政自是不堪聞問,再加上廷杖,讓官員每天上朝,都要和家人涕泣訣別。如此,正直的官員不是被排斥,就是被誣陷身死詔獄之中,擅於拍馬逢迎、欺壓善良、貪汙納賄之輩,自然是左右逢源青雲直上。朝中盡是貪婪、專橫、兇惡之徒,政事還能上軌道?

而農村的平民、佃農長年被欺壓,苛捐重稅無以為生,地方富豪催收地租橫徵暴歛,百般虐待,人民不堪忍受,再加上蝗災、旱災,北方赤地千里,不甘餓死的農民自然只有揭竿而起。於是民怨沸騰,到處都是飢民的暴動,這就官逼民反的是流寇,而且如滾雪球一般,愈聚愈多,偶有一處被壓制,又有多處蜂擁而起。

不只如此,衰弱又腐敗的帝國,自然會遭到北方民族的覬覦,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是個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建立後金汗國(以後改為大清),開始和明朝對抗,逐漸由苦寒的北方進入東北,再一步一步逼近明朝北方邊境。長城已擋不住後金的葡萄牙巨砲,後金5度侵入邊塞,最後1次以直抵北京城下,舉國震恐宣布戒嚴,有人主張接受後金的議和,但被主戰派批評是喪權辱國,戰和兩難舉棋不定,內憂外患交相逼迫。

本書從朱由檢的內憂外患寫起。朱由檢剛即位時,還能展現出過人的魄力和膽識,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間,太監魏忠賢氣焰高張,納賄營私陷害忠良,並拉幫結黨,朝中無恥之徒爭相逢迎,連建生祠這種荒唐無恥的事,也厚顏諂媚唯恐落後,魏忠賢連皇上也看不在眼裡,朱由校意外落水病逝前,朱由檢即已明白朝政的弊端,即位後立即宣布魏忠賢的罪狀,在追捕的官兵未到之前,魏忠賢就自己懸樑自盡,朝中閹黨餘孽都清除盡淨,看起來確有一番作為。

可惜,朱由檢雖有心勵精圖治,但治國能力卻有不足,尤其是個性缺乏決斷、猶豫不決,面對繁雜萬端的國事,陷於無力處理的困境。首先,究竟攘外和安內何者為先,就讓朝廷左右為難,攘外是面對強大的後金屢次犯邊劫掠,長城已不足為屏障,北京多次戒嚴,人心惶惶,大明江山已將不保,有人提議和後金議和,就被打為通敵賣國,但兵源不足糧餉欠缺,有能力作戰的將官沒有幾個,主戰派無力決勝疆場;而中原流寇猖獗,這些飢民大軍四處作亂,想要賑濟安撫,國家財政上根本無力支應,村落因大旱已成廢墟,田園荒蕪,如何安置龐大的饑民?要出兵剿匪,卻是到處盜賊如毛,剿不勝剿。朝臣對後金戰和不能決、對流寇的剿撫政策亦束手無策,甚至要先攘外,還是先安內,也爭執不決,國家大政無法明確作決斷。

更要命的是朝中充滿唯唯諾諾、毫無主見的官員,這些平庸之徒只求保住官位,根本無心治國大事,前述對後金戰和之爭、對流寇剿撫之議,孰是孰非總該有個決斷,可是就沒有人願意作決斷。這個情況可能和明朝的中央體制有關,由於明太祖開國時發生宰相胡維庸的謀反,明太祖廢除宰相這個職位,因此明朝中央政府只有吏戶禮兵刑工6部,各部尚書直接向皇帝負責,原本宰相可以發號施令推動政事,現在沒有宰相,皇上真正是大權獨攬,中央政府設有內閣,只是皇上的秘書機關,內閣大學士是祕書長,官等不高,並無實權。既然皇帝大權獨攬,碰到英明之君主,還有權責分明、應變迅速之功,碰到懶惰、平庸國君,不是大權旁落,宦官擅權,就是朝政無人負責,因循苟且,朝臣終日議論紛紛,卻議而未決。

在朱由檢的朝廷,文官大多老奸巨猾,只知明哲保身,凡事不置可否,推諉不決,無主見、無決斷,專事吹牛拍馬;武官則貪生怕死,毫無戰力,兵將士氣低落,連落草為寇的農民都無力征討,更無論鐵騎堅甲的後金大兵,如陜西巡撫甘學闊,在城樓上觀戰,就嚇得不敢睜開眼睛,這種官員如何保國衛民?更多的是望風逃遁,不然就是開門獻城,不戰而降。

當然主政初期還是有幾位能征善戰的悍將,袁崇煥主掌遼東兵事,能征善戰,為後金所忌,後金皇太極竟用《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賺蔣幹之計謀,讓朱由檢中計而捕殺袁崇煥。後期的洪承籌剿滅流寇李自成,戰功尤偉,李自成兵敗落荒而逃,最後只剩18騎,沒想到清軍又叩關,洪承籌奉命北上保衛京師,李自成又逐漸恢復元氣,而洪承籌卻兵敗松山,各路將領望風逃遁,無人應援,終至力盡被俘。

朱由檢不能知人善任,雖然知道以前宦官魏忠賢作惡多端,但是執政期間還是寵信宦官,東廠、錦衣衛仍然到處橫行,在位17年之間,內閣首輔(大學士)像走馬燈一樣換個不停,先後換了50人,但是也有如溫體仁一做就是8年,可惜溫體仁卻是善於逢迎、毫無擔當,而且品行低劣、心術不正、貪財好貨的人。正如彈劾的奏章寫道:「皇上厭惡臣下私交,而臣下互相揭發成風;皇上表彰氣節,而臣下以曲謹受寵;皇上勵精圖治,而臣下忙於奔走承順;皇上綜核名實,而臣下熱中吹毛求疵。」,真是一針見血,朝廷暮氣沉沉,虛偽作假,只知奉承皇上,曲意附和,這樣的國家不亡也難了。

到最後,為挽救危亡什麼招數都用出來了,皇上下令「減膳撤樂」,減少膳食開支,不用金銀器皿,這些自然不管用,李自成已兵臨城下,甚至還發書預告何日攻城,朱由檢曾考慮南遷,如南宋偏安江南,沒想到馬上有人責備豈能放棄宗廟陵寢?最後的結果是:太監和兵部尚書開城門迎接李自成大軍,皇上和大臣手足無措,相對哭泣。窮途末路的皇帝,自縊煤山殉國,以身殉國的官員不少,更多的是賣主求榮,卑躬屈節地投靠李自成,結果李自成罵他:「你辜負你的君主,我為什麼要用你這種沒有忠心的人?」,倒是聲稱為明朝報君父之仇的清軍,在吳三桂引導下入關,趕走李自成,還為崇禎帝發喪修陵,肯定他不是失德亡國之君,立碑勒石永垂不朽。

本書作者為大陸人士,為明清史專家,本書內容豐富,全是依循信史撰寫,生動有趣,平易近人,有點類似現今大陸流行的「講壇」。不過書中出現「庶起士」多次,如第20197201頁,明清科舉制度,進士經朝考,年輕優等者會派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官,沒聽過庶起士,是否曾用口語講述而因音譯造成錯誤?

最近,台灣為了許多政策讓朝野擾攘不決,從瘦肉精是否准用、油電是否漲價、証所稅是否課徵,到十二年國教、文林苑都更案、第二代健保,其實任何政策都是有利有弊,荊棘中有玫瑰,悲觀的看到荊棘,樂觀的看到玫瑰,政策不能事事討好全部選民,主政者要分析利弊勇於決斷,拖延不決,呶呶終日,實在是亡國之象。

歷史是殘酷的,歷史是無情的,雖然有心振衰起敝、有心力挽狂瀾,雖然勵精圖治,即令夙夜焦勞,仍讓朱由檢背上亡國的罪名!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glaw&aid=6320640

 回應文章

BRAVIA18
2013/02/26 15:43
明朝400多年期間 開國到亡國都是朱家一手包辦.其實也不簡單!(0926083350)

艾格 Eagle A.CHENG-A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2/05/06 16:08

  逸思你好強啊ODO!!!!

  艾格看這類的書其實很少能找到出錯的地方......

  覺得太認真的反而享受不到內容。

  不過崇禎確實是一個充滿疑問的皇帝(印象中吊死了....)。


當浩劫來時,我們忘了,只記得恐懼;我就是要他們記得恐懼。- 摘自《末日誕晨》。

假使誕晨後,曾有美好年代;也終究會過去,即使曾經把握。 - 摘自《誕晨後- 緹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