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福爾摩沙三族記》讀後
2012/03/07 14:47:11瀏覽3509|回應0|推薦3

追念台灣的荷蘭查某祖         

          《福爾摩沙三族記》讀後

 

    名:福爾摩沙三族記

    者:陳耀昌  

出 版 者: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這本像史詩一般的歷史小說,是記述公元1646年,荷蘭1位改革派傳教士亨布魯克到東方名為福爾摩沙的島嶼傳教,一直到國姓爺鄭成功收復福爾摩沙,1662年荷蘭軍民離開台灣這段期間的故事,故事雖是虛構,但時代背景卻是根據真實的史實。發生的地點就是在我從小成長的府城,包括安平、永康洲子尾、還有郊區佳里、麻豆等地。

本書故事有3條軸線,是由亨布魯克的二女兒瑪利婭、西拉雅族麻豆社長老的獨生女烏瑪、以及鄭成功手下大將漳州人陳澤構成。來自3個不同種族的主角,3條軸線最後在當時名為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和赤崁(今台南市區)匯聚在一起。晚明的鄭成功由於大陸抗清戰爭不順利,決心來台灣發展,經歷數次劇烈的海戰、漫長的圍城,荷蘭人寡不敵眾只好投降,最後黯然離去。當然有人還是留在台灣,這就成了傳說中的某些台南人的荷蘭查某祖。

瑪利婭原住在荷蘭的台夫特,她的父親亨布魯克受到前輩的感召,遠渡重洋來到這個有獵人頭習俗的島嶼傳教,決心用基督教義感化天真未鑿的原住民,他帶了太太和4個女兒,由鹿特丹航向爪哇的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再到福爾摩沙的大員。這條大航海時代開闢的航道,讓荷蘭人可以到東方做生意,只要將福爾摩沙的鹿皮、蔗糖,南洋的香料、中國的絲綢、瓷器運到歐洲,就可以獲利數倍;因此從事貿易的東印度公司,自然要在巴達維亞、大員等地建立據點,為了保護商業利益,不僅有派駐官員及軍隊、興建城堡,還有宣揚教義的傳教士,亨布魯克就是被派到麻豆社(今台南市麻豆區)、蕭壟社傳教(今台南市佳里區),瑪莉婭就在這情況下認識烏瑪,兩人結為好友。

陳澤,福建漳州海澄人,鄭芝龍的手下大將,大航海時代荷、葡、西3國幾乎把南洋和東南亞瓜分,鄭芝龍卻在夾縫中自在做生意,明朝滅亡,鄭芝龍降清後,陳澤投靠在廈門的鄭成功,最後隨鄭成功攻台,趕走荷蘭人。在戰後的福爾摩沙,陳澤在赤坎意外遇到瑪利婭,不久鄭成功意外猝逝,全書至此結束。

由於是虛構的小說,主角西拉雅族人烏瑪是作者虛構,亨布魯克的二女兒確有來台,其身世及來台之際遇也是虛構,陳澤確有其人,小說情節也是以史實為背景,讓本書充滿趣味。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亨布魯克的畫像,在安平古堡的展廳裡有1幅油畫「范無如區訣別圖」(1),是顏水龍先生所繪,描述亨布魯克受鄭成功之命,進入圍城熱蘭遮城勸降長官揆一,結果他反而力勸荷蘭人不要投降,要堅守城堡,翌日他決定回大員覆命,不失信於鄭成功,但也為自己的國家盡忠。城堡裡的2個女兒哭著拉著亨布魯克,這張油畫就是根據史實的想像,而繪出感人的場景 (2)

本書作者陳耀昌先生是血液腫瘤科醫師,他是府城人,據說擁有荷蘭查某祖的血緣,也許是族群的使命感,他長年蒐集明鄭、東印度公司的史料,拾起一支彩筆,發願「為台灣留下歷史,為歷史記下台灣」,完成這部氣勢磅礴像史詩般的歷史小說。

以往,有關明鄭和東印度公司的史料並不太多,對清朝來說,明鄭是桀驁不馴、在海角天涯作亂的前朝餘孽,史書上的記載大多簡略,也有不少得之口傳巷議而失真。況明鄭在台只有23年,繼位之鄭經、鄭克塽登基前都有一番政治鬥爭,很多史實都被掩蓋不彰。例如鄭成功為何英年猝逝,就是個謎團,本書作者是醫師,他根據眾多史料之記載,依據醫學學理推斷,認為鄭成功不是染上瘴癘疫病而死,也不可能是史書上寫的抓面而逝或嚙指而死,到底死因為何,請看本書。

明末東印度公司的商業活動,在中國或台灣為本位的史料裡幾乎一片空白,所幸我國學者江樹生教授,留學日本時研究荷據台灣史,後來在文化大學的資助之下留學荷蘭,從此留在荷蘭進行研究。民國78年間,江教授受《漢聲雜誌》之託,前往海牙之國家總檔案館尋找明鄭史料,意外尋獲鄭、荷降書之古荷蘭文之抄本。民國85年,台南市政府組團往訪,開始委託江教授翻譯《熱蘭遮城日誌》的工作,歷經數年,《熱蘭遮城日誌》4大冊已全部由古荷蘭文翻譯成中文,這是福爾摩沙長官向在巴達維亞總督所為的報告內所附的日誌,凡在熱蘭遮城的船舶往來,人員異動,大小事務逐日記載,巨細靡遺,並附有往來信件、會議紀錄、職務報告、條約及書契之抄本,前後達33年,雖歷經350多年,仍有78成完好,在館裡陳列長達1公里又200公尺。後來漢聲雜誌又出版《梅氏日記》,也是保存在國家總檔案館,梅氏是東印度公司的測量師,鄭氏入台後亟需屯墾農耕,以養活3萬多軍人,梅氏受命丈量田畝,有許多機會和鄭成功接觸,他職業性特有觀察入微的眼光,近身描述鄭成功的容貌、服飾、言談笑貌,日記由鄭成功登陸之日寫起,一直到梅氏離開台灣為止,前後9個月,是研究鄭成功的第一手資料,且可彌補《熱蘭遮城日誌》官方文書之不足,彌足珍貴。

本書的歷史背景,就是根據上述的《熱蘭遮城日誌》、《梅氏日記》內的資料作為背景,再參酌正史及民間史料,因此生動感人,且符合史實,作者真是用心良苦。

歷經多次異族的統治,讓台灣或台南留下一些異族的遺跡。如台灣人計算面積的「甲」,這是荷蘭人計算面積的單位,而6台尺平方的「坪」,才是日本人計算面積的單位。本書指出某些台南人確有荷蘭的血統,早在我小時候,大人就常說安平人有外國人的血統,有人特別高大,有人頭髮帶些金色。甚至閩南語歌〈安平追想曲〉也提到荷蘭老船醫的女兒金小姐,她有著金色頭髮,身穿花紅長洋裝在安平港等情郎,而她的身世是父親為荷蘭的船醫,與台籍的母親生下她,父親已不知去向,只留下金十字()做紀念,一直有人說金小姐是住在安平,本書也提到鄭成功及部將,喜歡找荷蘭醫生治療外傷。府城終究被荷蘭人統治39年,荷人所建大員熱蘭遮城及赤崁普羅岷遮城,仍有的殘跡存在,更神奇的是四草大眾廟附近曾發掘出許多遺骸,身材高大的多受刀傷,身材較矮的受槍傷,應是鄭、荷海戰雙方死亡戰士之骨骸,迄今「荷蘭人骨骸塚」仍保存在廟後方。

而先後在台灣這個舞台,貢獻心力甚至生命的3個族群,可惜現今只剩下漢族和原住民了,荷蘭人已經回到祖國,少許留下來的早被同化,只剩下血液裡的印記─作者以血液科醫師的知識,推斷台灣人裡有100萬人具有歐洲白人的血緣。另1個族群西拉雅族,多年的漢化之後,只剩下少許陳舊的新港語文書、日治時代之影像,還有一些村莊裏的公廨、阿立祖生日的牽曲夜祭,只是少女吟唱的牽曲和新港文書,已經無人能了解其意思了(近年已有有心人士設法復原部分西拉雅語)。可惜,本書作者未精細描繪西拉雅族人的形貌及生活方式,使烏瑪這個角色略嫌薄弱。依據郁永河所著《稗海紀遊》1書所載,郁永河在清朝康熙36(1697年,荷人離台後35)曾來台灣北部採硫磺,他由府城登陸,一路北上,途經多處平埔族村莊,對於平埔族之衣飾、飲食、住居、生活習慣有生動之描述,如:「男子競尚大耳,於成童時向耳垂間各穿一孔,用條竹貫之,日以加大,有大如盤,至垂肩撞胸者。項間螺貝纍纍,盤繞數匝,五色陸離,都成光怪。胸背文以雕青,為鳥翼、為網罟、虎豹紋,不可名狀。人無老少不留一髭,并五毛盡去之。」,可惜本書缺少這方面的描述。

小小的台灣島,300多年來歷經荷據、明鄭、清領、日治,最後到國民政府統治,斑駁的歲月讓島民歷盡風霜,世界上很少有族群在300多年間,先後被5個政權統治過的,法國的亞爾薩斯是德語區,在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德國,一戰後又回歸法國,僅是如此,即有〈最後一課〉傳頌至今,迄今當地仍有人民深表不滿(3)。而可敬的台灣子民,面對政權遞換改朝換代,苛捐雜稅搜括一空,專制的高壓統治,無情的殺戮宰割,升斗小民只有默默的忍受。

如今,當年發生海戰的台江內海已淤淺而成陸地和魚塭,安平區滿是高樓大廈,連法院也搬到安平區,當年荷蘭人在熱蘭遮城外與大員市鎮間的空地設置刑場,絞刑架高懸,這場景數度出現在荷蘭人所繪製的地圖(本書的書衣反面就是精美的手繪彩色地圖)。歷史的巨輪默默地推移,希望在福爾摩沙的子子孫孫,莫忘先人開拓之艱辛,堅強地守護美麗之島。

1:范無如區是亨布魯克Hambroek的閩南語譯音,當年許多文書或書籍上的西洋人姓名都是以閩南語譯音,如赤崁的長官Valentijn,被譯為貓難實叮,隊長Pedel被譯為拔鬼仔。

2:但是安平古堡這幅有76年歷史的油畫,因保存不佳曾被修復至略有失真,本書內有顏水龍先生另行繪製的「惜別」,主題相同。

3:著名的〈最後一課〉就是在描述普法戰爭法國戰敗,亞爾薩斯明天就要被德國人統治,今天將是最後一堂法語課,被公認為是1篇充滿亡國之痛,深具民族意識的好文章。但也有人反對法國的統治,因亞爾薩斯人說的亞爾薩斯語和德語相近,去年我到巴黎旅遊即遇到示威遊行。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glaw&aid=6184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