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10 16:19:14瀏覽1773|回應0|推薦17 | |
香港回歸至今已逾十四個年頭。這些年來,香港的殖民地色彩已逐漸淡化,並且在和內地頻繁交流的潛移默化下,一股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都會樣貌隱然成形。 這是時勢之必然。但無論香港怎麼變,橫亙港島的「皇后大道」(Queen’s Road)和以香港總督 Sir Matthew Nathan 命名的「彌敦道」(Nathan Road)仍是香港的重要交通動脈;而以溫莎公爵為名的「太子道」(Prince Edward Road)和港鐵「太子站」(Prince Edward Station),人潮車潮依舊川流不息。行走其間,英國人孑遺的氣息無所不在。 時代變了,但是香港人似乎不甚在意身邊老是縈繞著這些殖民統治者帶不走的殘跡。香港曾受外族殖民,這是無可改變的歷史,也是民族的共同記憶。顯然,香港人選擇了坦然面對,所以心中了無罣礙。也因為沒有罣礙,所以在國際快速的運轉脈動和激烈競賽中,仍能向前挺進,即便腳步顯得有些踉蹌。 我相信,這不是刻意的遺忘或逃避,而是讓傷口在時間的洪流中,自然地慢慢癒合。 * * * 這次臺灣的總統大選,港媒依例密切報導,顯見香港人的高度關心。我臆度,假若是由香港人來投票,結果恐怕不會是場勢均力敵的拉鋸戰。馬英九總統生於香港的親切感,固然能為他帶來一些「人親土親」的支持,但最根本的關鍵,還是政黨的執政效能問題。舉個例子來說,數年前執政者以星火燎原的方式大搞「正名」運動,企圖藉此抹去歷史上的某些痕跡。但這除了滿足政客的虛榮之外,於國計民生有何助益?因「正名」而耗費大量資源是否值得?這恐怕是講究經濟效益的香港社會所無法理解與容忍的吧! 臺灣人的悲哀,在於某些人始終無法坦然面對歷史,並且容許政客從歷史中尋訪悲情,古為今用。尋訪不得,更不惜自行操刀,讓人民一同倒臥在政客撕裂的傷口上哭爹喊娘! 臺灣人的悲哀,在於某些人只問立場不問是非,極盡顛倒黑白、指鹿為馬之能事。比方說國民黨是不是殖民統治者?我們只要想想,人類歷史上有哪一個殖民統治者必須經由民主選舉來維繫政權?又有哪一個殖民統治者在失去政權之後,還能透過民主選舉重新執政?道理如此簡明易瞭,謬言卻仍充斥耳目,著實可嘆! 一個沉湎於歷史情緒並從中尋求自我慰藉的政黨,永遠無法踏出前進的步伐,永遠無法站上足夠的高度擘劃國家的未來。這也就難怪他們只能喊出虛幻莫明的 Taiwan Next 口號,卻不知要將 First 禮讓給誰。 我們無法理解的是,一個以「臺灣本土」自居,又口口聲聲「愛臺灣」的政黨,在選舉中竟不能提出具體的執政論述和願景以說服選民,反倒是勤快地考證「當家三年連狗也嫌」的出處,以嘲諷馬總統愛耍弄古文。(君不見某臺北縣長落選人也曾當著媒體鏡頭背誦東坡詞,還不小心背錯了呢!)甚至不惜「教歹囡仔大細」,硬拗「不統」是「不排除統一」。(按照此君邏輯,則陳水扁宣稱其妻「不愛錢」……?)凡此種種,都不是一個成熟理性的政黨所應有的作為! 政治人物還是多花些心思,想想一旦執政之後要做些甚麼吧!如果只是淨搞些無謂的花招、拿不切實際的議題矇混炒作,妄想著花拳繡腿打天下,就難免要被選民看破手腳,認定你是個草包「屁鳥人」了。 啊!不知道甚麼是「屁鳥人」?去問問那位熟悉《金瓶梅》的幕僚吧!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