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七夕前夕話七夕
2014/07/29 09:40:55瀏覽1558|回應1|推薦11

「七夕」是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伴隨著牽牛、織女的愛情傳說,七夕在國人的心目中,始終帶有濃重的浪漫色彩,即使古代的應時節俗已不復見,但長久以來人們所賦予的愛情意涵,依舊是時下七夕節日的主軸,並使其在傳統文化逐漸凋零的當代社會裡,仍能成為受人矚目的「年度大戲」之一。

然而,要過節也該知道這個節是怎麼來的吧!你或許不知道,牽牛織女的愛情故事,剛開始的時候一點也不浪漫。

 

牽牛頻吞好人卡

 

現在人們所熟知的牽牛織女,是專情而浪漫的傳說故事。但在兩千多年前,完完全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成書於戰國末年的睡虎地秦簡《日書》有以下兩條記載:

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

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

《日書》是流行於民間的曆忌之書,類似現在的黃曆。這兩條簡文寫的是不宜嫁娶的日子,當時的人認為在不好的日子結婚,結局就會像「牽牛娶織女而不能如願」一樣不吉利,而且不出三年必定離棄收場。

瞧!當年牛哥的遭遇,豈是悲慘二字了得!

 

牽牛星和織女星本來是人間男耕女織的形象投射,所以將他們配成一對本是合情合理之事。那麼牽牛為什麼沒辦法娶織女呢?那是因為人們仰望星空,看見牽牛星和織女星相距雖然不遠,但是兩顆星始終相隔於銀河兩側,永無結合之時,所以想要和織女婚配,也就只能是牽牛的癡心妄想了。

織女不嫁給牽牛,也不能老讓她獨守空閨吧!事實上,漢代的織女,婚配可是自由得很。成書於西漢武帝時的《淮南子.俶真訓》記載:

若夫真人,則動溶于至虛,而游于滅亡之野,……妾宓妃,妻織女,天地之間,何足以留其志。

這裡的織女,嫁給了游于滅亡之野的真人。東漢王逸〈九思.守志〉則說:

就傅說兮騎龍,與織女兮合婚。

〈九思〉的主人翁可以放話要和織女合婚,這表示織女當時沒有固定的婚配對象。但不管對象是誰,就是沒有牽牛的份,牽牛也只能傻傻佇在銀河對岸乾瞪眼,連吃四百年好人卡。

 

織女情定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首詩是東漢中晚期由佚名詩人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之一。詩人藉由天上牽牛織女河漢迢遞不得相見的情景,渲染因相思而深受折磨的人間織女的情思。詩人有感於征夫行役、文人士子遊學求仕而長期在外奔波,世間多少有情人因此離散不能相見,於是賦與天上的牽牛織女以戀人形象,藉由天上星宿的不得相會,比擬人間思婦的愁苦心緒。在這首詩種下了愛情之苗後,牽牛織女的浪漫青藤就此萌發,並且隨著歷代文人作品與民間的豐富想像而蔓生繁衍。

在〈迢迢牽牛星〉媒合了牽牛織女之後,牽牛織女彼此心繫卻又苦無相見之期的戀人形象就很快地深植人心,並成為文人創作的常用素材。漢魏之際,諸如曹丕的〈燕歌行〉: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恨河梁。

曹植〈九詠〉:

臨迴風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交有際兮會有期,嗟痛吾兮來不時。

還有著名的〈洛神賦〉中「歎匏瓜之無匹,詠牽牛之獨處」等等,都是傳誦至今的名篇佳句。而隨著文人的豐富想像與魏晉以來曼麗文風的影響,牽牛織女的故事也逐漸增添元素,在時間的長河裡堆疊鋪陳。

七夕相會就是牽牛織女傳說的重要元素之一。或許是出自同情以及企盼「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心理因素,當人們仰首觀星時,實際看到的雖是牽牛織女始終分踞銀河兩側,但卻又不忍見其永無相會之期,於是就選定了女子為祈求愛情圓滿而崇拜織女的日子(七月初七)做為牛女相會的良辰,好讓織女在保祐凡間女子之餘,也得以擁有愛情的潤澤。魏晉六朝時期有不少文人以「七夕」或「七月七日」為題,取牛女傳說來吟詩作賦,說明了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說法,在魏晉六朝之時就已廣泛傳布。

但是問題來了──牽牛織女七夕相會,是怎麼渡過銀河的呢?

 

渡河工具演進史──從精衛到喜鵲

 

魏晉時期,人們想像牛女二星渡河的交通工具,是由龍、螭、鳳等神獸拉曳負載的車駕。這是很容易加入傳說故事的低階構想,但卻很難解釋這些車駕是怎麼來的。直到齊、梁間詩人范雲神來之筆寫下〈望織女〉,才更豐富了傳說故事的想像空間:

盈盈一水邊,夜夜空自憐。不辭精衛苦,河流未可填。寸情百重結,一心萬處懸。願作雙青鳥,共舒明鏡前。

范雲將牛女傳說和精衛填海的故事相結合,揣想牽牛織女心中或許也期盼著如精衛填海一般,銜石將銀河填滿。這樣的想像在梁人庾肩吾的〈七夕〉詩中進一步發展:

玉匣卷懸衣,鍼樓開夜扉。嫦娥隨月落,織女逐星移。離前忿促夜,別後對空機。倩語雕陵鵲,填河未可飛。

如果真有神鳥可以銜石填河,那麼是什麼樣的鳥才能辦到呢?庾氏想到了《莊子.山木》提到的「雕陵異鵲」──「莊周遊乎雕陵之樊,覩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只有身形如此巨大的神鳥,才有能力達成這項使命吧!然而,銀河終究是不可能填滿的,所以即使是織女嬌聲請託,神鵲也還是不為所動。

庾氏的詩可能是最早在牽牛織女傳說中加入鵲鳥元素的作品。從詩意來看,鵲鳥本是身形巨大而可銜石填河的神鳥。初唐詩人沈叔安在〈七夕賦詠成篇〉裡有「雕鵲填河已作梁」句,表示雕陵鵲至此終於願意替牽牛織女填出一座渡河相會的橋梁。這座由雕陵鵲填出的橋梁,即稱「鵲橋」。

後來,人們或許遺忘了「鵲橋」的本意,也或許只是為了給故事增添一些喜氣,於是將體形碩大的「雕陵異鵲」轉化成嬌小且帶有吉慶象徵意義的「喜鵲」,以一群喜鵲共同搭起愛情之橋的意象,表現出牽牛織女久別重逢的喜悅。

傳說故事發展至此大致定型,也因故事可以滿足人們對於「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渴盼而傳誦至今。美中不足的是,碩大的雕陵鵲尚且還是銜石填河,讓牽牛踩著石頭渡河;轉化成喜鵲之後,卻要讓成群的喜鵲共同以身體承載牽牛和兩個小孩的重量。喜鵲們的情操,實在是太偉大了。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tao&aid=15518782

 回應文章

王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8/02 10:32

《詩經.小雅.大東》是目前所知關於牽牛、織女星名的最早文獻,作者是西周時期位處東方的譚國大夫。牛女星名見於五、六兩章:

 

或以其酒,不以其漿。鞙鞙佩璲,不以其長。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

 

此詩連續舉出織女、牽牛、啟明、長庚、天畢、南箕、北斗(後二者在第七章)等星名,表面上批評天上星宿空有名號卻不切實用,實則諷刺周王朝的統治者只知橫徵暴斂,尸位素餐。詩中的「織女」和「牽牛」是上古先民仰觀天象時,以塵世男耕女織的人物形象所附會的星宿名稱,並在這首詩中借用天上的星宿比喻人間的耕織生活。這時的織女和牽牛只是具有人格化傾向的星宿,二星之間也沒有什麼進一步的關係。

有些學者拿這首詩證明先秦時代就有牽牛織女的愛情傳說,不足為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