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考國文在考甚麼?
2011/07/27 09:23:43瀏覽1848|回應0|推薦14

近幾年大考國文考科結束之後,最常見的輿論反映不外乎題目太長讀不完,或是寫作題太難不易發揮等等。不過熟悉命題取向者大概都心底有數──短期內這樣的命題模式不會有甚麼太大的改變。為何命題者如此不顧考生的呼求,非要拿這些「難讀又難答」的題目來折磨考生呢?簡單地說,其原因在於命題者試圖利用「考試引導教學」的心態,以達到改進國語文基礎教學的理想。

中小學國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在培養作家,也不是要將孩子訓練成超大容量記憶體。正確的語文學習應含括兩個層面──一是心靈涵養與美感層次的提升,一是訊息解析與思惟邏輯的建構。教育部為不同的學習階段制定了課綱,大抵總不脫這樣的範疇。要達成課綱目標的方法很多,只是從科舉時代以來,我們早已習慣了這套根深柢固的思惟──讀書是為了通過考試,而為了維護考試的公平性,就必須有可做為命題準據的讀本。緣是之故,我們、還有我們的孩子,總是將國文課本讀得滾瓜爛熟,寧可終日和刁鑽得無以復加的坊間測驗卷為伍,卻很少──甚至可能不被允許──閱讀所謂的「課外」讀物,而這一切無非就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

民間出版業者依據課綱編寫教科書,只是達成課綱目標的手段之一,但在考試至上的思惟下,這些教科書卻成了必須奉為圭臬、熟讀爛背的聖經。然而,這些教科書所提供的內容,在浩瀚的文學領域中,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罷了,可我們卻允許孩子耗費寶貴的青春歲月,在極其狹隘的範疇內埋首鑽研,而忽視教科書之外還有那麼多待人拾取的珍寶!國文考科之所以會採用課外材料命題,其實就是提醒我們──閱讀涉獵的範圍要「既寬且深」,千萬別只把目光聚焦在課本裡頭!

其次,國文考科能讓考生一看即知答案的速答題比例愈來愈低,題目的字數也不見減少。其主要目的是在測驗考生的文字閱讀理解能力。近年來繪本圖像閱讀大行其道,使得不少年輕學子不耐煩於閱讀文字,自然也造成語文表述與邏輯推理能力的退化。我們不能否認,語文不僅是所有科目學習的基礎,也是日常生活之必需;而掌握文字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是提升競爭力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考生能在規定時間之內,愈快閱讀、解析並完成作答者,自然容易獲得較佳的成績,這是國文考科的重要鑑別目標之一。

以今年指考的作文題為例,如果能看懂引導文字,就會發現這是個非常簡單且相當容易發揮的題目──

吳寶春十五歲開始當麵包學徒,經過二十多年各領域、多方面不斷地努力學習、嘗試、創新,終於在2010年,運用臺灣本土食材,以「米釀荔香」麵包獲得「世界麵包大師賽」冠軍殊榮。他說他以後仍會用「很寬很深」的方法繼續研發創作;「很寬」是指學習更多領域,「很深」是指加強基本功。這是吳寶春對寬與深的看法。請你依照自己的體會或見聞,以「寬與深」為題寫一篇文章,議論、記敘、抒情皆可,字數不限。

即使從未聽過吳寶春的大名,讀完這段文字應該也可以知道吳先生是用「很寬很深」的方法研發創作,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在2010年獲得「世界麵包大師賽」冠軍。命題者還很貼心地幫考生解釋甚麼是「很寬很深」的方法──「很寬」是指學習更多領域,「很深」是指加強基本功。──這不就是胡適所說「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的道理嘛!具備基本閱讀理解能力的考生,應該不難看懂這段敘述的意思。

當然,看得懂是一回事,寫不寫得出文章又是另一回事。非選擇題除了要鑑別閱讀理解能力外,同時也要鑑別語文表達能力。考生若能寫出一篇結構完整、文情並茂的文章,自然容易獲得高分。但就如前文所述,中小學國語文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作家,而是使學生普遍具備相當程度的語文能力。同樣以「寬與深」為例,請注意題目所述──「請你依照自己的體會或見聞……寫一篇文章」──閱卷者期待的,不是堆砌許多華美詞藻,或是引述大量名言佳句的文章,而是書寫者「依照自己的體會或見聞」,將內心所思所感,以平實穩健的筆調敘述,寫成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易言之,書寫者至少必須具備二項特質:一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內涵,二是要能運用適當的文字將心中的想法組織表達出來。這就是為何有些語調平實、沒有使用甚麼文學語言的作品可以獲得高分,而被某些補教業者訓練過的考生卻要暗自垂淚的原因。【請參見本部落格〈我手寫我思〉一文。】

綜上所述,國語文教學不應只是消耗大量的時間深入鑽研課本,或是教教作文技巧即可了事。對學生最有幫助的國語文學習,是老師帶領學生大量閱讀經典作品,並在閱讀中培養學生欣賞解析與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不僅要有容許學生發表不同意見的雅量,還必須設法鼓勵、引導學生組織表達。這是相當花費心思的教學活動,但若教師願意積極投入的話,學生一定能習得終身受用不盡的功夫。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tao&aid=547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