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5 21:53:52瀏覽1677|回應0|推薦3 | |
前一篇文章提到我嚇跑了家教並考上第一志願,絕無驕矜自滿之意;事實上,我一向認為在正常的教育場域裡,任何排名都是沒有意義的! 在自己執教多年之後,回顧我的求學生涯──從幼稚園到博士──我自覺最無學習興味的,正是第一志願的高中三年。我在那兒遇見的老師,讓我至今仍銘感五內佩服其學識與教育態度的,只有一位美術老師和一位堅持不媚俗討好學生而被學生投票「罷免」的國文老師。念過一回,我才真正理解,「第一志願」之所以能夠維持高升學率,原因只在招收的學生智育表現本就高於平均,同儕之間的相互影響遠比老師來得重要許多。 高中畢業之後,我考上了臺北某國立大學。在那個社會組錄取率只有三成出頭的年代,能考上這所大學的學生,智育表現一般也都在平均水準之上。我在這裡遇見許多認真教學、讓我至今仍受用不盡的好教授,當然也見識到了一些「躺著教」的老師。有些老師講課言之無物,竟有學生在教師節卡片裡刻意寫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也有老師從不講課,只是隨機抽點學生上台,被點到的倒楣傢伙即使脹紅著臉愣在台上一堂課擠不出兩句話,老師也還是超然物外,一個字也不吭。這樣的教授並非特例,但這所大學在社會上依舊擁有響噹噹的好名聲,何故? 而今,我回到母校任教。當年那些教授大多已經退休,學校也爭取了個「頂尖」虛名自我標榜,可是捫心自問,學校的整體教學環境改善了多少?「頂尖大學」真的值得大家拚命追求就讀嗎?我不多說甚麼,只轉述一位從東部某國立大學「轉學」過來的同事在一次餐聚上講的話── 平平是國立大學,程度就是有差。東部的學生你上課講再多,下課還是不懂,還要花好多時間輔導;作文也不好改,常常不知道他在寫甚麼,一篇文章就要修大半天。這裡的就很好改,直接從頭看到尾,寫兩句評語就可以了,不想改還可以叫助理幫忙;上課也輕鬆,反正隨便講講,下課之後也不用理他,這樣就有更多自己的時間了。 這話真是一語中的!至於箇中含意就請讀者自行解析吧!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