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嘿!你在做閱讀的動作嗎?
2010/05/17 10:55:38瀏覽3321|回應0|推薦23

我們平常說話時,或許是由於說話的速度較快,也不像寫文章可以字斟句酌、反覆琢磨,所以很容易不經意地口誤,或是未經深思熟慮地講口頭禪。這些現象若是不妨礙語意表達,倒也無可厚非。只是在表達的過程裡充斥太多廢話,也很容易讓聽者感到厭煩。比方說時下不少人喜歡拿「然後」當逗號,接著再來個自問自答式的「對(呀)」當句號;也有些人明明只是要說「沒有」,卻偏偏要講「並沒有」,這個「並」字看似加強語氣,但實際上根本毫無意義,不用也絲毫不影響語意。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像前一篇文章提到的「搞」字也有同樣的現象。

 

「搞」出來的累贅

 

我們已知道「搞」是從「攪」分化而來的常用動詞,而且適當使用可以很傳神地表達「胡鬧、亂來」的意涵。然而,由於這個字眼兒的曝光率實在不低,且我們現在的詞彙運用也頗有一股簡化的趨勢,所以「搞」字也常被拿來替代其他動詞,隨舉幾個例子:

 

你從事甚麼行業?    你搞甚麼的?
這件事情你有甚麼構想? 這件事你打算怎麼搞?
他向朋友借了一筆錢。  他從朋友那兒搞了一筆錢。

 

兩相對比,「搞」出來的句子的確容易給人不莊重的印象,這就是何以有些較講究遣詞用字的朋友對這個字沒甚麼好感的原因。筆者在某些文史學者麇集的場合,也常聽到一些同屬中文領域的學人聊天時出現「你最近在搞甚麼?」「他是專門搞《金瓶梅》的」之類的對話,其實這裡的「搞」都是「研究」的意思。連對漢字運用理應敏銳的中文學者都這麼愛「搞」,其氾濫程度可想而知。

以上所舉的例子還只是替代而已。更讓人難以消受的,是句子的敘述已夠完整了,卻還硬生生非「搞」不可,例如:

 

他坐在鋼琴前作曲。   他坐在鋼琴前搞作曲。
做生意要懂行銷。    做生意要會搞行銷。
張教授鎮日忙於教研工作。張教授整天忙著搞教研。
看完解說應該明白了吧? 看完解說應該搞明白了吧?

 

這種「搞」法,真的是駢拇枝指、多此一舉!

 

有甚麼好「做」的?

 

另一個比「搞」還常見的累贅,就是硬在動詞之前安上一個「做」字──

 

這門課的主題是研究方法。這門課的主題是做研究的方法。
明天輪到我們上台報告。 明天輪到我們上台做報告。
如何連結藍芽和手機?  如何把藍芽和手機做連結?
他為社會貢獻良多。   他為社會做出了許多貢獻。
許多孩子在公園裡遊戲。 許多孩子在公園裡做遊戲。
買匯時要換算匯率。   買匯時要先做匯率的換算。

 

其實句子裡的動詞已足以表達動作的意涵,再加上一個同為動詞的「做」,根本只是疊床架屋,讓句子變得更拗口,也絲毫無助於語意表述。這或許和美語慣常使用make有關,人們學習美語時若習慣以中文思考,就可能無法避免美式中文,久而久之,就使原來正常的中文語法慘遭蹂躪了。

 

別再「做動作」了!

 

從「做」延伸出來的累贅,是「做……的動作」以及結構相似的變形──

 

股價可能繼續下跌。   股價可能繼續做一個回檔的動作。
電子業恐怕會裁員。   電子業恐怕會有裁員的動作。
我的部落格無法上傳檔案。我的部落格不能做檔案上傳的動作。
本網站正在更換伺服器。 本網站正在進行更換伺服器的動作。
警察在事故現場指揮交通。警察在事故現場做指揮交通的動作。
表決時未見社長表態支持。表決時未見社長表態有任何支持動作。
記者正在現場採訪。   記者正在現場進行一個採訪的動作。

 

一句話明明可以簡單明瞭地表述,何必添加這些既無文采又毫無意義的贅字呢?只可惜現在許多電子媒體為了搶快,使用的言語往往未經深思熟慮,尤其是現場實況報導,話一出口就沒得修復,只得硬拗一段彆腳的話來承接,「做一個……的動作」的怪異句型就是在這淺碟的環境裡孳生繁衍的。令人怵目驚心的是,每天總有數不盡的語文酷斯拉透過各式媒體橫掃閱聽大眾的眼耳,既誤導了社會大眾的口語習慣,也使書面語的鑑賞與寫作能力面臨重大考驗。

數年前,筆者向某銀行申辦信用卡,遞件多日未見下文,於是致電詢問。態度親切有禮的客服小姐幫我查詢之後,很流暢地講了這麼一段話:

 

不好意思讓您久等囉!我幫您查了一下,
我們目前還正在做審核資料的動作,
等審核完畢之後就會馬上做製卡的動作,
然後很快就可以做寄發卡片的動作。
您現在只要繼續做等待的動作,
等收到卡片之後再請您記得做開卡的動作,
嗯!對~這樣就可以囉!

 

是的!感謝您的回覆!而且我知道在繼續做等待的動作之前,我必須先做掛電話的動作。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tao&aid=404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