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矛盾難解的「籍籍無名」
2010/04/13 11:12:22瀏覽21818|回應0|推薦12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收錄了兩個音同字異的詞條──「籍籍無名」和「寂寂無名」,前者的意思是「沒有名氣,不為他人所知」,後者的解釋為「不出名,不為他人所知」,其意義完全一樣。這是否表示二者可以相通,我們隨意使用哪一個都可以呢?

 

「寂寂」何義?

 

「寂」的本義為安靜無聲之意。從本義引申,可發展出「安閑、恬靜」、「孤單、冷落、冷清」等義。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借為涅槃之異名,也與「寂」的本義相關。無論古代漢語或現代漢語,「寂」字的意涵大抵不外上述諸義。

以今存文獻來看,「寂寂」二字疊用,最早可追溯至東漢詩人秦嘉〈贈婦詩〉:「寂寂獨居,寥寥空室。」以「寂寂」與「寥寥」相對成文,即在強調孤獨寂寞之意。此後,「寂寂」更成為漢末六朝詩文的習見詞語,隨舉數例:

 

菴菴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顧瞻空寂寂,唯聞燕雀聲。(東漢.徐幹〈情詩〉)

寂寂長夜,或群或黨,去來無方,亂我精爽。(魏.曹植〈釋愁文〉)

寂寂楊子宅,門無卿相輿。(晉.左思〈詠史詩〉)

寥寥空堂,寂寂響戶。(晉.孫綽〈表哀詩〉)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晉.陶淵明〈飲酒詩〉)

寂寂掩高門,寥寥空廣廈。(宋.王微〈雜詩〉)

寂寂深松晚,寧知琴瑟悲。(齊.謝朓〈銅雀悲〉)

遙遙長路遠,寂寂行人疎。(梁.何遜〈落日前墟望贈范廣州雲詩〉)

 

由上述諸例可知,「寂寂」所呈現的意涵,大抵不脫「安靜無聲」、「孤寂冷清」等義。時至明代,則出現「寂寂無聞」的用例,如馮夢龍《醒世恒言》卷28〈吳衙內鄰舟赴約〉:

 

秀娥坐了更餘,仔細聽那兩船人聲靜悄,寂寂無聞。料得無事,遂把剪刀向桌兒上廝琅的一響。

 

其義仍是表示寂靜無聲之意。與馮氏同時的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卷4〈薩王二真君之始〉則有這麼一段話:

 

此二宮者,俱在京師兌隅,雄麗軒敞,不下宮掖。而他正神列在祀典者,顧寂寂無聞。

 

這裡的「寂寂無聞」又衍生為形容諸神明沒有名氣,不為人所重視。現代漢語裡的「寂寂無名」顯然就是從「寂寂無聞」的衍生義轉化而來的詞語。清人顧嗣立編《元詩選》收錄吳澄〈雪巖詩〉云:

 

木長柔枝草長藤,鳳凰岡下老雲仍。清名寂寂無名叟,白髮蕭蕭有髮僧。晴霰撒珠泉噴薄,莫煙凝翠石崚嶒。寒山生怕人饒舌,喚作雪巖渠不譍。

 

詩中的「寂寂」雖然沒有和「無名」結合成一個詞組,但從詩意來看,也足可說明現代漢語裡的「寂寂無名」應以「寂寂」為正字。

 

「籍籍」與「無名」不合

 

「籍籍」疊用,往往表示以下幾種意涵:

一、縱橫交錯的樣子。例如《漢書.武五子傳.燕剌王旦》:「華容夫人起舞曰:『髮紛紛兮寘渠,骨籍籍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兩渠間兮,君子獨安居!』」顏師古注:「籍籍,從橫貌也。」

二、眾多紛亂的樣子。例如《漢書.劉屈氂傳》:「上怒曰:『事籍籍如此,何謂祕也?』」顏師古注:「籍籍,猶紛紛也。」

三、眾聲喧嘩的樣子。例如《漢書.景十三王傳.江都易王非》:「後數使使至長安迎徵臣,魯恭王太后聞之,遺徵臣書曰:『國中口語籍籍,慎無復至江都。』」顏師古注:「籍籍,諠聒之意。」

四、聲名盛大的樣子。例如《文選.袁淑〈傚曹子建樂府白馬篇〉》:「籍籍關外來,車徒傾國鄽」,呂延濟注:「籍籍,諠盛貌。」又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大師銅梁秀,籍籍名家孫」,仇兆鰲注:「籍籍,聲名之盛也。」

由此看來,「籍籍」所表現的,是人們奔相走告,使名聲流傳在外的意思。如此大肆宣揚,又怎麼會「無名」呢?然則「籍籍」與「無名」的語義完全相反,二詞連用實屬矛盾!

 

「籍籍」本字應作「藉藉」

 

細心的讀者或許已注意到,上述「籍籍」的四個義項都與「籍」字無關。「籍」字从竹,本義是「簿書」,亦即官府「籍疏人名戶口」(《釋名.釋書契》)的文書簿冊。由此引申的意涵大抵皆與簿冊、登錄有關:

 

〔本義〕簿書

 〔引申〕個人對國家、組織的隸屬關係籍貫

 〔引申〕各種稅捐的統稱徵集沒收家財親族的刑罰

 〔引申〕登記、記錄

 〔引申〕書冊

 

「籍籍」的諸多意涵,皆與「籍」的本義或引申義無涉。「籍籍」的本字應是「藉藉」。《說文》解釋:「藉,祭藉也。一曰艸不編狼藉。」其字本有二義,是音義不同的同形詞──表「祭藉」(古代祭祀時墊在供品底下的墊子)義的「藉」念ㄐㄧㄝˋ,表「狼藉」(雜亂、盛多的意思)義的「藉」念ㄐㄧˊ。前述「籍籍」諸義,就是從「狼藉」之義引申而來,並以疊字加強其義。其衍義情形為:

 

〔本義〕艸不編狼藉
    
〔引申〕泛指任何事物縱橫交錯的樣子
    
〔引申〕眾多紛亂的樣子
    
〔引申〕眾聲喧嘩的樣子
    
〔引申〕聲名盛大的樣子

 

「狼藉」的「藉」與「籍」同音ㄐㄧˊ,所以可說「籍」是「藉」的同音假借;而兩字的形體相當近似,也導致古籍傳寫刊刻時,經常將兩字混用。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呂后分封諸呂為王,危及劉氏政權,此時右丞相陳平聽從陸賈的建議,與絳侯周勃聯手,終於消弭了政治危機,「陸生以此游漢廷公卿閒,名聲藉甚。」【《漢書.陸賈傳》作「名聲籍甚」。】後來就以「聲名藉甚」形容人在社會上的名聲顯赫、評價很高。由此可知,「藉藉(籍籍)」與「無名」的意涵完全相反,不可連用。

曾有讀者向教育部反映《重編國語辭典》所收「籍籍無名」一詞實為誤收,但教育部在答覆文裡寫道:

 

(籍籍無名)之來源待考證,極可能為(無籍籍名)之誤用,如三民書局所編的<大辭典>(1511)收有"籍籍"一詞,釋作形容聲名盛大。由此可知"籍籍無名"當為"無籍籍名"之誤用.雖為誤用,但"籍籍無名"一詞己廣為大眾所使用,為了反映語言的實際情況,所以本辭典收錄此詞。【摘自教育部網站,原文標點符號照引不改。】

 

由教育部主編的語文工具書,往往被中小學教師奉為圭臬,在社會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影響非常深遠,因此其編纂工作更應謹慎為之。《重編國語辭典》本應就這類誤詞加以辨正,怎可明知其為「誤用」,卻因其「已廣為大眾所使用」而予以收錄?更何況在正誤二詞皆見使用的情況下,「廣為大眾所使用」的界定準則或統計數據為何,也未見說明。「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辭書編纂工作龐雜,偶因失檢而誤收詞條,實不必太過苛責。我們不妨引頸企盼教育部能從善如流,儘速改正該辭典的錯誤。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tao&aid=3938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