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無旁?」──「騖」和「鶩」的千年糾葛
2012/08/09 15:02:59瀏覽21820|回應0|推薦26

「心無旁騖」的「騖」,有人主張應該是「鶩」。這倆字讀音相同,字形又非常近似,真要分辨出是非曲直,或許可從字源分析著手。

「騖」的本義是「亂跑」,從部首「馬」可知這是從馬匹奔馳的形象發展出來的詞語。馬匹奮力奔騰的速度很快,就讓「騖」字引申出「迅速前行」之意,唐代王冰註解《素問》「肝脈騖暴,有所驚駭」句說:「騖謂馳騖,言其迅急也。」再從馬匹向前奔騰迅急如風不可阻遏的景象聯想,就引申出「勉力追求、追逐、強求」的意思,《爾雅.釋詁》解釋「騖,強也」即是此義。「騖」的詞義發展大抵如下:

 

[本義](馬匹)亂跑
    
[引申]迅速前行[引申]勉力追求、追逐、強求

 

「旁騖」的意思是說因為別有追求而不專心,其中的「騖」取的就是第二層引申義。那麼,寫成鳥部的「旁鶩」對不對呢?

「鶩」是一種野鴨,又名舒鳧。不管野鴨群集的數量再怎麼多,奔跑飛行得再怎麼快,大概都跑不出馬匹的迅猛之力,所以「鶩」字的詞義發展,「理論上」應該不會衍生出類似「騖」字引申的詞義。之所以強調「理論上」,就是因為問題如果這麼簡單,這篇文章也甭寫了。

我們很容易可以在工具書中查到以下的文例:

 

-          《淮南子.主術訓》:「故至精之所動,……雖馳傳鶩置,不若此其亟。」「猿得木而捷,魚得水而鶩。」這裡的「鶩」,顯然都是「騖」字迅速前行的意思。

-          清人阮葵生《茶餘客話》:「蓋一時延賞虛聲及閥閱子弟之鶩名者,亦不無濫舉云。」這裡的「鶩」實際也是取「騖」字的追求之意。

 

當然也有把「鶩」反用成「騖」的文例:

 

-          三蘇之蘇轍〈和文與可洋州園亭三十詠.水池〉:「好在水中魚,何愁池上騖。」相信即使是迷你馬跑進池子裡游泳,也很難「好在水中魚」吧!

-          元代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二折:「漁翁也再不見落霞低伴孤飛騖。」難不成這裡講的是飛天神馬?

 

從這些文例可以輕易看出──「騖」和「鶩」因讀音相同、字形相近而糾葛相混的現象,還真是歷史悠久得很!更何況這類形音近似的字,在「差不多」風尚盛行的傳統社會氛圍裡,會有多少人認為有嚴加區別的必要?不過筆者在此要請讀者特別留意:我們絕不能因這些文例就把混用的帳算到《淮南子》或蘇轍頭上,畢竟我們看到的不是原始手稿,作者起初用的是哪一個字,任誰也無法確知。在文獻的流傳過程中,任何一個老眼昏花的抄寫校對、不夠細心謹慎的雕版排字所造成的手民之誤,都可能成為後來的定本。也或許這些文獻是在某個年代的抄寫刊刻時,有一些不認為分辨「騖/鶩」多麼重要的傢伙參與其中,從而導致了這些文獻現象。嚴謹治學的人不會因為《淮南子》這條文例就說「騖」和「鶩」混用了二千年;本文標題的「千年」二字也非實數,只在強調歷史悠久而已。

簡單地說,「騖」字有「迅速前行」和「勉力追求」的意思,都是從本義引申而來,所以「心無旁騖」無疑是正確的寫法。至於「鶩」之所以產生這些意義,基本上都是因為和「騖」的形音關係而借用過來的,我們姑且可把它歸類為「本有其字的假借」。

寫那麼多,到底「旁鶩」是不是錯字呢?

我們都知道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當「綸巾」必須念ㄍㄨㄢ成為全民共識之後,念本音反而會被眾人恥笑。【請參看本部落格〈「綸巾」──積非成是的讀音〉一文】沒有多少人會在意「綸巾」為什麼不能照本音念,人們執著的其實就只是「約定俗成」四字而已。當然「騖/鶩」的演化尚未達到「綸巾」那樣是非決絕的程度,只是按照這個邏輯──孰對孰錯,自在人心。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tao&aid=670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