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每況愈下」有何不可?
2013/12/15 10:41:39瀏覽4425|回應1|推薦19

形容情況愈來愈糟,有人認為該用「每況愈下」,也有人主張「每下愈況」才是正解。到底哪個才對呢?

支持「每下愈況」者,大抵都是拿《莊子.知北遊》這段話當作證據: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

 

這是「每下愈況」這四個字(不論怎麼排列組合)的最早出處。因為最早,所以就被許多人奉為圭臬。

但我們應當留意,莊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正獲(管理市場的官員)問監市(管理市場的另一個官員)判斷豬隻肥瘦的方法,答案是愈低下(愈不容易肥)的部位愈容易推知肥瘦。詞組的單字解釋如下:

 

凡是、只要

低下之處

更加

推求、推測

 

也就是說,《莊子》的「每下愈況」,沒有「情況愈來愈糟」的意思。而且一直到宋代之前,也沒有使用「每下愈況」表示「情況愈來愈糟」的文例。

「每況愈下」是到了宋朝才出現的用法。宋人葉夢得(1077-1148)在《石林燕語》卷3用上了「每下」一詞:

 

建中靖國初,曾丞相布當國,命劉燾為館職,取淳化所遺與近出者,別為《續法帖》十卷,字多作燾體,又每下矣!

 

這裡的「每下」,就是更糟的意思。這個詞彙的產生,純粹只是取兩字的意思組合,和「每下愈況」毫無關係。但是不久之後,「每下」這個新鮮的詞彙就廣泛流行,並且出現增生變體。例如成書於1167年的胡仔(1095-1170)《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東坡一》:

 

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間有不入腔處。非盡如此,後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況愈下,蓋其謬耳!

 

又洪邁(1123-1202)《容齋續筆》卷8

 

人人自以為君平,家家自以為季主,每況愈下,由是藉手于達官要人,舟車交錯於道路。

 

這些「每況愈下」,都是「情況愈來愈糟」的意思。顯然當「每下」成為流行詞語之後,就有人把它和不相干的「每下愈況」聯想在一起,並利用這四個字重新排列組合,從而造出了「每況愈下」,通行至今。新詞組的單字解釋如下:

 

經常、屢屢

情形、狀況

更加

向下、變糟

 

然則「每況愈下」是從「每下」衍生而來的詞彙,它和「每下愈況」只是用字相同,意義本來沒有關聯。後來因為兩個詞彙的長相太過相似,從而使人們誤以為「每下愈況」也有情況愈來愈糟的意思。時至今日,兩個詞彙混用已久,且「每下愈況」的原始意義也已罕用,混用雖不致於造成辨義的困擾但請留意的是,要形容情況愈來愈糟,「每況愈下」才是正確的用法。所以當有人這麼說時,可千萬別再說他國文老師沒教好囉!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tao&aid=9933242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支持,您說的沒錯!
2013/12/16 05:13
"每況愈下" 己約定成俗,轉借形成新的 definition,應接受新解。另外一個類似的成語是: 朝三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