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17 13:14:13瀏覽805|回應0|推薦1 | |
所謂社會問題,意即集體的問題,因為牽涉範圍極廣,難以三言兩語一刀兩斷,於是,社會裡能否有一個理性公開的論辯平台,除代表問題的解決能否公允,更象徵一個民主社會的正向發展與否。 只是台灣的傳媒通常懶惰,理性與事實難受其青睞,以致取巧的政客總有可趁之機每每訴諸意識型態,在綁架輿論地同時拐騙正義。我們的公民社會至此喪失了邊走邊學的姿態,只得日日夜夜地在衝突與仇恨的情緒裡輪迴,跌跌撞撞、不得超生。 而近來頗富盛名的"轉型正義"再次左證了上述論調。 我不是政治系的學生,對於政治活動也一向興趣缺缺,但秉持身為知識份子對於正義和公理的堅持,我不禁想和各位分享,自己對於轉型正義一詞極其淺薄卻絕對夠用的理解。 轉型正義定義上而言意指:新興民主國家對於過去政府錯誤或不正義行為的瀰補。包含對過去的迫害者追究罪行,或其所獲得不當利益的追討。不過,在過程中也要注意「集體不正義」、「選擇性的審判」、「信賴保護原則」與「法治國家中的正當程序」等面向。 就以上定義而言,台灣社會在現階段高唱轉型正義並不恰當且啟人疑竇,因為台灣早已脫離威權體制,就國家發展歷程而言算不上是「新興民主國家」,除非執政單位以為我國的民主化從過去到現在〈包含民進檔執政六年〉一直未有實質進步,甚至始終停留在啞啞學語的"新興"階段。 當然,這並不是說一旦在政治上過渡了轉型期,過去的正義就不值得被追討;只是在為政者的切入時機(每年的228與選舉前後)引人想入非非,執行手段又格外粗暴的情況下,這樣的"正義"聽起來相當諷刺。〈當然在野黨對承認歷史錯誤的泄沓無能、敷衍塞責與缺乏誠意也是正義不得伸張的主因之二〉 所以從去蔣、公家機關正名運動、到中正紀念堂外圍牆拆除,這些案例都可以直接跨躍公開論辯的層次,在國家機器的蠻橫無理與在野黨的避重就輕下,一次又一次地淪為操弄族群、加深對立的民粹式激化手段。 其實,轉形正義並非事後清算,透過對過去的懊悔、認錯與補償,目的是在記取教訓、邁步向前,而非浸淫於歷史的傷疤裡依偎取暖、心生怨懟。 正義的本質除了善惡分明,更強調一種包容與謙卑的精神,台灣社會裡的領導者往往忽略這點,以致正義總在不知不覺間成為利刃般的仇恨導體。 轉形要正義,手段要溫柔。轉形的目的是為了原諒與進步,所以需要現在的正義與更大的智慧來瀰補過去的錯誤;如果僅是滿懷仇恨並挾帶私人利益般地舔拭傷口,傷痛不但終難復原,正義亦無法成功轉型。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