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科技始終背離人性
2011/02/07 12:34:57瀏覽582|回應0|推薦1

2010年歲末年終,臉書(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毫無意外地當選了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時代雜誌以近二十頁的份量,大篇幅報導這位年度紅人的發跡歷程。其所創造的產品--臉書--更被譽為具劃時代影響力,極可能改變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

記者Grossman將Zuckerberg的成功歸因於其對人類心理的瞭解。他認為,Zuckerberg成功運用了「人是群聚的動物」(人是透過周遭的人際關係來認識世界的)這個基本心理特徵,翻轉了過去網路世界匿名性、虛擬性的運作邏輯;在臉書建構的世界裡,人們不必躲躲藏藏或偽裝他人,使用者可以成為他自己。因此,「臉書」設計地初衷就是要讓使用者將「生活世界」與「網路世界」聯結,而不是疏遠彼此。正是這個創見讓臉書很快被使用者接受,並透過人際網絡流傳至世界各個角落。

「懂電腦科技的人或許很多,但在應用科技之餘又能兼顧人類心理的發明卻很少,而Zuckerberg則將兩者結合的很好」。

然而,Zuckerberg真理解人類心理?

Facebook最大的盲點即是隱私權。其功能設計往往讓使用者個人資料在不經意中流向他方。然而Zuckerberg對這個問題並不在意,其在乎的是如何讓世界變得更透明(transparency),人與人聯結更緊密;因此,人們該如何隱藏自己根本不在考量中。

根據Zuckerberg的說法,「除非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否則沒什麼好隱藏的」,「如果你有秘密不想被人發現,也許這些事本質上就是錯的」(If you have something that you don't want anyone to know, maybe you shouldn't doing it in the first place)。Zuckerberg甚至主張,「一個保有多重身份認同的人即是失去完整性(integrity)的表現」。

令人詫異的,不是這些看似天真的論述背後蘊藏多少極權主義思維,因為任何觀點走向極端總是帶著極權主義枝芽。真正令人不安的是一位正在改寫人類歷史的「發明家」對人性與社會的預設竟是如此蒼白荒謬,不堪聞問。

事實上,秘密與隱私不但是人性根本,更是人際關係存乎之必然。人們需要隱私,不是為了隱藏自己,而是有些事只需自己知道,社會、他人無權也毋須聞問。人們需要秘密,不是為了遠離人群,而是為了與社會和他人互動。如果非得赤裸裸地面向社會,社會關係根本無法建立,從認識-熟悉-理解到包容這種相知相惜的交友歷程也就無從存在。人們擁有多重身份並不詭異,因為我們同時是自己也是他人的部屬長官、親友仇敵,這些身份共同構築了我們是誰,以及自我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我完全無法想像自我如何在沒有隱私的狀態中存活下來,並在抵抗主流文化和同儕壓力的齊一性中保有創意和異議。Zuckerberg大學時雖主修心理,但顯然對人性和社會一無所悉。

保持距離,劃定隱私邊界並在這個基礎上互動溝通正是人與人相處最好的方式;太過黏膩的關係往往也是最疏離的(因為關係沒有空間滋長)。

Zuckerberg的論述彰顯了當代奇才的共同困局。某些個體雖然在專業領域發光發熱,為自己創造可觀的名聲和財富,但卻對廣袤社會文化和整體人類處境欠缺理解,其所發明的科技只是技術--把人與物的互動單純化到單一向度--而欠缺深刻的文化思考與人文關懷。這些發明究竟會把人類帶向何方,禍福難卜。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igor314&aid=485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