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14 05:38:01瀏覽1714|回應5|推薦18 | |
春秋戰國時代,諸候爭霸。地處西埵,人不是最多,地不是最大,資源不是最豐富,文化不是最發達,科技不是最進步,起步也不是最早的秦國,卻逐步發展成為當時的超級強國,不斷對各國鯨吞蠶食,終至統一六國。 據了解在爭霸過程中,和東方大國相比,秦國畢竟還是文化較落後,不夠富饒的國家,反映在秦軍的裝備和武器上,既不夠豐盛,也不夠精良。然而在多次遭遇戰爭當中,秦軍所到之處,各國無不望風披靡,秦軍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令各國士卒,聞風喪膽。何以致之? 當然這不會是因為單一個原因,歷史學者或是軍事專家們當能提出各種理論和實據。然而有一點是歷史上的公論:秦國社會和秦國士兵,"勇於公戰、怯於私鬥。" 這個文化現象,顯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經過幾次大小變法,逐步達到的。這是人類文明歷史上,一個極為了不起的重大教育成就。秦國,一個二千多年前的西方野蠻國家,就已經找到方法做到了。 只可惜,我們的歷史學家,或是教育學家,顯然並沒有花下特別的心思,將他們的方法仔細研究之後,提出精華,形成文獻,應用在今日的教育實務上面。 我相信,歷朝歷代,古今中外,都不斷有人發明了新穎的教育措施與方法,並達到了奇效。但至少很可惜的,這些措施和方法的思想、理論、和效果,顯然沒有形成世人容易了解的普及知識,以致於人們不知應用。 如果二千多年前,落後而缺乏文化的秦國領導者,都能夠想出讓秦國人民普遍性的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的方法;沒有道理我們今天會想不出或是找不到良好可行的措施與方法,讓學校的學生,能夠一心向學,無意霸凌。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