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27 11:41:15瀏覽1352|回應1|推薦8 | |
休士頓是一個沒山沒水的城市,可說毫無觀光景點,若有人來訪,除了到休士頓港河道、墨西哥灣旁的蓋文斯頓走走之外,大概只有一個太空中心(The Johnson Space Center)還值得去看看。 這個詹森太空中心舉世聞名,以致使得許多人誤以為只要談到太空中心就是指休士頓的那個太空中心,其實 NASA 指的是在美國華府的太空總署(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該署屬下有大大小小約十多個太空中心或研究中心等相關設施,較有名的諸如加州的 Jet Propulsion Lab. ,我就曾走訪過阿拉巴馬州的 The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休士頓的詹森太空中心不過是其中之一,主要的任務是負責太空飛行器的設計、研發、太空人的訓練與飛行任務控管(mission control)等工作;一般來說,太空梭從佛羅里達卡納維爾角的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升空後,就由詹森太空中心接手監控與連絡,若有任何狀況發生,也由詹森太空中心的地面專家協助解決,完成飛行任務後,太空梭就穿過大氣層,返回地球,在加州降落。 我在休士頓的時候,憑著市政府警察局發給的記者證,經常可以進入太空中心採訪,但也許受恐怖分子攻擊事件的影響,太空中心的管制越來越嚴格,太空中心就在左近增添了一處類似遊樂場的設施,以便民眾購票入場參觀;那個太空遊樂場內陳設的一切主要是為了幫助民眾瞭解人類探索太空的意義、過程與現況,寓教育於娛樂。許多從台灣去的訪客都曾去參觀過那個中心。 1985年4月29日,"挑戰者"太空梭載著七位科學家、二隻松鼠猴和24隻白老鼠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升空,其中有一位王贛駿博士, 由於他是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華人,消息傳出後,所有的媒體都追逐這位科學家,希望能訪問他,可是從1978年太空總署在全美五百多項計畫中,把王贛駿所提"零地心引力液狀實驗計畫"納入"挑戰者"太空梭的14項飛行研究計畫後,他就開始忙著在南加州、亞利桑納州、佛州與德州各地接受太空飛行任務的相關訓練,新聞記者很難掌握他的行蹤,只能從側面作一些零星報導。 我不斷地嘗試,終於連絡上他,約好某一天,趁著他到休士頓接受訓練的機會去訪問他;當天晚上,我偕同協調處休士頓辦事處長劉恩第,一同駕車到休士頓南郊的阿靈頓空軍基地去見王贛駿,成功地作了一次專訪,劉恩第也藉機邀請他完成任務後,到台灣去訪問。 在太空中心熱控制系統專家張元樵博士的協助下,我曾有機會訪問到太空中心的許多專家,分別就他們各自的專長談他們對美國太空計畫發展的奉獻。張元樵是一位物理學家,從師範大學畢業後,赴美深造,取得太空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參加了美國航太界。從1981年到 2009年,NASA共發射了126次太空梭飛行,他就參與了 121次,並主導其中81次任務的太空梭機體和內部數以百萬組件的溫度控制,確保飛行任務成功。 他曾告訴我說,太空梭在軌道中飛行時,必須不停翻滾讓機體每一面都能受到太陽的照射,主要就是為了控制太空梭保溫系統,那其實就像我們烤肉一樣,必須不停翻轉。這樣的比喻使我再一次體會到人類生活中一些不太受到注意的做法與科學的應用有相當的關聯,因而認知到在一些科技新聞的報導中,不應該只包含一些讀者看不懂的術語或專有名詞、深奧理論,而應由生活面告訴讀者,某一項科技對增進人類生活的重要意義。 按照當時擬定的採訪計畫,下一步我必須設法打進德州醫學中心 (The Texas Medical Center),該中心也非常有名,有許多尖端的醫學研究都在那兒完成,尤以1968年貝勒醫學院 (The Baylor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in Houston) 醫生戴貝基 (Michael Debakey)和庫力 (Denton Cooley)繼南非醫生巴納德(Christiaan Barnard)之後,在美完成了第一個心臟移植手術,使得該中心名揚全球,時至今日,每年有許多世界各國的重要人物和平民千里迢迢跑到休士頓去求診。 德州醫學中心裡的安德森癌症中心( The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德州兒童醫院 (The Texas Children Hospital)等醫學機構都有許多華裔科學家,他們的研究工作和成果都極為有趣,值得報導。我曾訪問過安德森癌症中心腫瘤與分子細胞系主任洪明奇、心臟科權威葉篤行,他們都是台灣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許多年後,有許多中國大陸來的科學家也到了德州醫學中心,追隨那些來自台灣的世界級頂尖科學家從事研究。 除了這些新聞之外,我也曾採訪過一些比較"軟性"的新聞,例如1984年當選的華裔美國小姐梅仙麗(Mai Shanley),她的愛爾蘭裔父親曾是駐台美軍,娶了她母親,一位台灣佳麗,生下了她。梅仙麗是代表新墨西哥州當選美國小姐,她與台灣的血脈自然引起了許多台灣讀者的關切。 不久,我很幸運打聽到她將到休士頓替一家珠寶店作宣傳的機會,到了那一天,我趕到那家珠寶店外,隨著排著長龍想跟她握手的仰慕者在5月的美南烈日下等候,輪到我走近那家珠寶店的櫃台時,才有機會作了兩、三分鐘的訪問,取得所需資料後,立刻趕回去發稿。這次採訪使我想起教採訪學的老師曾告訴我們,有許多新聞是在偶然的情狀下獲得,如果沒把握到那機會,就會失掉了那則新聞。 自從聽說來自台灣的國劇程派青衣傳人古愛蓮已從紐約、德州大學城搬到休士頓後,我一直設法訪問她,儘管這位曾紅極一時的藝人已遠離了舞台,可是她在劇藝上成就和她與已故合眾國際社駐台記者蕭樹倫的一段戀情仍牽引著許多人的關注。也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冒雨找到了她,作了一次訪談。當她娓娓述說著她恬澹平靜的生活時,我突然覺得"人到中年萬事休"這句話並不那麼真確。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