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大陸立法限制兒少打電玩的反思
2021/09/05 00:43:19瀏覽3668|回應1|推薦18

上週,中國大陸宣布新法令,將禁止18歲以下兒少在開學期間的週間打網路遊戲,並規定兒少每個週末最多只能打三小時網遊,以透過強制兒少實名制註冊網遊帳號來實施。這項新政在家長間引發熱烈討論,也有人開玩笑說:「喔,所以網路遊戲的問題已經嚴重到必須出動國家機器來干涉了嗎?」

但是,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和一個長期報導相關議題、目前正在以此為主題寫一本新書的資深記者,我覺得這不好笑。這其實很不智。

我們不需要政府政令來規範孩子的休閒活動。我們需要的是加強媒體素養教育,引導孩子認識所有的網路媒體、包括網路遊戲的利與弊,以及如何負責任地上網路、打電玩,因為這是21世紀公民必備的素養,不論你住在哪個國家都一樣。我們需要給孩子機會去學習怎樣平衡線上和線下生活,而家長需要的是這方面的教養資源,不是政策開罰。

即使在網路時代來臨以前,電玩也常常被指責為社會問題的根源。對「新媒體」的懷疑也不是從電玩開始,在這之前,不同世代的家長也曾經擔心過漫畫、電視等不同媒體對孩子身心的影響。而網路遊戲,只不過是背負起「成癮」、「暴戾」、「反社會」等罪名的最新一個新媒體。

中共官媒稱網路遊戲是「精神鴉片」,把網遊比做毒品。的確,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於2018年版的疾病分類手冊中,將「電玩成癮」列為心理疾病,但打電玩並不一定等於電玩成癮。打電玩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這是一種讓人覺得愉悅的神經遞質,因為打電玩是一種令人愉快的活動。吃薯片也會讓大腦釋放多巴胺,醫生會建議病人不要吃太多薯片,但是我們不會立法去限制吃薯片。立法限制一項物質或活動的前提是,這項活動或物質會毫無例外地對其長期使用者產生負面影響,吸食毒品就是。但英國牛津大學研究顯示,打電玩對個別玩家產生的長期影響差別很大,並不是打多了電玩就會成癮,而且對於許多玩家而言,打電玩的長期影響是正面的。

例如,荷蘭拉得堡大學研究發現,在適當接觸的前提下,網遊是一種在網路時代與人接觸的良好媒介。英國伯明罕大學研究也建議,電玩可以被設計為教學工具來使用。另有多項研究指出,適當玩電玩有助兒少減輕壓力,並不會發生成癮後遺症。

所以,電玩是否成癮,取決於我們能不能負責、適當地玩電玩,所以為什麼要剝奪孩子們學習自我控制的機會,反而用政令來限制他們?也有專家擔心強制兒少實名制註冊網遊帳號的後果——目前在美國及歐盟,基於隱私顧慮,都立法禁止網遊業者蒐集十三歲以下兒少玩家的個資。

電玩成癮背後的心理原因很複雜,絕非「打多了電玩就會成癮、打少一點就沒事」。立法限制兒少打電玩,短期內我們也許可以看到18歲以下兒少成癮的現象減少,但卻會養出更多年滿18歲卻缺乏自制力、缺乏媒體素養的成人。媒體素養教育才是電玩或網路成癮真正的解藥,立法限制兒少打電玩只是治標不治本的短期止痛藥(附帶一提,止痛藥也是會成癮的)。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wtseng&aid=167336946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9/14 17:16
某些青少年自制力薄弱
適当的約束誰曰不宜
旅美記者曾小貓(twtseng) 於 2021-09-18 06:04 回覆:
適當約束是極好的,但這不是適當約束,而是只會造成反效果的愚蠢手段。

首先,由政府監控兒少私人網路帳號,不論什麼理由,在任何一個民主國家都不可能發生,因為這是動搖民主根本的事。

另一方面,身為一個長期報導相關議題、目前正在以此為主題寫一本新書的資深記者,我非常理解家長們的憂慮。網遊成癮不是想像,而是真實存在的問題。儘管如此,我非常懷疑中國政府這次的手段會成功——事實上,在這之前他們已經嘗試過各種民主國家無法想像的嚴厲規管方式,但中國青少年網遊成癮率仍然領先全球,因為他們所採取的,包括這次的新政,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手段。

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是,不論家長(或政府)手上有多少硬體或軟體工具來控制網路世界,兒少都有辦法突破。任何一個12歲的孩子,只要他夠想玩電玩,他就有本事突破防線。我採訪過的電玩成癮的小孩們,都懂得各種翻牆花招,清除軟硬體中的時間紀錄,駭進鄰居的網路,在麥當勞的停車場一口氣下載36小時的電玩影片,或者借用不玩網遊的同學的帳號⋯⋯方法要多少有多少,光這些方法就可以寫一本書。

防治電玩成癮,唯一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想做出改變,引導他們願意花心力去自我控制,而不激勵他們花心力去突破防線。沒有任何政府規管能讓孩子自己想做出改變,我們需要的是數位素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