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鰻魚不寫日記】
2018/12/04 22:35:25瀏覽149|回應0|推薦0

吃不到鰻魚(今年鰻苗價格逼近150-200元/尾的天價),對日本人的打擊會很大,因為日本從4000年前就開始吃鰻魚,200年前江戸時代後期確立「蒲燒鰻」吃法,鰻魚、壽司、天婦羅並稱為「江戶之味」,鰻魚已經是一種「世界無形文化遺產」,所以他們憂慮「鰻魚料理」會成為歷史名詞,但其實不只是從餐桌消失或飲食文化問題,更大隱憂是物種消失的危機!

為什麼日本鰻會瀕臨滅種危機?日本鰻(分類學上屬於「鰻鱺目」,為淡水鰻)是非常獨特且謎樣的物種,銀鰻如果沒有回到馬里亞納群島海域就無法產卵(產卵場一直是個謎,直到2009年才確定),原因至今尚未解開,所以到目前為止只能捕撈鰻線來「養」而不能「繁殖」鰻魚。曾經,日本水產養殖研究所的田中秀樹歷經辛苦,陸續解決了,不進入性成熟、不吃、不變態等問題,成功養殖出一批鰻苗,但因為死亡率太高,鰻苗每條成本價100萬日元,難以商業化。

鰻魚生活史,大致分為,卵、柳葉鰻、玻璃鰻、鰻線、黃鰻以及銀鰻這幾個階段。成鰻每年4~11月在在馬里亞納群島海域產卵,產卵後成鰻隨即死亡(一生只產一次卵),孵化後的仔魚被稱為柳葉鰻,側扁的體型適合海上長距離漂游。柳葉鰻隨著北赤道洋流、黒潮漂游,一邊成長一邊洄游到台灣、中國、韓國及日本沿岸,這時柳葉鰻變態成透明的玻璃鰻,接著脫離黑潮進入河川入海口,此時因為身上出現黑色素,稱做鰻線,從卵孵化後到鰻線需四到六個月成長期。

鰻線到了陸地河川變態成黃鰻,在河川生活4-6年後,待性成熟便準備離開河川棲息地,再度洄游到五千公里外的馬里亞納群島海域繁殖,這時為了適應洄游的深海環境,降海前會再變態成腹側為銀灰色的銀鰻,奇妙的是,銀鰻消化道會開始退化萎縮,不再進食,同時眼睛變大,胸鰭變黑變寬。降海後生殖腺才逐漸發育(鰻魚一生下來就沒有性染色體,後天環境決定鰻魚的性別),洄游到出生地產卵繁殖下一代後死亡,生命就此完成新舊交替。從河川棲息地游回大海出生地產卵,約需半年時間,其降海的洄游路線到目前仍然是個謎

而因為鰻魚無法人工繁殖,所以每年11月起至隔年2月間,漁民趁機在河川出海口捕撈正要溯河而上的野生鰻線,接著再賣給養殖戶進行人工養殖。這時的鰻線已孵化約3個月左右,還需再經過1年以上的養殖才能達到4P大小(指1公斤有4尾鰻魚,也稱「四尾中心」),這個大小的鰻魚,除了口感細緻、魚肉與油脂的分佈比例佳外,另一個原因是,去頭尾切成二枚後的長度,正好符合食用鰻魚的食器-木製漆器盒。

讓日本鰻走向滅絕之路,主要原因是過度捕撈、環境破壞、氣候變化。漁民在河口捕撈鰻苗;在河川捕捉尚未洄游出海產卵的成鰻;河川棲息地又有環境、水質污染;沿海濕地消失;洋流變化等諸多不利生存因素下,鰻魚當然會變成快消失的物種,因此在2014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把日本鰻列入瀕危物種名單(2014年下半年美洲鰻也列入瀕危物種,歐洲鰻則列名「極危」物種名單)。

日本「鰻魚博士」塚本勝巳表示,「如果我們要繼續吃鰻魚,我們就應該從文化角度與科學角度一併了解牠。」所以除了呼籲漁民一起加入保護鰻魚的行列,「網開一面」限制捕撈鰻苗數量、讓更多成鰻降海回到大海繁殖外,消費者也要知道鰻魚的“不被繁殖”特性和滅種危機,為了後代子孫還有一碗鰻魚飯吃,我們就要自覺的少吃一碗鰻魚飯!

關於後天環境決定鰻魚性別這點,補記一個很有趣的“番外篇”,

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發表的個人第一篇科學論文,題目就是“對鰻魚生殖器官的形態和細微結構的觀察”,因為當時的人不知道怎麼分辨鰻魚的性別,所以他決心研究鰻魚的生殖系統,致力找出公鰻魚體內的睪丸,結果佛洛伊德解剖了四百條鰻魚,還是無法得到任何決定性的結論,當時19歲的佛洛伊德寫信告訴友人,「鰻魚不寫日記」,要確定牠的性別,只有解剖一途,「可惜白費工夫,我切開來看,鰻魚都是母的」。天才如佛洛伊德,大概沒想到鰻魚一生下來就沒有性染色體,須等降海後受周圍環境影響性別,當種群密度低時,主要發育成雌性;種群密度高時,鰻魚主要發育成雄性。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ou921215&aid=12087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