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01 10:28:25瀏覽1382|回應0|推薦3 | |
《易經》源自古天文, 孔子贊《十翼》,闡述〝仰以觀於天文〞,絕對正確,而不是只在空談義理。 漢代易學的大儒學者在具有研讀能力後,應以〝觀〞為最大功能,特色就是象數,以卦氣解說《易經》。 〝觀〞就是視運動的深入研究之意思,就是教人藉著卦象透過仰觀俯察,而觀察宇宙萬象,以了解宇宙人生一切事物道理之本然及所以然。 然而,縱〝觀〞現代所有論及易學,易經之大儒學者〝觀〞其人文義理,〝觀〞其地理物象,卻不曾有幾人真正〝觀〞以天文星象?
《易經》學者若從不涉獵及天星學理,如今真能〝仰以觀於天文〞者,此知音也真實難遇!
中國古天文的左旋與右旋,成為儒家學者研讀《易經》極重要的一個課題,如果不明瞭現代天文學及古人用視運動現象解釋,則《易經》義理將困惑的陷於猜測、玄疑而不知所從。 天文是最古老的科學,早在三皇五帝創天干、地支以定〝歲〞之所在,在堯舜時代,《堯典》月令中星定四時、齊七政、已洞悉綱要,歷代觀測累積而日精益密。 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從〝納甲〞的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可以清楚的知道:鍵、川、根、奪、贛、羅、辰、筭的卦序,是代表:乾、坤、艮、兌、坎、離、震、巽的卦象。看來,帛書《周易》確實可以用〝納甲〞為卦序,考古學者編列的只是數序。 (參考:天干與地支 http://blog.udn.com/tsao144/6976839 )
〝月相納甲〞之陰陽變化,是月右行,舍二十八宿,天體運行的真實現象! 日月相推,右旋違天東移。日陽行緩,月陰行速,當日月同謂之朔。日緩在先,月速相隨謂之弦。月陰與日陽互為衡,分別在天之中謂之望。以月速及於日緩,月光盡而月陰伏於日陽謂之晦。
〝月相納甲〞是不能因為古代術師拿來運用於煉丹方術的〝參同契及納甲占卜〞而抺滅了大自然永恆不變的真實現象。 注釋《易經》而言,多在曆法,甚為罕見於仰觀天文。研讀《易經》的儒家學者,但知曆法及斗建之說,每論及〝天文星象〞,又多以占驗之說,亂以禨祥,更有空疏之士,卻昧於天象,憑臆度而不憑實觀,侈談理氣。 學習《易經》,〝月相納甲〞您若不相信,那為何要相信學者〝以經解經〞的推論及學者自以為是的想當然?
天之動也,一晝一夜而運過周,經星從天而西向,日、月違天而東行。 日行緩,一周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月行速,一晝一夜東行13度有奇。 (漢代以前不知恆星亦有東行,所差甚微,乃歲差現象,歲差之理明,然後知北極星亦動,古今不同。) 「日月右行舍二十八宿;斗左行建十二次。」,參考圖表: 天機本來就存在,有緣份者自會觀察到, 是人因為不知天機,才妄言天機不可洩!
仰觀天文,方知天機: 日月右行舍二十八宿,東行於天之上,是在黃道。 而斗左行建十二月建,天之東升西落是在赤道, 由地平線上觀察羅經所指子午方向分二十四山,唯黃道與赤道在視運動是同在卯、酉方位交合,其他方位實是出入不同一道,此仍是觀測之真實相。 現代研讀《易經》的儒家學者,秉著天文科技勝於古天文,卻各自分別發展出之黃道與赤道天星系統,僅知如此義理,卻不知觀測之實相。(譬如:天氣預報,準不準是一個問題,總還是無法觀測到雲行雨施、氣機流轉之變化) 歷代諸儒家學者研讀《易經》及注釋《易經》,同樣的,僅守其義理卻不知要守其實相。 《易經》之一陰一陽,仰觀俯察,是如此〝簡易〞。 斗左行,天道本來如此〝不易〞。 而日月星右行,氣機循環,〝變易〞之勢也。 《易經》仰觀天文,應從星空上尋求統一象數、義理之間的融合。 請參考:http://blog.udn.com/tsao144/6821614
《易經》通天文之「觀星望斗」:日月右行舍二十八宿;斗左行建十二次。 《易經》是文化五術之淵源,醫易同源,洽詢:e-mail:tsao144@yahoo.com.tw 《易經》以天文星象為淵源,天文課程研習,洽詢專線:0933-711699香冠柏 中國內地聯絡人 簡凌飛:手機8615013519911。香手機:85251351359。 |
|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