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2/23 14:33:35瀏覽1540|回應0|推薦0 | |
天北極與地球磁北的「中宮立極」: 「天北極」的位置點在地球子午中軸線的歲差圈尋求,年年移易甚微,歷來常常被忽略而不察。 西方天星學;認為「天北極」的位置點,3,000年前不會有恆星出現,也就沒有北極星。 東方天星學;在某一時代,中天位置不動的天北極,古人把最接近「天北極」的旋轉式恆星定為「北極星」,並藉由「北極星」來判斷真屬於「天北極」的位置。 3,000年前(周朝)就在「天北極」旁極距6.5度,擷取用旋轉「天北極」的恆星叫「帝星」當北極星。 現代市面上的「勘輿羅盤」之磁針,指北當子位,指南當午位。 磁針在地面上實繫於天星,「北極星」在天,而實通於地宮中極,天地相息,兼之則通,偏之則失。地理之磁北極適準於天星之北極。 「勘輿羅盤」的子午中軸線是沿著赤道圈為排列,不是沿著地理平面。而子午線與地平面南北方向並無相關,只因為天極赤道圈的「卯、酉」兩點方位與「勘輿羅盤」地理平面的卯、酉兩點相同,這也是「日、月、五行星、天星二十八宿」所以出入的相同交際點。 知曉「天文星象」之運行,目覩「羅盤」盤面的縫針、中針二針之前後出入相差正針7.5度,議論紛起。 天星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相交的角度隨著年代時間而有所不同的磁針度,「勘輿羅盤」後來發現了歲差現象,每71.6年西移1度的累積差數。現在「北極星」代表的「勾陳一」及所指向的「地球磁北方向」與唐、宋時代(766年前「天樞」)不同,歲差約相差10度。與漢代(2,000年前「帝星」)歲差約相差30度,更與周代(3,000年前)歲差約相差45度,造成北辰「北極星」的異動,「勘輿羅盤」的磁針之指向亦隨之不同。 「勘輿羅盤」歷經漢、唐、宋、元、明、清、現代,數千年都改變了三次,改變的是「勘輿羅盤」的磁針指向已知「天北極」的是「帝星」、「天樞」,到了清末啟用西曆,「北極星」是現代的「勾陳一」。 「勘輿羅盤」的磁針若假設指向位置點是推斷的吉凶,說起風水的卻沿用古傳訣竅、古傳秘語,一直注重著「唐代楊救貧」、「宋代賴布衣」、唐代「果老星宗」等等的勘輿風水「訣竅秘集」?尤其是唐代的「果老星宗」,歲差圈走一趟要25,600年一圈,想想唐代天星學理,會跟得上現代的「北極星」嗎? |
|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