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莊子「物我合一」之美學思想 (三)
2006/10/28 16:40:12瀏覽6413|回應2|推薦2

肆:「物我合一」思想對後世審美準則的影響

        每個人在從事藝術的創作或欣賞活動時皆具備一內在的審美心胸,但這個心胸境界會因個人的人品修養而有高低程度之別,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內在人品實可決定其外顯的藝術成就,所謂「文如其人」、「心正則筆正」、「學畫貴先立品」等,歷來的藝術家都很注重自己人格的培養提升,但如何來修養充實這個內涵的理論卻有許多不同的型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和道家的美學理論,尤其莊子反對相對人為、刻意造作的藝術活動,而以自然大化之道為最高美感境界,這個觀點重大影響了後世的美學理論與藝術創作原理,在此可以和儒家以仁為依歸的道德美感境界相對照,儒家是把美限制在政治社會之倫理道德要求上,不具獨立的價值意義;不如莊子深刻地觸及了美之純粹為美的本質問題,他把人類的生活提昇到宇宙的高度來體察,真正的美是無待的、自然的、「物物而不物於物」(山木),終與天地合其精神的絕對境界之美,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因而成為中國淵遠流長之傳統藝術精神的源頭。我們在歷代傑出傳世的藝術作品中,不論是畫畫、詩文、音樂等,從而加以探討分析其思想背景及創作過程時不難發現大部都包括了前述「物我合一」心胸的涵養修持、創作時的虛靈自由等意義,我們可以歸結成下列幾個重要的審美準則。

(一)自然樸素之美:

    「物我合一」並不是在刻意追求某種美,而是以人生俗務的超脫為目的,來放棄一切物我的成心成見,但這種精神正是藝術性的,反映在藝術作品上會呈現出某種型態的美,也就是道家一向所重視的「自然樸素」之美,莊子書上曾謂:

          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馬蹄)

          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道)

    這種自然無為的素樸之美便塑造了後世的藝術傳統性格,中國人一向重視樸實無華、恬淡天真的藝術表現,如田園詩、隱逸詩、文人畫、清新脫俗的樂音等,反而不喜太濃烈的情感衝動之發抒,認為它容易擾亂人原本虛空靈明的心境,如此與外物紛馳競逐,如何能得純美之樂趣呢?老子就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十二章)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也提出:

          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夫畫物持忌形貌彩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註三)

    於是在繪畫上只用單一墨色來表現意境反比五色為高,且不需細膩勾勒,正是以自然樸素之美來傳達「物我合一」思想的型態。

(二)重神不重形:

在美學上的意義,「神」乃指內在實質內容,「形」則指外在表現形式,而「物我合一」就是要脫去對形器物我的偏執,只專注於真實本體的意境,因此藝術創作或欣賞上都要以某種神韻為首,至於物形上的模擬肖似就變成次要之事。

    東晉顧愷之就提出了「傳神寫照」(註四)的主張,南齊謝郝的六法中也以「氣韻生動」為首法,此「神」與「氣」就是要通向宇宙和生命本體的道,把對象所具的精神本質具體表現出來,才是成功的作品;另外在莊子書中也稱「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德充符),此德當非指道德,而是指對象內在一種精神力量,有就是「神」上的優越反能使觀者忘卻其形體上的缺陷,這些都是蘊含在「物我合一」的意義下,成為中國古典藝術上的重要原則之一。

(三)天人合一境界:

    「物我合一」思想擴大來說就說「天人合一」,因為莊子的價值系統中,天地萬物之間包括人在內都沒有差別相,二者在實質的意義上並無區別,皆是指人與大自然的親密融契,徐復觀先生說:

          莊子對世俗感到沉濁而要求超越於世俗之上的思想,會於不知不覺之中,使人要求超越人間世而歸向自然,並主動地去追尋自然。他的物化精神,可賦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賦予人格以自然化。這樣便可以使人進一不想在自然中—山水中,安頓自己的生命。(註五)

    把這種對天地自然的心情寄託反映在藝術作品上,在中國歷來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山水畫,便深刻具象了天人合一之境界,它具有「一定穩定性的整體境界給予的情緒感染效果」(註六),也就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透顯出個人心目中所渴求的理想志趣及生活環境,使創作或欣賞此畫的人如真在山川自然中游居,這是中國傳統藝術中最高的美感層域—「天人合一」,也即是「物我合一」。

伍:結論

歸結說來,「物我合一」是中國傳統藝術中一個最重要的美學觀念,無論是在文學、繪畫、音樂等各方面都有其關鍵性的地位,而實際上我們若從古代藝術成品所外顯的客觀表象,探討其背後的美學觀念,再由之層層溯源其蘊藏的哲學思想,常可獲知是由莊子提出的這個「物我合一」觀念所模塑而成的。

    「物我合一」境界就是一種虛靜心胸所觀照的世界,不存俗情擾念,將天地萬物視為與我本為一體,更不可妄加造作矯飾,破壞了物我原本自然均衡的生機狀態,這就是一種天地之大美。它具體呈顯在人世藝術活動上,就是要求人的創作或欣賞也必先涵養其心,達到精神上的自由無待,進而在作品上表現出樸素、傳神、與天合一的境界,最後筆者以蘇東坡描寫當時名畫家文同畫竹時的心路歷程所作之詩為例:

          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

          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

          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

          莊周世無有,誰知此疑神。(註七)

    只有身與竹化,也就是物我合一,才是一切美感的來源,與西方的藝術精神比較起來,「物我合一」的美學思想實是中國古典藝術中非常獨特而又意境超遠的最高審美理想。

附註:

一、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第二章: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頁50,學生書局印行。

二、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第三章:美感經驗的分析—物我同一(移情作用)。漢京出版社。

三、(中國美學思想彙編),頁358,成均出版社。

四、世說新語,巧藝篇。

五、同註一,第四章:魏晉玄學與山水畫的興起,頁231

六、李澤厚著,(美的歷程),宋元山水意境,頁173。元山書局。

七、同註三頁42。(下集)

 

( 創作文學賞析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512629

 回應文章

Pose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應非常女
2006/10/28 23:32
修道境界與美感境界實無二致,唯有人心區別之,感謝指教。

非常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物我合一,是一種修行的境界
2006/10/28 20:03

物我合一,不是一種美學,

其實就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種解說,

因為莊子是個修道的人,

也許你是以一種學術的觀點為出發,

我是以修道的觀點為論調,

提供你作參考,請勿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