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裴頠《崇有論》之評析 (1)
2009/09/05 22:24:20瀏覽3007|回應0|推薦5

廖柏森

緒論:

漢末以至魏晉以來,政治上的黑暗混亂與學術上經學的支離破碎,使得當時的學者名士,一方面為求保全性命於亂世,而以放達自得之行為為明哲保身的手段(註1);另一方面知識分子也不願再將思想精力拘泥於經學的訓詁考據上(註2)。他們遂漸逃避現實時務之問題,而轉注於虛玄妙理之談辯,追求一種自我生命自由自適的境地,這是時代思想風潮的轉變,所以魏晉名士玄然超脫的行事思維,可以說是由當時的政治環境和學術風氣所陶鑄而成。《顏氏家訓、勉學》云:「莊老周易總謂三玄。」名士大都精通此三書,喜就本體作玄妙的清談,魏晉玄學中的老子、莊子、及周易之形上思想,就成了他們哲思智慧的源頭。東晉之後,佛學也滲入了玄理的範圍,與老莊相互發明,當時用老莊的詞語來詮解佛家的義理,謂之「格義」,魏晉名士因愛好玄思,自然就容易接受與老莊有類似性質的佛學。

        但在魏晉時,除了作為學術主流的三玄與佛學之外,還有幾個不同於中國傳統哲學問題的非主流思想(註3),它們也具有相當深刻的義理型態,裴頠的《崇有論》就是其中一個。所謂「崇有」的目的就是要矯正當時「貴無」風氣所引生的弊端,而當時「無」的概念是由老莊哲學所啟發的,所以裴頠的論述也不得不針對道家的「無」而發,這裡就會牽涉到幾個問題:裴頠為什麼要提出「崇有」?其「有」又具有何種涵義?他是如何論證來對治老莊的「無」?而這種對治究竟是成功與否?在中國整個的哲學傳統上又有何意義?這些問題正是以下行文所想要一一加以疏解的。雖然《崇有論》在魏晉玄學中並不佔有主要的地位,但它的提出卻有其時代社會的背景需求,在某個層面上也有其合理的理論基礎,所以仍有它一定的價值。 

一、裴頠其人及其《崇有論》之提出:

魏晉時社會的清談之風大盛,名士們雖大都根據老莊之玄理而發議論,但由於偏到之處有別,大體上可以分為名理與玄遠二派,如《三國志、荀彧傳》注曰:「嘏善名理,而粲尚玄遠。宗致雖同,倉卒時或有格而不相得意。」(註4)就已然區分兩種不同的思考型態,而玄遠派後來更因為其生活行為的放蕩不羈,又衍生轉化出曠達一派,思想也日趨虛浮。名理派的人士無論是在思想和行為上都與他們格格不入,其用心常在名教道德之維護,於是在言論上往往就與之相抗衡,而裴頠正是此派的代表人物。

裴頠,字逸民,生於西晉太始三年,永康元年為趙王倫所殺,年僅三十四歲。他精通名理、善於談論(註5),據《世說新語》中對他的記述:

王曰:「裴僕射善談名理,混混有雅致。」(言語),注引《冀州記》曰:「頠弘濟有清識,稽古,善言名理,履行高整,自少知名。」 

裴僕射,時人謂為「言談之林藪」。(賞譽),注引《惠帝起居注》曰:「頠理甚淵博,贍於論難。」 

可見裴頠乃具備了極高的學識與辯才,在當時亦享有很高的名望。至於他作《崇有論》的背景及目的可從以下幾處記載得知:

頠疾世俗尚虛無之理,故著《崇有》二論以折之,才博喻廣,學者不能究。《世說新語、文學》注引《晉諸公贊》(註6 

頠深患時俗放蕩,不尊儒術。何晏、阮籍,素有高名於世,口談浮虛,不遵禮法,尸祿躭寵,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聲譽大盛,位高勢重,不以物務自嬰,遂相放效,風教陵遲。乃著崇有之論已釋其蔽。《晉書、裴秀傳》 

由以上的引文可以得知裴頠作論的本旨乃是反對何晏、阮籍、王衍等人的虛無思想,為其不與世事、任達放浪的人生態度尋找藉口,並導致社會風教禮法的頹敗。所以他針對當時流行「無」的觀點而提出「有」的理論型態,期望能矯回時弊、匡正人心,也就是要解消自然與名教間嚴重之衝突。而《崇有論》提出後,玄遠派的攻難交相而至,但裴頠本即精於論辯,加之其論點又有合理的基礎,因此在清談上並沒有受到折屈。如:

裴成公作《崇有論》,時人攻難之,莫能折,唯王夷甫來,如小屈。時人即以王理難裴,理還復申。《世說新語、文學》,注引《晉諸公贊》曰:「…後樂廣與頠清閒,欲說理,而頠辭喻豐博,廣自以體虛無,笑而不復言。」 

王衍與樂廣皆為玄遠派清談之巨擘,然終無法以言辭取勝裴頠,可見《崇有論》在當時已成為名士們談論的一個題材,且具有廣大的影響力和堅實的理論基礎,所以「王衍之徒攻難交至,並莫能屈」《晉書、裴秀傳》。而至於《崇有論》本身的義理型態到底為何?下節當續論之。

( 創作文學賞析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32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