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裴頠《崇有論》之評析 (2)
2009/09/06 11:31:03瀏覽3091|回應0|推薦1

廖柏森

二、《崇有論》之義理觀念:

        裴頠《崇有論》之提出,目的即在對治魏晉老莊玄學中的「無」,因此他需要論證出一套義理系統,用以確定「無」和「有」在其觀念中的地位及作用,並申述何以「崇有賤無」才是最理想的義理型態和人生準則。其論首言:

夫揔混群本,宗極之道也。方以族異,庶類之品也。形象者分,有生之體也。化感錯綜,理迹之原也。夫品而為族,則所稟者偏。偏無自足,故憑乎外資。是以生而可尋,所謂理也。理之所體,所謂有也。有之所須,所謂資也。資有攸合,所謂宜也。擇乎厥宜,所謂情也。 

        這段話指出裴頠心目中的本體論。以「道」乃是總括一切萬物之本,「道」的個別部份則按其族類區別而成為各種物品,一切有生之物都是有形象的,而萬物綜錯複雜的作用變化正是其理則之根源。既然萬有乃區別為各種不同的物類,就不能不有所偏,偏者無法自足,因此必須要憑藉外在的條件才能生存。這種萬物生化的現象是可尋求的叫做「理」,而「理」是體現在萬物之上的稱之為「有」,「有」之所待於外就是「資」,而「資」必符合所需才稱「宜」,選擇其所「宜」乃是「情」。這裡很明顯可以看出裴頠的論據乃是純就客觀實然之現象而發,萬有之物都是有形有偏的,但又彼此互資以生,其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宇宙的法則和秩序,這些都是以「有」為體為本,並不需要所謂「虛無」道體的支持。牟宗三先生曾就此思想型態下評論說:「『有』既是剋就各類有生之物之『存在』而言,故以此有為『體』,此體亦是現象意義的體,而非超越意義的體。尤非精神生活上價值意義之體。故在此,裴頠絕非理想主義,而是實在論者。」(註7

        裴頠由此種本體思想出發,在其宇宙發生論上,「無」就不可能生出「有」來,只有「有」才能生「有」。他說:

夫至無者,無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體有,則有遺而生虧矣。生以有為己分,則虛無是有之所謂遺者也。故養既化之有,非無用之所能全也,理既有之眾,非無為之所能循也。 

        既然裴頠是從客觀實在論之立場,就物類之存在說「有」,則「無」是不能生化任何事物的,萬物只能由「有」而生,而此種生無限退後至第一個始生之「有」,乃是「自生」。「無」就變成只是「有之所謂遺者也」,是「有」的缺乏或不存在,而沒有絕對的「無」,所以「無」是無法「養既化之有」、「理既有之眾」,也就是對現世毫無助益的。

        具有了這些形上理論基礎,肯定了萬有存在的真實性,再落實到人生為人處世之準則時,相對也就肯定了人世間各種活動之價值。裴頠就認為:

是以賢人君子知欲不可絕,而交物有會,觀乎往復,稽中定務。惟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躬其力任,勞而後饗。居以仁順,守以恭儉,率以忠信,行以敬讓。志無盈求,事無過用,乃可濟乎?故大建厥極,綏理群生,訓物垂範,於是乎在。斯則聖人為政之由也。 

此論述已很接近儒家的道德思想,賢人君子是不會禁絕欲望,使心完全寂然不動,而是要使發皆能中節,他並且主張利用自然的資源,創造人們的利益。而在日常生活中謹守道德分際,以安撫治理群生,心態上傾向名教之維護。這是有其合理性的,畢竟承認了萬物之「有」,人生才具有奮鬥的成就動機與價值理想,否則一切若只是虛無,人之在世又有何值得追求的呢?

所以另一方面,裴頠乃痛斥世風「貴無」之弊,名士崇尚虛無,致使行為荒誕、道德渙散,於是政治與風教不清,此皆「賤有」之害。如:

察夫偏質有弊,而覩簡損之善,遂闡貴無之議,而建賤有之論。賤有則必外形,外形則必遺制,遺制則必忽防,忽防則必忘禮。禮制弗存,則無以為政矣。…是以立言藉於虛無,謂之玄妙。處官不親所司,謂之雅遠。奉身散其廉操,謂之曠達。故砥礪之風,彌以陵遲。放者因斯,或悖吉凶之禮,而忽容止之表,凟棄長幼之序,混漫貴賤之級。其甚者,至於裸裎,言笑忘宜,以不惜為弘,士行又虧矣。 

裴頠將當時遵奉老莊之士的行為描寫出來,美其名曰「玄妙」、「雅遠」、「曠達」,然其實質行事卻是放浪形骸、破壞禮教,如劉伶「脫衣裸形於屋中」、周顗「與親友言戲穢無檢節」、而阮籍口出:「禮豈為我輩設也。」《世說新語、任誕》等等,他們都認為萬物以無為宗,把道德視若無物,而「乃號凡有之理,皆義之卑者,薄而鄙焉」,這種思想當然會導致在上者廢務妨要,在野人心風俗敗壞,而兩晉之亡亦難脫其咎。所以裴頠說其:「若謂至理,信以無為宗,則偏而害當矣。」

總之,裴頠提倡的是一種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所謂「是以欲收重泉之鱗,非偃息之所能獲也。隕高墉之禽,非靜拱之所能捷也。審投弦餌之用,非無知之所能覽也」,要達至人生的目的就一定要有所作為,「無」與「無為」是絕開不出「有」的,對於萬物群生又有何助益呢?所以他最後總結道:「由此而觀,濟有者皆有也。虛無奚益於已有之群生哉?」(註8

( 創作文學賞析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329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