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04 20:07:30瀏覽3873|回應1|推薦6 | |
第一節:尼采的時代背景 (一)尼采生活的時代: 尼采生於西元一八四四年,當時的德意志在首相俾斯麥的領導之下,成為世界列強之一,從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急劇成長為資本主義體制的國家,在這日趨強盛的新興帝國中,思想界一方面反映著深受西方傳統影響的哲學,一方面顯示當代政治、社會的各種思潮,如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與虛無主義等,而尼采就是這麼一位伴隨著德意志的命運而開展其「超人」思想的哲學家。 歐洲社會在十九世紀為群眾的民主運動和權力政治壓迫二者相互消長的時代,德意志也在這種局勢下完成了民族的統一,但各種政治社會問題接踵而至;一八七○年普法戰爭結束後,德國瀰漫著戰勝自滿的虛偽文化,尼采在這樣的德國身上找不到他心中所想像的一種希臘悲劇性的創造力,於是他就成為「反時代考察」之作家,依據希臘的文化精神批評近代,基於時代的使命感,而開創了「超人」哲學。 (二)尼采的家庭與學術背景: 尼采的思想,大部分可說是其性格和經驗的產物,他出身於宗教的家庭,不僅是他的父親,且接連好幾代的祖先都從事牧師工作;而在尼采五歲時父親就不幸逝世,之後與其母親及環繞周身的女性-祖母、姑姑、妹妹共同生活成長。以上我們可以發現兩點有趣的事實: (1) 尼采生於充滿宗教信念氣氛的家庭環境 日後卻是位堅決反基督教的人士;(2) 尼采是在眾多女性的周圍長大成人的,日後卻成為舉世聞名的反女性主義者[i]。他的家庭背景顯然對其思想發展有另一層意義的重大影響。 尼采從小舉止文雅,容易陷入沈思,在小學時即被稱為「小牧師」;十四歲時進入普夫達(Pforta)中學,此奠定良好古典學養的基礎,但又因對古典文學的自由探究,及普夫達的學風-歷史批評研究法的影響,他已暗中孕育著對宗教懷疑的種子。 一八六五年他跟隨敬愛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契爾(Ritschl)從波昂(Bonn)大學轉到萊比錫(Leipzig)大學唸書,順利發展其研究學術的天分。他所研究的古典文學本是一種純粹機械性的學術工作,可是終究不能掩蓋他的創造才華。他運用從古語言中獲得的知識來解釋希臘文明,《悲劇的誕生》便是他的成果[ii]。 在萊比錫的期間,有兩個人影響尼采日後的思想甚鉅,他讀了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一書,以為宇宙一切現象不外是意志的表現,然而這意志卻使人投向無止境的慾望中,因滿足的有限而使人生陷於痛苦。尼采曾沉潛於其悲觀主義,可是後來他又能從中跳離出來而重新肯定生命的價值;另外他遇到了劇作家華格納,當時在尼采心目中,其音樂簡直就是酒神戴奧尼索斯(Dionysus)的化身,是夢幻的靜美和生命旋律之結合,但後來尼采對華格納的熱心宗教而期望破滅之後,其思想又開展出另一個階段。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