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世說新語》中人物品藻之方式 (三)
2007/05/13 15:17:49瀏覽4414|回應0|推薦2

廖柏森

第三節        性分分類 

範疇乃是人對外在事物的思危概念;應用在人物品藻上時,就是以分門別類的方式來認知所品鑒的對象。縱使人的性情與才智正各如其面之不同,但針對一些較類似或接近之才質性分,亦可歸結出一具相對普遍性的類型範疇,並賦與之一恰當的名目,以代表該類人物之總稱,以有別於其他類型範疇。

基本上,人物的分類範疇必須有一客觀的準則,才能明顯區分各自的性分及才能,這在先秦儒門中孔子就已有這種的做法: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夏。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先進)

        這就是所謂「孔門四科」,孔子因材施教,就各弟子之所長而予以分科。另外孔子歎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子路)也是就人之資質氣稟所作的三種人品區分;甚至孟子還對「聖人」一格就作出了「清」、「任」、「和」、「時」四種分類範疇,孔子則集大成(註五),這些都表示了範疇之使用在人物品藻上具有莫大的便利與效能。

        《人物志》為了循名責實、甄察人物,更是真正做到細微之分析與系統之分類,在(體別)一篇中,劉劭比較了稟氣剛或柔之人的得失長短,所謂「抗者過之,而拘者不逮」,而就二者各舉出六種偏材之人討論(註六);在(流業)篇則以德、法、術三觀念為分類範疇的準則,分析出十二種不同材性的人物來(註七),其它諸如「理有四部,明有四家,情有九偏,流有七似,說有三失,難有六構,通有八能」(材理)等分類,皆是順人之內在才質情性而區分其能盡何種事理,把人物作最細膩深入的分析,也正視這種分類方法的最佳說明。

        《世說新語》承接這傳統,在其三卷三十六門中,前四門正與「孔門四科」相符應,分別訂名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可見其受儒家傳統影響之深,然而這只是表面,其實質行事卻多有道家風範,如(德行)篇上記載:

                梁王趙王,國之近屬,貴重當時。裴令公歲請二國租錢數百萬,以恤中表之貧者,或譏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損有餘,補不足,天之道也。」(德行)謝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猶未已。太傅時年七、八歲,著青布,在兄膝邊坐,諫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於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耶?」遂遣之。(德行)

        裴令公向王公募錢恤助自己的親戚,謝奕就當機的情境來寬罰老翁,這些記事與儒家嚴謹的道德要求似有出入,但魏晉時的道德價值觀正是如此。其它諸門如「方正」描述方廣正直之人,「雅量」稱度量寬宏的修養,「捷悟」指靈敏頓悟的言行,「夙慧」謂早具聰慧的幼童,「豪爽」論豪快爽朗之士,這些類型都是表現魏晉人物優美智慧之一面,令人心生嚮往親近之意。而「任誕」充斥放縱荒誕的行為,「簡傲」是疏略傲慢之人,「假譎」乃使用狡詐譎怪欺人,「儉嗇」有過度吝嗇之人,「汰侈」則又是太過奢華之人,這些類型反而把焦點集中在對人物負面情性的描繪上。《世說新語》在標題上就明白顯示了其時代人物的特質,並可看出其類型上的多采多姿已超越傳統的分類方式,呈現一種燦爛映發的人物美之意象。

        對個人的品藻言辭,也可從其慣用之形容辭歸納出人格類型,如若要表達含有剛毅正直、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就有:

                長興嵯櫱。(品藻)

                籍子渾,器量弘曠。(賞譽)

                周伯仁道「桓茂倫嶔崎歷落,可笑人」。(容止)

        若要突出瀟灑脫俗、溫潤平和的一面則有:

                殷中軍道右軍「清鑒貴要」。(賞譽)

                康子紹,清遠雅正;濤子簡,疏通高素。(賞譽)

                撫軍問孫興公:「劉真長何如?」曰:「清蔚簡令。」(品藻)

        此等都有一明確的語意界線區劃出人物的性格資質,以這些鮮明獨特的個性可以概括成為某一類的通性,從而顯示出當時社會的人物群象來。對於魏晉人物專有的審美範疇之進一步探討,則在另一章闗於形神問題時將有詳細論述。

        關於人物之範疇雖然形形色色,然其內在則有密切之聯繫。人物範疇之分類和前述的比喻、比較等方法都有互相為用的關係,因為比喻和比較的使用都難免要作到分類的工夫,而分類又有以比喻或比較所呈現的意象來區分,這三者在《世說新語》的人物品藻中常單獨或以一種混雜的型態出現,乃益增了此書的文學價值和品藻的藝術性。

( 創作文學賞析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95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