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世說新語》中人物品藻之方式 (二)
2007/05/13 15:11:32瀏覽3774|回應0|推薦1

廖柏森

第二節       比較

        「比較」亦是《世說新語》中時常可以看到的人物品藻方式,其原理乃是先以某一名士為基點,再將受評者與之相較,以確定其性分之高低;也就是先定立一評價標準,在藉此標準去衡量受評者,其人格形象也就鮮明起來。尤其是某些已被類型化或典型化的品藻範疇,其相互之比較更可使人立刻瞭解,如此則愈發顯示名士語言精緻洗練的程度。如:

                 孫承公云:「謝公清於無弈,潤於林道。」(品藻)

王夷甫云:「閭丘沖優於滿奮、郝隆,此三人並是高才,沖最先達。」(品藻)

                簡文云:「謝安南清令不如其弟,學義不及孔巖,居然自勝。」(品藻)

        這種人物優劣的比較令人一目瞭然,並將人格類型加以分類。但若是人物皆具高士之名,難以判定高下,則往往要藉諸某一特殊之事件,視其人對此事件的反應及處理態度,來判別諸名士之雅量。如:

桓公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王甚遽,問謝曰:「當作何計?」謝神意不變,謂文度曰:「晉祚存亡,在此一行。」相與俱前。王之恐狀,轉見於色。謝之寬容,愈表於貌,望階趨席,方坐洛生詠,諷「浩浩洪荒」。桓憚其曠遠,乃趣解兵。王、謝舊齊名,於此始判優劣。(雅量)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發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喚左右扶憑而出,不異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雅量)

        這兩個例子,一以謝安遭殺身之禍,仍安然赴宴,並用手掩著鼻子諷誦嵇康「浩浩洪流」的詩句,比起王坦之的驚惶失措要沉著冷靜多了,從而救了自己的性命。另一以王子敬忽遇火災,卻神色恬然如常,仍由侍從扶持而出,比起其兄子猷的慌忙失態,連木屐都不及穿,當然是從容高明、多有雅量了。在平日名士們外表的言動視聽予人的印象可能不相上下,然而一但遭逢危乃生命之情境時,其內在寬宏與否的修養才有表露的機會,而世人也就以此來定名士間之優劣。

        當時的社會亦頗以名士間之相互比較品題為風尚,其基本方式或各舉所長、或各列所短,雖無直接論斷出高下,但已有精緻的比較分類。如:

明帝問周伯仁:「卿自謂何如庾元規?」對曰:「蕭條方外,亮不如臣;從容廊廟,臣不如亮。」(品藻)

王丞相辟王藍田為掾,庾公問丞相:「藍田何似?」王曰:「真獨簡貴,不減父祖,然曠澹處故當不如爾。」(品藻)

        這種比較方式在言議之間並無明顯的高下優劣之分,反而將各人之特質比觀共論,以明其性分所在,這種對列互評的方式也是《世說新語》人物品藻之特色;甚而有將品評者自身放入評語中,以自我之感受為比較之基點來增其評鑒之效果。如:

                王夷甫自歎:「我與樂令談,未嘗不覺我言為煩。」(賞譽)

謝車騎初見王文度,曰:「見文度,雖瀟灑相遇,其後愔愔竟夕。」(賞譽)

劉尹至王長史許清言,時苟子年十三,倚床邊聽。既去,問父曰:「劉尹語何如尊?」長史曰:「韶音令辭不如我,往輒破的勝我。」(品藻)

這種以自我相襯相較的品評多能引人注目,亦可表露出品評者之情感與造詣。

另外一種相對比較的評鑒方法,乃是由品評者運用心思經營,將言詞加以巧妙轉折,使受評者抽象的聲望能經由與他人的比較而有更具體鮮活的呈現。如:

王丞相嘗謂 曰:「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品藻)

此處先以既知之人物為比較之基礎,容易成立共同的認知標準,然而此二人僅單有才能或聲望,在將虞斐與他們相較並稱其可兩者兼備,如此則無形中更加深了其評論的說服力。另如:

時人道阮思曠骨氣不及右軍,簡秀不如真長,韶潤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淵源,而兼有諸人之美。(品藻)

        在這個品評中,阮裕在先前四個比較都是負面的,然而在最後一句話,他卻戲劇性地被全面肯定,這是語言修辭的巧妙運用,使人更加深感受;雖然後人對於阮裕的具體人格內容還不清晰,但經由這種比較,至少已可確定其人在當時社會上之性分及聲望了。

        以上這種以他人為基準的人物品藻方法,在以往的人物品鑒傳統中並不多見,基本上它是在《世說新語》中發展起來的。其對語言的精準要求相當嚴格,無論是哪種方式的比較,都讓人覺得要言不繁而又深具文字的藝術;經由這種比較方法所獲致的印象,毫無疑問是具體而深刻的。
( 創作文學賞析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956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