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11 22:06:21瀏覽2751|回應0|推薦2 | |
廖柏森 二、《世說新語》的品鑒系統 《世說新語》一書為南朝宋劉義慶所編,凡三卷三十六門,是以散文短語的形式記載了從東漢至東晉間世族名士的言行軼事與生活習尚,文字清俊簡麗,梁劉孝標為之作注又徵引補充了大量史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意識與欣趣。其書雖成於宋世,但其篇幅卻是以西晉、東晉為主體,所記事條目共一千零三條,佔全書總條目的百分之八十八點五(註十四),而「其書上及漢代者,不過追溯原起,以期完備之意。惟其下迄東晉之末、劉宋之初迄於謝靈運,故由其書作者只能述至其所生時代之大名士而止」(註十五),因此嚴格說來,這仍是一本專論魏晉名士的集子,而更代表了兩晉時人的審美境界及才情。 從儒家的尊崇名敬,以禮儀道德規範個人的氣質,經曹魏《人物志》的注重才性,不以德性主體為首,而至兩晉時強調人的個性才情之美已成為此時代的主流。因為儒家品賞人物是觀其內德外顯,重視「文質彬彬」,而《人物志》代表的品鑒系統是觀其聰明才幹,以利政治實用上知人用人之法,此二者都不是如實地以「人之為人自己」來觀賞,而皆有另一目的;《世說新語》的人物品藻之特色,也就於此突顯出來,因為它所觀照的人並沒有特定的內容,乃是專注於人物本身的風韻、神采、姿態等,直接加以欣賞品鑒所產生的美感,此種的人物品鑒,純粹是藝術的審美,這在《世說新語》上有不勝枚舉的記載: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賞譽) 時人目王右軍矯如游雲,飄若驚龍。(容止)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容止) 以上所略舉皆是就人身之風姿、神姿來稱述之,而不論及其道德操守、事功成就、或哲學慧思等特長,這種強調個體的才情價值品鑒型態,是兩晉時的趨勢。如: 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桓問殷:「卿何如我?」殷云:「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品藻) 所謂「寧作我」不正就是高度肯定自我之價值,而不與外物競較,至於「我」是否具有偉操高節、博智巧技似乎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這就是以自己的生命個體為終極價值,由此而引伸出一種生機活潑、蕭散脫塵、而自由自適的生命象徵,這也正是魏晉時人最心嚮往的人物之美。 《世說新語》其特殊的人物品藻型態,可以說是承襲了前述的儒、道家傳統,並在《人物志》此歷史分界上接受了才性主體的品鑒準則,而呈現的一種充備藝術精神之「名士」風範與格局,這是配合著時代進程所創造出的理想人物,但名士在魏晉時的表現畢竟有其特殊的機緣,他們獨特的生命姿采,已經和先秦儒家、道家的人物傳統皆有所不同,他們的服容儀飾講究的是飄逸華麗,在行事思惟上則追求一種曠遠灑脫、甚至流於頹放不羈的精神。而在《世說新語》一書中對這種人物的內涵並沒有明確的界說,大部分只有隻字片語的形容描述,實難以令人窺其人物美的全貌,因此以下分別就《世說新語》一書是如何來品藻名士,以及這種人物之美的具體涵義又是什麼等問題作一考察,以呈現魏晉人物其優美灑脫的心靈世界。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