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那雲林
2013/02/23 15:07:24瀏覽132|回應0|推薦16

雲林的社區意識覺醒的早.
在鄉間鄰里看得到極具特色的環保美化.
全由廢棄物與回收物所製成.
農間常見工廠及觀光故事館的林立
與環保的概念形成矛盾的對立
村裡的美化是社區居民自發的力量.
也有當地駐藝術家美化的創意
無疑地.後者得到許多觀光客與媒體的報導.
而村庄的自發性行為如路邊野花般
除非有心人探看.無人問津.
⋯⋯ 而村庄豈為他人做嫁裝
自己裝扮美.心境亦美.
路邊聊天的阿婆們指著藝術家的美化牆說:很多台北人來看呦.
他們每個人都是在地的導遊
指引著你美化的範圍
這樣漫天蓋地式的巷弄美化工程.
在都會裡
會因法令與人心不易凝聚共識而做不成
鄉人會單純地想美化.或是因為有觀光經濟效應而贊成.
這是彩繪行為容易落實在村庄的原因.
部份村庄讓人彩繪是因為村庄將改建.形成廢地.
珍惜文化的沒落.把握最後一瞥的機會.
意外地有觀光客來.反而扭轉了它將被拆建的命運.
也有個體戶自發性的彩繪家門.形成孤立的特色.
油漆彩繪.是最廉價與快速的美化行為.
它可以迅速有成果.也容易經不起風吹雨打而落漆.
彩繪與美化.在學校是最常見的.尤其是小學.
將小朋友的視覺經驗透過彩繪牆而呈現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媒體與美術教育對小朋友的影響
在鄉間.美化的工程趨於簡化.
更見樸實之童真
一句:阿姨好.說明孩子對陌生人的親切與好奇
多說一些學校歷史.甚至帶你導遊一番
說明鄉間學校步調的悠閒與真誠
結實累累的薯田.農婦彎腰一一撿拾.
總想起梵谷的薯婦與米勒的晚禱畫面
也想起農婦身份的外婆.
天地有大美.那是因為人有大愛--對土地的親愛.
對土地的尊敬.用身體來耕作.
歷史在角落靜靜躺著.蒙上塵埃.
不知名的雕像在傾聽天籟.它應該是二次戰爭期間與戰後的飛官.
對國家的大愛.犧牲了生命.
晨昏之間看顧小學的孩子.
放學了.來接孩童返家的.阿公阿嬷那一輩居多.
雕像與防空洞如野花般孤寂
少人探看.
當我問高速路於道,她回答:我沒有走那一條.我不會走.
意思是她沒辦法指引我到高速公路上.
在鄉間墳場的小路上.你能相信的是不太可靠的衛星導航
當我被廊間的光線吸引.突然耳邊傳來聲響.
一間自己美化的破房.不堪住.
拾荒人專心地整理拾荒物.
他是鄉景之一.
廊間有畫家寫生.古蹟正翻新.將以擬古的樣式出現.
當地多的是農人.老人與小孩.邊緣人以及偏遠人.這類小眾匯成大眾。
我這位外地人.
明明是雲林的外地人
眼中的農地與農婦都化為自己的田與親人
當有這樣的意識與情感時
做這些研究才有意義.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angle409&aid=733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