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的生活是否應該悠悠哉哉才稱的上是安養天年?其實讓長輩忙忙碌碌也能充實他們的生活、找回對自我的成就感、甚至對社區藝術發揮貢獻。
美國紐約一間社區藝術機構
(ESTA),結合口述歷史和藝術參與的方法,要把長輩的記憶變成藝術,引導長者透過創作來分享他們的生命史。ESTA 主打的包括生命史藝術、跨世代交流和失智症照護參與。紐約 Elders Share the Arts 藝術計畫收藏長者生命史
「每個人都是蘊含所屬傳統文化和人生故事的一顆『文化珍珠』。」這些生命史故事可能是一段在義大利移民社區成長的故事,或是一段反映出美國民權運動時期的童年故事。這些個人化的人生故事片段,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歷史變遷。
許多老人研究認為,鍛鍊具有創造性的表達能力,能夠對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帶來助益。ESTA 的服務族群從 55 歲以上的輕熟年世代開始,提供廣泛的藝術活動讓青年可同時參與,讓不同世代的社群能夠透過藝術互相交流。工作場域包括以紐約都會區為主的老人活動中心、圖書館、退休社區、長照護理之家、和其他以社區為主的據點。
長者們從這些藝術計畫中體驗到如何欣賞自身的生命史,感受到自己能夠對藝術計畫發揮影響力、並從中得到成就感。而參加藝術計畫的學生,也能更貼近社區的長者和歷史。不過除了如何引導長者自我表達是門學問,要如何有系統的將長者故事轉化為對博物館具有收藏價值的史料,也是一個需要努力的方向。
類似的服務方式,以「傳承藝術」為主題,引導長者進行主題討論,透過創作來述說記憶中的經驗。「博物館與高齡者共舞」,台灣南藝大讓博物館投入長者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全臺灣746所博物館可以做什麼?
可以在預防失智和減緩輕度失智者退化的努力中採取什麼行動?
博物館不只是收藏古物的空間,更可以利用口述歷史和藝術參與的方式,成為「活躍老化」的重要角色。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推出「希望不只在實體空間、硬體設施和活動動線納入無障礙和銀髮族群的需求,也能夠讓長者的生命史成為博物館館藏的一部分。
」系列研習,,已逐漸忘記身邊事物的「失智症」長者,卻對台史博的常民館藏如數家珍、滔滔不絕說起故事。原本在患病後失去出門動力的病人,也表示還想再來參加博物館活動,對照護陪伴者也是莫大的鼓舞。
在無障礙設計方面,故宮博物院除了提供無障礙參觀空間、語音導覽納入手語導覽服務,也長期邀請視障團體參觀、規劃複製文物觸碰等活動。顯示博物館的體驗方式其實可以有更多元的想像,「看」、「聽」、「摸」都是博物館館藏們可以突破的感官體驗方式。
延伸閱讀:
1. 了解英國失智症創新研發中心如何從各種小設計減少失智長輩對環境的不安?請讀:「
」2. 了解如何透過一套餐具協助失智長輩建立有尊嚴的自立生活?請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