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8/21 17:33:15瀏覽54|回應0|推薦0 | |
人工智慧的年代有許多科技會溫暖人心,紀錄在世者的數據,提供死後的世界陪伴未來的親人,或是位早逝的親人利用科技,再現他們的影像,「重溫舊夢」不再是難得的恩典。讓我們恍然以為科技真的可以取代人類,替代大部分的需求,包括成長、情感等價值。 我們回想起單純的學生年代,會為小說人物掬一把淚,也會為電影的花好月圓感到幸福圓滿。我們都知道小說與電影都是假的,仍舊釋放自己的情感,花時間討論小說美學及電影表達的藝術性。 今日的科技,提供的是工具價值,不是我們看待的藝術美學。於是我們會惶恐,唯恐有東西取代了我們(人類)的意義,會惶恐的本身我們必須想清楚,真正的大難來時,才不會感到害怕。 父母的愛,沒有東西可以取代,我們個體的價值,在這世上的存在便是回應。人工智慧不是真的智慧,是智慧本身創造的產物,它如同電影科技、網路小說等技巧,不存在放下不放下的問題,會感動我們的,永遠是載體的情感真摯,「虛擬」本身本不存在。 共情能力強的人,往往不容易放下,因為容易動容、容易替人著想以及在乎他人勝過自己。同時這類人也容易一而再地釋放情感,如果沒有真的理解世界運行的道與理,釋放情感成了猶豫不決地再犯,不會是拾階而上的成長,正因為理解世界運行的人如此少,我們才會如夸父逐日般一日復過一日,遑遑不可終日。 放下與應該放下不是答案,而是一天當中出現在腦海裡的選擇次數,多者為王,為王/為寇全由自己決定,這正是心理醫生提醒我們大腦中存有容納給未來空間的容量之處,可喜也在這「空白」有待規劃。 回想起前半生談不上有放不下的名與利,放不下的往往是過世多年的親人以及年高體弱的家人。 人所放不下的,無非是事後的遺憾,事前的未盡心,獨活得不夠盡性,唯恐。 如能做到上面所寫一二,我想,放下了是很自然的心境。 |
|
( 在地生活|桃竹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