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引)如何重新想像一段歷史?訪多哥咖啡導演致穎。
2018/04/15 22:15:20瀏覽591|回應0|推薦0
【柏林】如何重新想像一段歷史? 訪《多哥咖啡》導演致穎
文 / Wen Hsu

因為對德國社會如何處理公眾歷史問題充滿濃厚興趣,臺灣藝術家致穎與格雷戈爾.卡斯帕(Gregor Kasper)共同製作影像裝置作品《多哥咖啡》(Café Togo),由影片中主角阿普德爾.阿敏(Abdel Amine)1以納粹時期製作的舊殖民宣傳電影《卡爾.彼得》(Carl Peters, 1941)為靈感發想所撰寫的劇本為文本,審視德國的非洲殖民史在現代柏林留下之「遺毒」——政治不正確的街道名稱,試著用另一種方式重新思考歷史。《多哥咖啡》在今年德國柏林影展(Berlinale)「論壇延展」(Forum Expanded)2單元中首度公開展映。

德國政治地理學者 Sinthujan Varatharajah:「雖然德國人因對於納粹歷史的積極批判而經常受到讚賞,但是在大屠殺之前,德國人似乎比較難承認自己在海外殖民主義與種族滅絕的歷史。」這種「對歷史的健忘」似乎這幾年又重新被喚醒。2015年,德國外交部長史坦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公開承認德國1904年到1907年在非洲納米比亞(Namibia)的血腥鎮壓行為:當時德軍殘暴殺害當地人民、或是將反抗份子送進集中營,納米比亞人口因此減少八成,超過半數的納馬族人也因此消失。史坦邁爾形容該歷史事件是「種族滅絕」等級的人類慘劇,他也是德國第一位公開承認此歷史錯誤的官員。隔年,德國政府開始與納米比亞政府協商賠償並公開道歉,距事件發生其實已經過了110年。

《多哥咖啡》內容探討在柏林「維丁區」(Wedding)非洲區(Afrikanisches Viertel)的彼得大街(Petersallee)、呂德律茲街(Lüderitzstraße)、納荷狄卡廣場(Nachtigalplatz)。根據柏林街道法律,為了彰顯個人貢獻或重要事件可以將街道以其命名,然而前述這些地名都是當時殖民擴張時代在非洲參與剝削、血腥鎮壓之相關人物,彼時被認為是英雄,今日卻顯得不合時宜,因此不斷有反對聲浪要求更改地名。其中的彼得大街,更是以極具爭議性的人物「劊子手彼得」卡爾彼得(Carl Peters)為名,他生前所信奉的極端海外殖民主義和納粹的純種主義不謀而合,死後還得到希特勒的讚賞。1986年德國政府在原街牌上直接加上另一位「彼得」漢斯彼得(Hans Peters)的名字紀念標示,並未將街道重新命名,漢斯彼得雖然是抵抗納粹的重要人物,卻與原歷史背景與語境絲毫不相干,德國政府被批評為了平息爭端而便宜行事。

關於此一議題,製作團隊在籌備期間參與了多次當地的討論會議,充分了解正反兩方的意見,最後為了讓內容聚焦,選擇跟隨著「德國黑人行動」(Initiative Schwarze Menschen in Deutschland)組織成員阿普德爾.阿敏的觀點作為主軸。致穎表示拍攝《多哥咖啡》的動機是抱著學習的心態,也會拿來和自己成長的環境有所比較,「雖然轉型正義在當代臺灣社會已經不是陌生的題目,有趣的是街道名稱一直是被忽略的部分,各縣市數不盡的中正路就是最好的例子。」


1. ‭ 編註:‬標題圖片為《多哥咖啡》主角阿敏在柏林非洲區街頭對群眾進行導覽與解說。
2. ‭ ‬編註:關於柏林影展「論壇延展」,可參考BIOS Monthly〈電影就是與未知相遇的地方——專訪柏林影展「論壇延展」策展人 Stefanie Schulte Strathaus〉一文。

三頻道影像裝置、三位歷史人物、三個時空向度

《多哥咖啡》作品形式是一個三頻道影像裝置,左右兩側是影像,中間銀幕是黑底白字的字幕投影,致穎解釋說:「從製作之初我們已決定本作品將會以左右雙銀幕組成,一邊呈現我訪問阿敏,另一邊則是阿敏撰寫的殖民電影內容。 然而在多次剪輯討論後,我們決定打散畫面,讓兩邊相互穿插,使敘事更豐富些。 在正式展出前,我們及時決定將文本本身提升成為第三個銀幕,穿插在中間,這樣除了技術上能夠使觀眾更容易閱讀字幕外,也象徵了阿敏的寫作與我們創作的影像處在同一平面,不再是影像的附庸。」

這樣的呈現方式也切實呼應了內容,阿敏的「寫作」內容其實是一齣幻化自史實所撰寫的諷刺劇,是影片中致穎與阿敏在咖啡廳討論的那本書,是片中三位歷史人物穿越片段的劇本,是一個建構在史實基礎上的虛構文本。因此可以說這個文本是作品的主體影像其實是因為文字而生,當它從紙上躍至銀幕之上,和影像處於同一平面,變成一種動態式的閱讀狀態彷彿文字有了自己的主體生命性。

影像部分也在三個時空向度與層次中交互呈現,其一是咖啡廳場景:由致穎本人飾演的出版社編輯,在咖啡廳裡訪問作者阿敏還有助理海克,討論一本名為《相伴殖民之愛》(With Colonial Love)的書;其二是歷史穿越片段:當致穎與阿敏討論到書中內容與人物時,穿插進影片中的諷刺劇;其三是阿敏本人在柏林非洲區三個爭議地點對群眾進行導覽與解說

當致穎在咖啡廳開始向阿敏詢問關於《相伴殖民之愛》一書實際上的內容,阿敏沒有正面回答,卻反問致穎是哪裡人?他問:「台灣也有武士道嗎?」然後說起了關於黑人武士彌助的故事。彌助出生於莫三比克島(Island of Mozambique),是傳教士范禮安(Alessandro Valignano)帶往日本拜會織田信長的奴隸之一,因為他有「十人份的強大力量」(十人力の剛力),被織田信長堅持用錢買下,訓練成一名武士,參加了多場戰役,成為織田信長麾下的愛將。

今日彌助出現在日本許多歷史電玩、漫畫與小說中,成為戰爭史軼聞中的傳奇人物。彌助或許只是航海時代大西洋奴隸貿易史中一位小人物,卻是該段歷史中遭遇較為正向的小插曲,也可能是地理座標上離台灣較接近的事件。《多哥咖啡》出現的黑人武士片段,由演員Yugen Yah飾演,也為影片定下諷刺幽默的基調。看似與整個作品主要探討的非洲殖民史關係遙遠,卻提供了另一種重新想像歷史的可能。

          我們試著重新思考歷史,用另一種方式。
          We try to rethink history with an alternative way.

致穎表示:「如何重新閱讀歷史是本作品的主軸,這樣的想法甚至直接被編進台詞中,藉由演員向觀眾訴說。」。在阿敏劇本中,三位歷史人物是一個名為「惡棍天堂」(Gangster Paradise)幫派的成員,他們分別是:「在冷酷的雙眼藏著細膩的心思」納荷狄卡(Gustav Nachtigal),納荷狄卡廣場(Nachtigalplatz)的地名由來;「對功夫非常有興趣」彼得(Carl Peters),彼得大街(Petersallee)的地名由來;以及「對於週遭世界非常有看法,尤其是可以剝削的世界」呂德律茲(Adolf Lüderitz),呂德律茲街(Lüderitzstraße)的由來。

《多哥咖啡》全片在柏林非洲區拍攝完成,這三位惡棍穿著古裝穿越,出現在今日對應的地點,其實是要諷刺《卡爾.彼得》影片地點設定在非洲東部,事實上全片都在德國北方綠根島(Rügen)拍攝完成。「在那些『古』的橋段中,身著殖民時期制服的演員就站在維丁區街頭,背後往來的路人和摩登的汽車讓本該有的『古』感顯得滑稽怪異,這畫面正凸顯了該殖民罪犯名字出現在現今街道的矛盾。換句話說,我們嘗試做出的『古』倒不是要讓觀眾回到過去某個歷史時刻,反而是種諷刺手段,指出那些街名的不合時宜。」

三位惡棍都發表了一段演說,內容試圖分析殖民與資本主義,其實也是根據三位歷史人物的觀點構成,片尾則想像他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告解,而有了一場與歷史致歉的表揚派對。致穎解釋本片的合作方式:「阿敏撰寫了故事主體,我們用16mm在這些有問題的街名和公園將故事拍成(反)殖民電影。」
 

關於《多哥咖啡》的片名由來,「多哥」指的是位於柏林非洲區名為「多哥永久殖民區」(Dauerkolonie Togo e.V.)的社區農園,該處更名多次,在1956年非洲的多哥蘭(Togoland)宣布獨立後隔年,出自於對殖民時代的念舊情懷,被改名為「多哥永久殖民區」

至於「咖啡」,咖啡廳是談論交流思想的場所致穎和阿敏討論書籍內容,其實也交換了對於歷史的看法。片中選擇拍攝的咖啡廳也有特殊意義,一間實際存在名為費德列克咖啡(Federiks Café)的咖啡廳,位在科麥隆納街(Kameruner)和呂德律茲街轉角,影片開頭與結尾都有一首獻給費德列克的演奏曲,提醒觀眾這是一個值得被紀念的名字。其實在歷史上有許多位費德列克,他是今日納米比亞建立德屬西南非(Deutsch-Südwestafrika)殖民地時當地酋長的姓氏,也是當時和呂德律茲交涉的酋長Josef Frederiks II,另一位酋長Cornelius Frederiks則是勇於和德軍對抗,戰敗後死在呂德律茲(因Adolf Lüderitz而取的地名)的集中營,頭顱還被送去德國做人種研究。致穎說:「咖啡廳老闆是有意識地使用Frederiks作為店名,作為對抗該街道錯誤的街名『呂德律茲街』,也因此我們才會選擇在這間咖啡廳拍攝這部影片。」

          我今天生日。
          I have birthday today. 
          也不是真的生日。
          It's not really my birthday… 
          而是一個為了表揚「之前的我」的派對。
          it's like an honouring party to an earlier part of me.

影片尾聲助理海克突然因為有一個致敬派對而趕著離去,隨後他穿越到「古」的片段中,置身於「小非洲殖民區」(Kolonie Klein Afrika),參加由「惡棍天堂」三位成員納荷狄卡、彼得和呂德律茲主持的致敬派對。原先向致穎解釋這齣歷史諷刺劇的海克,在此時自己加入其中,成了儀式中接受表揚、接受致歉的非洲殖民地代表。該片段配上由阿敏撰寫的呂德律茲致詞內容,彷彿由歷史人物說出,對歷史做出遲來的道歉:「我們今天站在這裡,再有一次機會補償我們對人類做出的惡行。致所有我們做過的好事和壞事,我們設法讓這個世界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angle409&aid=1115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