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03 07:21:19瀏覽1377|回應4|推薦68 | |
有項「技能」,由於文化的因素在亞洲社會普遍比較欠缺的,就是如何「批評」。在台灣,因為學校向來沒有這方面的訓練以致「先天不足」,然後長期政治立場的對立更使得後天失調;然而如果我們希望台灣社會能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如何批評」是我們必要學習與練習的。 在我現在工作的公司,每年的年度員工績效評鑑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員工的「老闆」給的,而是同事。所謂同事可以是同組同事,也可以是其他部門的同事,只要曾經和被評鑑人有合作過即可。評鑑絕大多數都是具名的,但是也允許匿名,那麼如何避免惡意攻訐?主要靠兩件事;第一,到底有多少人認為被評鑑者不好?如果十個人裡只有一人抱怨,而其他九人都稱讚他,那麼或許只是一些誤會;如果十人中有五、六個都有微詞,那多半該員工確實有些地方需要改進。第二點,必須陳述具體事實 ── 如果我只是單純的看一個人不順眼,卻沒辦法提出任何具體與工作有關的事實來說明為何我認為此人的表現不良,那麼我的意見是不會被採納的。「好話」也是如此:我不能只是說「這人工作表現棒極了!」卻沒有陳述具體事實。 除此之外,我們也被要求在批評別人時要給「建設性的批評」,也就是我不應該只說「某某在這方面做得很差」,而應該說出我認為某某「如何做會更好」。這其實是很重要的一步;透過建設性的批評,對方不只能清楚知道自己什麼地方沒有做好,而且還知道該如何改進。畢竟許多人事情沒做好不是因為不想,而是不知道該如何去做。評鑑的目的並非在打擊其他人,而是讓所有員工有持續改進自己的機會,所以相信對方的善意還有自己懷有善意是一切的基礎。 剛做完年度評鑑,有感而發。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