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25 10:36:25瀏覽1590|回應0|推薦17 | |
乘興而返的佳話與俗話 最近蔣勳在聯副發表了幾篇文章,談到王羲之家族的字帖,涉及離亂的人生及生活的感懷,非常感人,最近的一篇引用「世說新語」的典故,我特別喜歡。 故事是講王徽之在雪夜中失眠,起來獨酌吟詩,忽然非常想念好友戴逵,於是搭著小船連夜趕去,天亮才到戴家,但門都沒進,便打道回府,別人問為什麼?他說:乘興而來,盡興而歸,何必見戴? 這個典故膾炙人口,將一個率直的性情、浪漫不拘的心靈,描寫得入木三分,已經盡了興,何必再見面?見面只是形式,起了念頭訪友,雪中趕路,腦中一定也 千迴百轉,想到知交的種種,到達戴家時,「興」己盡了,又何必見,真是痛快。 我們出外旅行,千山萬水,尋尋覓覓,跟著資訊按圖索驥,不外想印證實景與腦中所想,是否一致,就像偵探一樣,帶著證據到現場重演,可有些時候,證據已經非常完美充足,現場重演就不必要了,既已盡興,何必見戴? 芭比出國就常有這樣的經驗,有些地方雖然一去再去,但最出名的景點,反而無緣造訪,像京都、巴黎,都有一些美得令人震懾的明信片景點,但如果已經在其他景點,玩得盡興,那又何必見「戴」?因為旅途中最令人難忘的,往往不是耳熟能詳的名勝,而是一個小小的窗台、一抹暗紅的斜陽、一個僻靜的涼亭、一陣醉人的微風,閉上眼,浮上心頭的,甚至不思量、自難忘的,不就這些小東西嗎? 王徽之未見戴,傳誦千古,成為佳話,若是見戴,只是俗話一椿。但話說回來,如果見了面,才盡興,何妨叩門求見,見與不見,端在是否盡興,如果必定要「不見」,才覺痛快,就又俗了!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