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8/06 12:09:19瀏覽3446|回應2|推薦9 | |
【阿滋海默症病因重新墜入五里霧中】 《科學》期刊最近發現,2006一篇關於阿滋海默症乙型類澱粉蛋白(β amyloid peptide,Aβ)的研究,涉嫌竄改實驗圖片,引發科學界軒然大波。 失智症以病因來分有好幾種,其中最常見就是阿滋海默症。阿滋海默症是由德國精神科醫師阿滋海默在1907發現,他當時在精神療養院工作,臨床專業以外,也擅長神經病理解剖,當時只要有病人過世,他都會親自進行解剖,於是發現了一位五十多歲發病,有記性變差、幻覺等症狀的病人,他的腦中有神經纖維纏結與老化斑塊兩種異常蛋白質沉積。 阿滋海默的研究太過前衛,到了1960年代才有人重新注意,到了1984,有人辨認出老化斑塊的成分來為乙型類澱粉蛋白,在1991則是有人從唐氏症找到了乙型類澱粉蛋白相關基因,而唐氏症與自體顯性的早發型阿茲海默症有關連,於是給了乙型類澱粉蛋白假說一個有力的證明。 後來科學界便積極釐清乙型類澱粉蛋白的形成機制與相關基因,十幾二十年累積下來,總算把幾個基因、前驅物、製造過程所需的酶都弄清楚了。問題是乙型類澱粉蛋白如何聚集成為老化斑塊? 2006那篇登在《自然》期刊,涉嫌造假的文章,便藉由老鼠實驗(操弄基因讓牠們失智,走不出迷宮),找到了所謂的乙型類澱粉蛋白星號56這樣的聚合物,認為此聚合物就是由乙型類澱粉蛋白聚集而成,乃形成老化斑塊的重要物質。乙型類澱粉蛋白大概有4 kDa大小,而乙型類澱粉蛋白星號56則是56 kDa。 那篇文章上頭附了實驗室跑電泳的圖片,一段一段的好像斑馬線,去年被一位學者發現,圖片有好幾段有「剪下貼上」的痕跡,於是向《科學》期刊檢舉,而期刊也認為頗為可信,於是發布了初步的調查結果。 當然,還要等待最後裁決,但已經引發熱議。那位檢舉的學者為何去看那篇文章?因為他對去年美國FDA通過的阿滋海默症治療藥物阿杜卡奴單抗(aducanumab)的過程很有意見,於是展開凸槽與起底行動,而那篇文章便是藥廠在實驗過程所使用的重要參考文獻。 阿杜卡奴單抗乃以單株抗體阻止乙型類澱粉蛋白形成,照理說可以改善或預防阿滋海默症,結果卻是成效不明顯,但美國FDA還是通過了。其實好幾個大藥廠都在研發這類藥物,就因二十幾年前科學界開始認定,阿滋海默症就是因為乙型類澱粉蛋白沉積所造成。 我從事老年精神業務二十幾年,當初就是看到阿滋海默症就要找到治療藥物這樣的新聞,想說新的時代就要到來,於是趕緊投入這個領域。 沒想到二十幾年過去,科學界對於阿滋海默症的病因再度墜入了五里霧中。乙型類澱粉蛋白看起來只是病理形成過程的一個產物,不是關鍵物質。 實驗與論文造假在科學界並不罕見,還記得南韓的黃禹錫與日本的小保方晴子嗎?想要功成名就,卻又沒有那樣的實力,便可能走偏鋒。 失智的處理是這樣,我一再強調,治療當然重要,但更重要是照顧。即使有一天阿滋海默症真的找到解藥,歹勢,人不是這樣老,就是那樣老,還會有其他老化相關疾病讓人類失智失能。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