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6/11 13:46:16瀏覽4778|回應0|推薦8 | |
【致死率稍高於紐、新 靠壓低染疫率扳回】 這波疫情新增高峰出現在五月廿六日,數目為九萬四,到了六月九日已往下走,死亡人數卻創新高,達二一一人,且中重症有三百餘,引發不解。 中重症與死亡數目落後新增數目一到兩周,甚至更久,以至於造成「新增下降、死亡卻升高」的矛盾現象。事實上若把新增、死亡都用發病日來計算,可以看出兩條曲線都是緩升又緩降的山丘形狀,且都在五月下旬達到高峰。因此,不論以新增或死亡數目來看,全台疫情確實已過高峰,正在往下走。 無法正確解讀死亡曲線,容易衍生誤解,比如「染疫黑數增加」與「蓋牌」。事實上無症狀、有症狀未確診,始終存在一定比例,既然新增下降,染疫黑數當然也下降。有人以為「去年比前年多死一萬人,何以去年新冠死亡只有八百餘?」這是因為前年比大前年少了兩千多人死亡,一來一往就會出現去年超額死亡暴增的假象。 又比如「台灣每十三天就死亡數目翻倍」,乃因疫情才進行到前段,花十三天就從死亡千餘倍增成兩千餘,而外國早已進入後段,倍增當然比較耗時。 鄰近各國經驗顯示,致死率(染疫者死亡率)主要決定於八十歲以上染疫占率與致死率,而後者又決定於疫苗覆蓋率。台灣在一個月前,八十歲以上染疫占率約百分之一,致死率小於百分之一,近來已分別攀升到百分之二點二與二點一,使得近日死亡數目大增。這兩個數字越來越接近南韓,而他們的致死率為萬分之十三,台灣恐怕也差不多。 台北長照機構四成染疫長者打過三劑疫苗,死亡率接近百分之二,有人認為太高,其實八十歲以上打兩劑的致死率與打三劑相差數倍,感染保護力相差更多,加總起來的死亡率就是如此,並無異常。 死亡曲線大致左右對稱,若以這幾天當成死亡高峰,那麼最終死亡數目將達四、五千,而以發病日在六月四日以前案例來計算,致死率可能落在萬分之十二。這樣的致死率略高於紐西蘭與新加坡,跟南韓相當,且低於香港。 另一個衡量死亡的指標,是每百萬人死亡數目,而以目前疫情進行到半途的百萬分之一四○來計算,加倍以後與新加坡與紐西蘭相當,但比南韓低。 致死率要再壓低,看起來比較困難,但每百萬人死亡數目可透過防疫來降低。由於民眾「自主升級」,人流指數已降到三級警戒的四分之三,未來若能繼續保持,將曲線探底時染疫率壓到百分之十五,將比鄰近國家低兩、三成。口罩短期內絕對不能脫下,否則新增曲線勢必上揚。 兒童死亡總是引發震撼,然而至今致死率並未明顯異常,家長不用太過擔心。兒童疫苗覆蓋率逾六成,加上自然染疫已達七成多,若能靠非藥物防疫把染疫率壓低,絕大部分孩子都能平安度過疫情。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