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5/14 21:20:47瀏覽2774|回應1|推薦6 | |
【八十歲以上族群是共存成敗關鍵】 本土單日死亡四十一例,創下Omicron疫情以來的新高,引發關注。其實這是八日累積的數字,平均來看並未暴增,真正值得擔心的,是兩周後高峰到來時的死亡率。 台灣決定走向「共存」,成敗與否可說繫於死亡率三字,而後者又決定於八十歲以上族群染疫占率與死亡率。目前八十歲以上占所有確診案例的一點二%,相當於紐西蘭,但比韓國、香港、新加坡都低,這是台灣目前能夠保持死亡率不到萬分之三的關鍵因素。香港死亡九千人,七成都是八十歲以上,其中超過一半來自安養院,可見長照機構將是接下來的防疫重點。 長照機構要避免病毒攻進去,最重要是工作人員必須隨時小心,不要傳染給同事與住民。住民應全面施打第三劑疫苗,若不願意,應請家屬帶回家自行照顧。 台灣目前八十歲以上死亡率不到一%,明顯低於鄰近國家。可能因老年族群疫苗施打較晚,重症保護力尚未明顯衰減,或者BA.2的重症率已低於前一波各國盛行的BA.1。無論如何,若能衝高老年人第三劑施打率,有助保持低死亡率。 疫情將在五月下旬攀上高峰,對醫療量能造成衝擊。以目前每日新增住院人數看,約每兩百例就需一張床位,而假使確診高峰達新增廿萬例,平均每例住院五天,那麼約需五千張床位,尚落在現有空床範圍內。但須注意院內感染問題,避免大量醫護同時感染,無法上班。 另一個降低死亡率方法,是及早給確診高風險族群投以抗病毒藥物,問題是目前PCR檢驗塞車,很容易錯過五天以內黃金時間,因此有人呼籲「全面以快篩取代PCR確診」。目前只在居隔者施行,理由是「陽性預測值」較高,可減少「錯殺」,但「陰性預測值」也會跟著降低,導致「錯放」。香港本來也堅持PCR確診,後來新增太多,也只能兼採快篩確診。事實上,當「有症狀」又「快篩陽性」,偽陽性的機會低到可以忽略。若仍擔心,可先擴展到未打疫苗的高風險族群,因為投藥的效益較高。 急診室目前大排長龍做PCR景象,乃因民眾仍沒做好「共存」的心理準備,擔心染上重症,因此蔡總統已要求增設大型篩檢站,並提升快篩供貨。其實民眾更須注意的是,家中若有八十歲以上老人家,應避免被年輕人感染,並隨時更新確診相關處理流程,讓老人家及早接受治療。 台灣目前是全球每日新增前幾名,原因出在到了BA.2才臨時改採「共存」策略。「輕重症分流」做得不錯,就是從香港經驗得到啟示,但還有韓國與新加坡的「檢測量能夠多」與「模型預測夠好」可資學習。台灣在「清零」時期創下防疫佳績,來到「共存」階段也應訂下高標準,為民眾守護健康與福祉。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